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21)
2023(7750)
2022(6739)
2021(6294)
2020(5401)
2019(12826)
2018(12561)
2017(23955)
2016(13166)
2015(15022)
2014(15262)
2013(15330)
2012(14829)
2011(13593)
2010(13948)
2009(13428)
2008(13580)
2007(12550)
2006(10940)
2005(9938)
作者
(41283)
(34873)
(34833)
(33218)
(21894)
(16816)
(15835)
(13724)
(13062)
(12420)
(11872)
(11841)
(11011)
(10971)
(10958)
(10915)
(10783)
(10216)
(10142)
(10047)
(8737)
(8694)
(8480)
(7909)
(7869)
(7862)
(7753)
(7632)
(7182)
(7071)
学科
(61464)
经济(61403)
管理(33915)
(32878)
方法(26635)
(25020)
企业(25020)
数学(23354)
数学方法(23058)
(20782)
(15630)
中国(15490)
(14663)
农业(13951)
业经(12964)
地方(12797)
(10589)
贸易(10584)
(10352)
(10245)
土地(9316)
(8916)
理论(8717)
(8626)
(7984)
银行(7954)
(7875)
财务(7853)
财务管理(7823)
(7697)
机构
大学(201125)
学院(198869)
(77914)
经济(75994)
管理(72025)
研究(70327)
理学(61313)
理学院(60477)
管理学(59175)
管理学院(58801)
中国(53361)
科学(46446)
(44046)
(40989)
(37408)
(35937)
研究所(33996)
中心(32982)
业大(32922)
农业(32462)
(32086)
(28444)
财经(28298)
师范(28148)
北京(27731)
(25444)
(25038)
(24831)
经济学(24000)
(22969)
基金
项目(127484)
科学(98195)
研究(91434)
基金(90381)
(79771)
国家(79085)
科学基金(65583)
社会(56194)
社会科(53017)
社会科学(52995)
(50036)
基金项目(47889)
(42582)
自然(42156)
教育(41971)
自然科(41121)
自然科学(41106)
自然科学基金(40330)
编号(38271)
资助(37051)
成果(32152)
重点(29198)
(28105)
(27892)
课题(26474)
(25359)
科研(24766)
计划(23886)
大学(23799)
创新(23765)
期刊
(90391)
经济(90391)
研究(56426)
中国(44650)
(39640)
学报(36648)
科学(33060)
(28703)
农业(26799)
大学(26781)
学学(24993)
管理(23673)
教育(22538)
技术(16719)
(16076)
金融(16076)
业经(15606)
财经(14086)
(13643)
经济研究(13454)
问题(12458)
(12176)
(11970)
图书(11596)
资源(10683)
技术经济(10217)
(9989)
统计(9940)
理论(9469)
业大(9257)
共检索到302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余强毅  陈佑启  许新国  
研究目的:辨析现有文献中"城乡交错带"的有关概念,为其在土地利用科学中统一用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国内外文献中相关"城乡交错带"的概念众多;(2)不同概念的内涵各不相同。研究结论:(1)"城乡交错带"的不同提法,需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分别进行规范;(2)从概念内涵看,"城乡交错带"适用于土地利用科学研究领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晰  洪瑜  金文芬  陈仕栋  
以长沙市南郊山地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地、苗圃地、坡耕地)研究了城乡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1~0.05mm和<0.001mm两个粒级范围内,土壤质地以重壤土和轻粘土为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减弱,土壤砂粒(1.0~0.05mm)、土壤粉粒(0.05~0.01mm)百分率逐渐下降,<0.01mm的土壤物理性粘粒百分率增加。自然、半自然状态利用方式的林地(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普遍较高,土壤密度低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佑启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陈佑启(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北京100081)城乡交错带是在城市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一种过渡性区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呈现了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佑启  
近半个世纪以来,始自工业革命的城市化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郊区城市化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城市周围都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商业与住宅等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直接侵吞着城市附近的农业用地与乡村景观,在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部位,出现了一个城市要素逐渐过渡,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各种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从特征、结构以及功能看,该地带实质上是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形成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地域实体,是在传统城市——乡村二分法的地域体系基础上构筑的新型地域单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天  濮励杰  张晶  朱明  
研究背景:在当今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成为土地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的城市扩张边缘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前相对较少。研究目的:通过典型研究区域南京市栖霞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探讨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和方法。研究方法:模型法、主成分分析法、文献法。研究结果:9a内栖霞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但受到产业发展模式制约,综合集约利用水平仍不高。研究结论: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不同于城镇与乡村的特点。引入PSR模型进行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是可行的,在研究区的评价实践中是成功的,评价结果能较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任旭峰  
土地合理利用是当代经济研究需要面对的现实。对于土地利用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思想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一个"重视-忽视-重视"的循环。面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正确的经济研究路径应当是吸收已有理论的科学洞见,重新估计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价值,建立土地利用的现代微观均衡分析体系,同时应将土地利用融入现代经济动态增长过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总体较高,2003年达到36.5%,且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与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44.18×104hm2,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以近0.27×104hm2/年的速度增加,主要由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0.52×...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忠立  
在土地登记的理论和实践中,宗地是基础概念。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它相关的概念在各级国土部门普遍使用,但由于缺乏统一定义,在实践中各地有细微的差异,这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物权登记体系,应当予以规范解决。宗地在《土地登记办法》2008年2月1日施行之前,关于宗地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城镇地籍调查》以及有关地籍调查的书籍中将"宗地"定义为土地权属界址线所封闭包围的地块。根据这一定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伯华  吕昌河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利用冲突的形势会变得越来越严峻,并成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是冲突的自然和社会根源,并表现为土地利用在经济利益、生态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农牧交错带、水陆过渡带和城乡过渡带则是土地利用冲突发生的热点区域。文章还介绍了参与式调查、多目标规划等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冲突中的可能应用。未来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追踪土地利用冲突的动态变化上面,并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缓解冲突的发生,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凌  石培华  
集约度变化和用途转移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以新古典的边际分析为工具,土地经济学的集约度理论和地租理论所构成的体系解释了在经济活动中土地利用的状态均衡及其变化。然而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大量并无经济产出的绿色景观和人文景观与高产出的工商业景观并存甚而取代后者,遭遇了解释的困境。将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纳入资本论的范畴,并以此对其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扩展:①在既定土地上受众多限制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自身发展同样遵循报酬递减的边际规律。②一定土地面积上的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与人文资本共同构成其集约度。③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由三类资本生产的综合效益竞标决定。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利利  佘济云  李锐  陈冬洋  
以海口市为研究区域,利用海口市2012年landsat数据以及海口市2012年统计年鉴,应用引力模型,选择人口密度、农业用地比重、建设用地比重、景观多样性4个指标构建城乡交错带边界界定的指标体系,基于公里网格展开分析,界定城乡交错带的边界。研究结果表明:(1)由城市核心区到外围腹地,引力值逐渐减少,引力值二次变化率存在断点。(2)海口市城乡交错带的内边界出现在距离城市中心10 km左右处,外边界的形状呈长心形,离中心点最远处出现在距离城市中心35 km的地方;城乡交错带外边界最北与海口市行政界线一致,最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华甫  朱玉环  吴克宁  胡晓涛  
研究目的:在北京市1999年和2010年两期Landsat TM数据支持下,提出并验证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假设和动态指标界定城乡交错带边界的新方法。研究方法: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由城市核心区到外围腹地,土地利用动态度具有先缓慢增加,至城乡交错带内缘时发生突变、急速升高、局部可能发生震荡,到城乡交错带的外缘发生突降至较低水平的特征;(2)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界定城乡交错带实证分析认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内缘大部分在三、四环路之间,外缘西部贴近五环路,北、东、南贴近六环路。研究结论:所提出的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假设成立,采用动态指标界定城乡交错带边界具有可行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刘梦云  刘京  
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强度大,为掌握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空间格局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利用1986,1993和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6~2000年陕北农牧交错带旱地、林地、草地、城乡建筑用地等1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年间旱地面积减少了28.32%,沙地面积增加了3.94%,林地、草地和城乡建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1240.5,47663.0和8427.1 hm2。表明干旱、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石英  蔡强国  吴淑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和北京地区频繁爆发了沙尘天气,成为该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预防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重要地区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受土地利用变化等过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物质结构变化对沙尘灾害具有更强烈的影响。本文以横跨河北和内蒙古的地区为例,分析了北京上风向农牧交错区因风蚀带来的土地退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主要采用地形、植被、风速和风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分布、水源和村庄等因素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退化程度,当前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保护用地、退化地和严重退化地四种类型,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每种类型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伟#博士  周生路  吴绍华  王军  刘勇  陈理凤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及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而土地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当前日益拉大的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城乡统筹中的土地利用研究基础上,从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城乡关系,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城乡统筹研究现状等4个方面对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从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城乡土地利用模式与政策等3个方面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研究概况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讨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