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74)
2023(10726)
2022(9350)
2021(8452)
2020(7247)
2019(16605)
2018(16269)
2017(31360)
2016(17573)
2015(19387)
2014(19301)
2013(19220)
2012(18013)
2011(16346)
2010(16382)
2009(15176)
2008(15072)
2007(13535)
2006(11758)
2005(10297)
作者
(55298)
(46312)
(46112)
(43740)
(29002)
(22514)
(20855)
(18220)
(17301)
(16312)
(15749)
(15468)
(14777)
(14627)
(14447)
(14410)
(14315)
(13677)
(13447)
(13377)
(11949)
(11226)
(11118)
(10605)
(10510)
(10244)
(10221)
(10199)
(9363)
(9340)
学科
(73096)
经济(73031)
管理(50070)
(45398)
(35308)
企业(35308)
方法(33194)
数学(29537)
数学方法(29311)
(21650)
(20124)
环境(18601)
(18509)
贸易(18508)
(18254)
(18066)
地方(17258)
中国(16607)
业经(14526)
农业(14346)
(12059)
(11625)
(11586)
(11358)
(11258)
财务(11244)
财务管理(11218)
企业财务(10571)
技术(10266)
资源(9835)
机构
学院(255084)
大学(254392)
(102208)
经济(100169)
管理(95487)
研究(89669)
理学(83036)
理学院(81998)
管理学(80548)
管理学院(80114)
中国(65891)
科学(61266)
(56957)
(54205)
(48176)
业大(47174)
农业(45661)
研究所(44700)
(44042)
(43052)
中心(41578)
财经(35813)
(32860)
北京(32522)
(32408)
师范(32353)
(32207)
经济学(31397)
(30985)
(30617)
基金
项目(179792)
科学(139651)
基金(130301)
研究(121695)
(117805)
国家(116852)
科学基金(97776)
社会(77604)
社会科(73536)
社会科学(73506)
(72845)
基金项目(70650)
自然(66524)
自然科(64767)
自然科学(64740)
自然科学基金(63559)
(61173)
教育(53945)
资助(52217)
编号(47000)
重点(41671)
(39742)
(38951)
(37053)
计划(36812)
成果(36016)
科研(35836)
创新(34813)
科技(33043)
课题(32784)
期刊
(108525)
经济(108525)
研究(64050)
学报(51340)
(49961)
中国(47807)
科学(44202)
大学(35955)
学学(34589)
(34088)
农业(33777)
管理(29766)
业经(19316)
(18739)
金融(18739)
(18544)
技术(18285)
教育(17642)
财经(17196)
经济研究(17161)
资源(16315)
问题(15343)
(14664)
(14511)
(13749)
业大(13315)
科技(12927)
技术经济(12262)
商业(11934)
农业大学(11149)
共检索到362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英  王中根  彭少麟  陈宝明  
本文探讨了珠江三角洲近年来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其中城市化和植被覆盖的减少,以及农业施肥量的增加,是造成陆源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影响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主要陆源污染物(泥沙、氮磷营养元素、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产生和迁移过程,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从分析中可以看到,土地利用的变化能够影响陆源污染物质的产生和迁移,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降低陆源污染物质,改善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陆源物质的产生与水循环密切相关,利用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量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陆源物质产生、迁移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翠玲  严以新  
我国对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在干流和支流上已建和在建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特别是规模宏伟的三峡大坝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将显著改变长江的水、沙动态,改变营养物质的输移特征,不仅直接影响下游河道的水文、水环境条件,而且对远离工程的河口生态环境也将产生显著和潜在的影响。分析了由于上游蓄水和引水造成的河流径流量减少、季节分配变化而对水体营养物质输移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以及因上游来水来沙量减少对河口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水文因素是沼泽湿地和滨海湿地形成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上游建坝蓄水以后。洪水的消除或洪泛次数减少削弱了河流与湿地之间的联系,造成湿地逐渐萎缩,甚至大面积丧失,生物食物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中智  邵景安  陈晓玲  
本文从信息分析理论出发,研究了悬浮泥沙的时空结构与时空分析模式。由于悬浮泥沙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在空间上存在区域差异,所以从信息分析理论角度,悬浮泥沙时间分析模式可分为基于时间跨度的时间分析模式和基于变动因素的时间分析模式,而悬浮泥沙空间分析模式可分为空间变化分析模式和空间类比分析模式。基于以上时空分析模式,本文选择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95年~2000年152个时相的NOAA/AVHRR影像反演的悬浮泥沙浓度结果,及泥沙输移模型模拟的悬浮泥沙浓度,对珠江河口及深圳湾悬浮泥沙进行周期性变化分析、趋势面分析和垂向变化分析。研究表明,珠江河口悬浮泥沙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季节变化、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晶  魏忠义  
研究目的:定量估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土地复垦的生态环境效益,明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及生态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以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的林地、耕地、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针对排土场复垦土壤的特殊性,选取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气体调节、营养物质循环及净化地表水体效益等与土壤联系密切的效益指标,对其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进行定量估算,得出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态总效益为1586.5×104元/a;单位面积复垦后耕地、林地、牧草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2.47×104元(/hm2.a)、1.76×104元(/hm2.a)、1.58×10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得祥  任广鑫  杨改河  冯永忠  
 在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人为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指出区域的气候变化固然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和政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施加的不合理干预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严格行政执法、围栏禁牧、合理的载畜量和生态移民等生态环境的修复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素娟  陈为峰  胡金叶  许广永  陈龙亮  赵娜  
为了解未来15 a土地利用长期规划对湿地变化的影响,明确建设用地扩张对湿地的威胁,揭示湿地丧失的潜在风险,制定积极的湿地保护策略,根据山东省垦利县2005年TM影像和2005—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规划期间建设用地扩展对区域湿地的侵占威胁,并对湿地退缩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现状湿地面积为107 497.8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46.32%,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多;②根据现有规划,到202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将增长542.50 hm2;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中,约29.54%是由湿地转换而来,湿地被建设用地扩展侵占比较严重;③规划期内,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信志红  王宁  李峰  李刚  
[目的]对黄河口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为科学规划黄河口地区生态布局和进一步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利用3S技术对近20年来5景覆盖黄河口地区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在科学制定分类标准基础上,结合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法提取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近20年来,黄河口地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域及面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黄河口地区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和北部区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培军  潘耀忠  陈晋  王平  周武光  
应用1980、1988、1994 年的MSS、TM 资料,编制了相应时期深圳市土地利用/ 覆盖图,分析了近20 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中城镇用地的增加导致城市洪水的加剧和水土流失的增加; 以乡镇为单元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对应区域城镇用地比例的大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显著性水平达到0-001, 由此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确保相当数量的绿地对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佳嘉  徐园园  陈裕鑫  王永祥  魏佳轩  程武学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以期为四川省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土地管理和区域规划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四川省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三生”土地利用功能维度出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重心迁移、生态环境指数、生态质量贡献率、地理探测器对四川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000—2020年四川省土地功能结构转型特征为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及牧草生态用地转移;转型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生产与生活用地重心不断远离几何重心,而生态用地重心则向几何重心持续靠拢。四川省2000、201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分别为0.4968、 0.4969、0 .5009。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大体表现为“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征。2000—2020年,农业生产用地向林牧草生态用地转移是促进生态环境向好的主要用地转型;2000—2010年,林地生态用地向牧草及其他生态用地转移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用地转型;2010—2020年则为:林地生产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牧草及其他生态用地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结论】四川省的土地利用空间转型特征为:生产、生活用地重心不断偏离几何重心,生产与生活空间分布不平衡性增强,生态用地重心不断靠近几何重心,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趋向均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较高质量区及高质量区面积呈上升态势,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结构不断优化;探究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分异影响机制,得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分异主要受到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的影响。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小虎  孙茜  雷国平  
以1987年和2005年SPO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RS技术对黑龙江省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和水域呈减少态势;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的整体处于微小差异和一般差异;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土壤质量和大气质量下降,水体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景观结构趋于均匀分布;土地总生态承载力呈增加态势,但人均生态承载力明显下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炜  李璐  吴宜进  史志华  
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了丹江口库区1990—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价了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库区土地利用格局承受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两方面相互矛盾的巨大压力,1990—2007年间,除水田和旱地减少外,其他用地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长。②18 a间,库区生态环境整体状况有所好转,脆弱性综合指数从5.96降至5.56。林地基本处于微度脆弱性状态,灌丛、园地、草地属于轻度和中度脆弱状态,水田、旱地和未利用地多属于中度和重度脆弱状态。③不同利用类型的脆弱性综合指数顺序基本保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群  喻光明  张文波  车懿  林小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包括对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要素的影响及对区域人—地系统的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刚性方案与弹性方案的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使得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变得更为复杂。鉴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一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特殊性,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生态满意度评价的方法。根据仙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识别了各种污染源。在MAPGIS支持下进行了面域分析与空间统计处理,预测了规划实施后主要环境指标的变化;根据预测的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指标变化,进行生态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区预测生态满意度值为74.85,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水污染还比较严重,应该加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贵国  周介铭  张志龙  
本文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生态价值敏感度对本次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在安县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3400万元;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最大的为园地、其他农用地和自然保留地;生态价值敏感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林地>耕地>园地>水域>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用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沈新强  晁敏  全为民  王云龙  
2000~2003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浮游生物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2000~2003年水质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2.15,年得分逐步增加。参照水质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水环境综合质量已处于严重污染水平,且呈逐年恶化趋势。其中油类、锌超标程度明显逐年加大。计算2000~2003年表层沉积物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78,参照表层沉积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处于中污染水平。但2003年得分为1.06,显著高于前3年,表明2003年表层沉积物质量已处于重污染水平。计算2000~2003年浮游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得...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兴雷  李淑杰  郭忠兴  
研究目的:通过对协调度、协调发展度进行理论辨析,提出基于土地利用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的协调度计算模型,使之成为满足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的定量工具。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延边朝鲜自治州的协调等级为初级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土地利用损益型。研究结论:基于土地利用评价与生态环境评价的协调度计算模型,定量评价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协调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可信度;有利于对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