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20)
2023(7297)
2022(6302)
2021(6044)
2020(5178)
2019(11988)
2018(11877)
2017(23758)
2016(12525)
2015(13974)
2014(13582)
2013(13534)
2012(12591)
2011(11485)
2010(11467)
2009(10713)
2008(10601)
2007(9429)
2006(8476)
2005(7446)
作者
(35368)
(30405)
(29663)
(28006)
(18656)
(14674)
(13609)
(11912)
(11542)
(10548)
(10195)
(9971)
(9477)
(9239)
(9209)
(8919)
(8908)
(8646)
(8459)
(8263)
(7428)
(7388)
(7283)
(7068)
(6968)
(6749)
(6605)
(6411)
(6013)
(5937)
学科
(56145)
经济(56095)
(45868)
(42072)
农业(30458)
管理(26397)
(18474)
企业(18474)
方法(18393)
数学(16710)
数学方法(16589)
地方(15385)
业经(14960)
中国(14691)
(12281)
土地(11726)
(10947)
保险(10855)
(10656)
(10582)
农业经济(10358)
(9930)
(9636)
贸易(9629)
(9596)
银行(9579)
(9312)
(9249)
农村(9236)
(9098)
机构
学院(173431)
大学(167531)
(70952)
经济(69377)
管理(66391)
研究(59320)
理学(56934)
理学院(56233)
管理学(55202)
管理学院(54904)
(52478)
中国(51374)
农业(40043)
科学(37720)
(35721)
业大(34179)
(31353)
(30370)
中心(29398)
研究所(27520)
(27478)
农业大学(24794)
财经(24600)
(22511)
师范(22357)
(22333)
北京(22040)
(21912)
(21895)
(20907)
基金
项目(117294)
科学(91726)
研究(86288)
基金(84631)
(74310)
国家(73552)
科学基金(62290)
社会(54873)
社会科(51338)
社会科学(51323)
(46893)
基金项目(46276)
自然(40428)
自然科(39340)
自然科学(39329)
(38602)
自然科学基金(38601)
编号(36625)
教育(36376)
资助(33062)
(30158)
成果(27844)
(26499)
重点(25798)
(25684)
课题(24002)
(23721)
科研(22385)
国家社会(22257)
创新(22184)
期刊
(85737)
经济(85737)
(57007)
研究(49055)
中国(39454)
农业(38379)
科学(27813)
学报(27804)
(23423)
金融(23423)
(21954)
大学(21314)
业经(20880)
学学(20543)
(18330)
管理(17587)
农村(14017)
(14017)
农业经济(13706)
问题(13038)
技术(12599)
资源(12590)
教育(11624)
(10789)
财经(10689)
世界(9923)
经济研究(9900)
经济问题(9504)
农村经济(9233)
(9001)
共检索到264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海  康慕谊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重建中适宜乔、灌、草种生态区划的基础上,以该区域黄土高原区作为研究区,结合该区1989和1999两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通过计算区域缺水指数及对其分级,探讨了缺水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该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缺水指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水分亏缺风险指数(RiskIndexofWaterDeficit),从研究区整体和各生态分区两个尺度上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RIWD时空分异。得出如下结论:①1989~2000年,研究区缺水指数均在中度以上,其变化幅度有逐年减少的趋势;②对比1989年和1999年两年的缺水指数,区域整体缺水状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祗坤  吴全  苏根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安萍莉  潘志华  郑大玮  
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垦 ,农牧用地不协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文章分析得出 ,牧草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退耕还草是重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根本途径。文章从区域实际出发 ,以武川县为例 ,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重建———退耕还草的具体方案。研究表明 ,武川县大约需要用 30a的时间进行退耕还草 ,目前须退还 1 1°以上全部坡耕地 ,2 0 1 0年前须退还 7°以上的坡耕地 ,2 0 2 0年前须退还 5 0 %的 6°以下坡耕地 ,2 0 30年前须退还另外 5 0 %的 6°以下坡耕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兰  罗维  周宝同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典型流域生态风险的影响,在Arc GIS技术支持下,以洋河流域1990、1995、2000和2008年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洋河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研究区划分为525个生态风险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结构角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洋河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以上;1990—2008年,洋河流域总体景观生态风险值(ERI)由0.197 3上升到0.238 4。低风险区(ERI≤0.17)面积减少3.53%,高风险区(ERI>0.68)面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伟科  封志明  杨艳昭  孙小舟  游珍  
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利用ArcGIS9.2软件平台,对1995年和2005年两期L andsat TM、MSS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了西辽河流域10年间隔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资料,分析了西辽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转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和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覆被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面积分别占全区的2/5和3/10,10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特征并未发生重大改变;②西辽河流域绝大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在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3个地类,三者的变化绝对值约占全区的93.77%;③10年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种土地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移变化,其中草地是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  
基于1985~2000年间的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多分布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表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对活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局部地区恶化也相当严重,且在县级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强于南部丘陵沟壑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改善和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其中治沙种草与防护林体系建设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4.8%。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静爱  徐霞  刘培芳  
在综述了前人对农牧交错带的认识后,给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和区域界线;认为土地利用结构的农牧交错性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双重影响的结果,其空间格局有6种区域组合类型;随着人口负荷的加大,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保证这一地带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基本出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军涛,艾华,于长英  
大气降水、土壤水分和干燥度指数是在经度方向上控制区域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本文运用最新的调查统计资料 ,对东北农牧交错区降水、土壤潜在蒸散量、干燥度指数及农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研究区内作物生长季期间土壤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干燥度指数的时空变化情形。结合水分条件的空间分布 ,提出了 5种土地利用区域组合类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王娟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等生态脆弱性特征。本文利用19862、002年两期TM/ETM影像,揭示了吉林西部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依据Costanza R.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6年来,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地减少。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6年的767.1亿元/a下降到2002年的624.1亿元/a,减少幅度达18.6%,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刘梦云  刘京  
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强度大,为掌握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空间格局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利用1986,1993和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6~2000年陕北农牧交错带旱地、林地、草地、城乡建筑用地等1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年间旱地面积减少了28.32%,沙地面积增加了3.94%,林地、草地和城乡建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1240.5,47663.0和8427.1 hm2。表明干旱、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石英  蔡强国  吴淑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和北京地区频繁爆发了沙尘天气,成为该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预防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重要地区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受土地利用变化等过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物质结构变化对沙尘灾害具有更强烈的影响。本文以横跨河北和内蒙古的地区为例,分析了北京上风向农牧交错区因风蚀带来的土地退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主要采用地形、植被、风速和风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分布、水源和村庄等因素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退化程度,当前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保护用地、退化地和严重退化地四种类型,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每种类型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霞  刘海鹏  高琼  
合理、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涉及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诸多因素,引起了目前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利用CLUE-S模型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布局模拟模型,通过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设置,实现了六种土地利用变化分配模式下的空间优化布局。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不同的分配模式下,各用地类型间的竞争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差异较大。经过空间优化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相比较,耕地和草地更加集中,从不同分配模式的空间分布比较中可以看出,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配时,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地带位于东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主要表现为林地转化为耕地,在西北地区,主要是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而在广大的中部地区,则主要是耕地转化为草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白淑英  陈灵梅  王莉  史建桥  李海萍  
研究目的:揭示农牧交错区微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和分类统计。研究结果:由于微地形的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尤其是在北部和中部,稍高出地面的小丘上是耕地,低一点的地方是草地,再低一点的地方便是沼泽地、盐碱地、湖泡。1935—2008年耕地分布与高程关系显示,海拔135—145 m的耕地所占比重有逐渐减少趋势,而海拔130—135 m和145—155 m的耕地分布比重有逐渐增加趋势,耕地有向海拔低处和高处两极扩张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区特殊的地形与水气关系,使得微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影响显著,高程引起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呈现分层现象,而坡度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泽强  李子忠  龚元石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河北坝上地区田间定位实测的土壤水分、作物和降水资料 ,运用水分平衡原理 ,研究了相同降水条件下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田等 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耗水规律 ,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 ,在当地 ,作物耗水集中于 6和 7月 ,约占生育期总耗水量的 6 5 %以上 ;人工草地耗水量为 2 13.2mm ,比天然草地少 14mm ;人工草地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 0 .78kg·m-3 ,是农田的 1.7倍 ;人工草地的济效益较好 ,达到 2 388.4元·hm-2 ,产投比是农田的 4 .6倍 ;人工草地的风蚀模数小于农田 ,生态效益优于农田。因此 ,从可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张庆霞  陈林  
通过小区域、长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结合,以便从微观尺度揭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制图与农户调查结合,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探讨马儿庄村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马儿庄村近60年经历了由草地畜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到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土地利用的变化;前50年土地利用引起土地逐步退化,后10年土地迅速恢复。在人口增长和政策驱动下前50年耕地不断增加,1998年以来的扬黄水分和养分输入,使耕地面积下降。在利用过度和使用政策不当的作用下,草地在面积减少的同时质量大幅度下降,2003年禁牧之后迅速恢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沙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