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44)
2023(9699)
2022(8157)
2021(7538)
2020(6267)
2019(14048)
2018(13580)
2017(25182)
2016(13743)
2015(15301)
2014(14725)
2013(14390)
2012(13590)
2011(12053)
2010(11786)
2009(10415)
2008(10055)
2007(8456)
2006(7480)
2005(6372)
作者
(43397)
(36765)
(36082)
(34227)
(23301)
(18116)
(16242)
(14202)
(14029)
(12844)
(12688)
(12644)
(12215)
(11584)
(11392)
(11263)
(10921)
(10797)
(10553)
(10376)
(9442)
(8796)
(8780)
(8370)
(8232)
(8123)
(8030)
(7924)
(7512)
(7378)
学科
(51289)
经济(51226)
管理(34140)
(32963)
(23992)
企业(23992)
方法(18890)
(17685)
(16814)
数学(16705)
数学方法(16541)
地方(13820)
中国(12448)
农业(12217)
土地(11893)
(11833)
(11289)
贸易(11282)
业经(10978)
(10938)
环境(10319)
(8315)
技术(8266)
(7508)
资源(7412)
(6907)
(6847)
问题(6823)
(6716)
金融(6712)
机构
大学(190927)
学院(190500)
研究(72732)
(70747)
经济(69213)
管理(68417)
理学(59387)
理学院(58483)
管理学(57300)
管理学院(56966)
中国(53122)
科学(51614)
(49801)
(42040)
业大(39836)
农业(39795)
(39106)
研究所(36511)
中心(33284)
(29892)
(29110)
(27118)
农业大学(27049)
(26003)
北京(25722)
(25652)
师范(25213)
财经(24310)
科学院(23901)
(22402)
基金
项目(143069)
科学(109437)
基金(103271)
(97091)
国家(95946)
研究(93410)
科学基金(78479)
社会(58493)
(56258)
基金项目(56157)
社会科(55246)
自然(55228)
社会科学(55226)
自然科(53631)
自然科学(53601)
自然科学基金(52652)
(48598)
教育(40447)
资助(40332)
编号(35031)
重点(33265)
(31205)
计划(30401)
(29838)
(29373)
科研(28445)
科技(28183)
创新(27653)
成果(26228)
(25165)
期刊
(75751)
经济(75751)
研究(47503)
学报(45412)
(44668)
中国(40361)
科学(38922)
大学(32245)
学学(31043)
农业(30425)
(22085)
管理(21285)
(17106)
资源(14378)
业大(13825)
业经(13325)
教育(13260)
(13044)
金融(13044)
(12644)
技术(12093)
科技(11564)
经济研究(11470)
农业大学(11279)
林业(10952)
财经(10922)
问题(10842)
(9395)
(8757)
自然(8455)
共检索到2763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玲莉  亢丹  鄢郭馨  杨凌帆  曾伟坤  雷霆  
【目的】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西洞庭湖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探索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在湿地恢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而为今后西洞庭湖湿地恢复工程提供指导。【方法】于2015年冬季通过收割法和生物量模型对杨树种植区域、退林还湿区域、天然洲滩这3个区域间的土壤含水率、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洲滩土壤含水率与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天然洲滩土壤含水率最高,退林还湿区最低,杨树种植区和退林还湿区物种丰富度高于天然洲滩。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洲滩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杨树林种植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高于天然洲滩,而退林还湿区与天然洲滩无差异;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现出天然洲滩区最高、杨树林种植区最低的规律。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物种丰富度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结论】利用和恢复工程对洲滩湿地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存在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洲滩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存在影响;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对于修复退化湿地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后续退林还湿工程开展可考虑人为增加土壤含水率以及移植苔草等优势物种等人工辅助措施,以促进退林还湿区域向天然洲滩湿地的演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春燕  王黎炜  
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在自然保护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1%的保护区已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新疆的生态脆弱区,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论证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并探讨该区域是否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得出该区域尚处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期准备阶段,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锐锋  姜朋辉  赵海莉  谢作轮  金建玲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据此探讨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耕地比重分别增加了7.67%和5.5%,湿地比重分别减少了6.91%和0.4%;②保护区内湿地逐渐由研究初期大面积斑块体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格局趋于景观破碎化;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导致了保护区内湿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艳  
社区参与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构建居民社区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以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Amos17.0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居民对保护区的感知通过影响参与态度进而影响参与行为;参与机会对参与态度和参与行为都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进而提出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的相关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燕  高吉喜  王金生  
运用3S技术,分析辽宁省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合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不同时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0年期间,保护区总面积增加6%,湿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未利用地、水域、农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生态服务价值净增值为6.96×106元/年,增长率0.04%。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构成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表明自然保护区对生态服务作用的保护和维持效果较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慧聪  潘东华  张万昌  
洞庭湖是我国面积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淡水湖。近些年来,洞庭湖区降水在减少,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水量也在降低,尤其2011年春季以来,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洞庭湖地区的降水量累计比历年同期减少了50%至60%。本文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1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GIS等,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区近3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数量和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过度围湖垦殖成为洞庭湖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湖区耕地总量持续增加,增幅达36.01%;湿地、林地、草地总量减少,其中湿地和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分别为72.88%和62.98%。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政策的制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黎聪  李晓文  郑钰  宋晓龙  曾桉  
基于1987年、1997年和2005年3期TM遥感数据,对衡水湖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以农田为景观基质,水体和芦苇沼泽交错分布构成区域湿地生境的主体斑块,其余景观类型呈以小尺度斑块散布于区域中。保护区湿地景观改变较明显,湿地由1987年的20.2%上升到1997年的23.4%,2005年占到22.3%,农田向湿地类型的转变最为显著,农田和湿地类型之间的动态转换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的演变。从景观类型水平来看,表现为水体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由1987年的3.5187hm2减到1997年的2.0187hm2到2005年为4.3997hm2,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周  
地球上的物种灭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无法应对气候的急剧变化,二是同自然的冲突恶化到无法协调的地步。人类同样面临这两方面的挑战。这是因为,人类自立于自然具有二重性:在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开发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局面,赞同并愿意参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行动的人会越来越多。倘若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即便单干独享,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但这不是唯一选择,更不是最优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周  
地球上的物种灭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无法应对气候的急剧变化,二是同自然的冲突恶化到无法协调的地步。人类同样面临这两方面的挑战。这是因为,人类自立于自然具有二重性:在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开发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局面,赞同并愿意参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行动的人会越来越多。倘若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即便单干独享,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但这不是唯一选择,更不是最优选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谭建强  张建波  
本文从洞庭湖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战略地位出发,分析了洞庭湖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指出实施《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是综合治理洞庭湖,恢复洞庭湖的生态功能,确保长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并提出了实施《规划》的预期效果以及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余夏君  刘雪飞  洪柳  吴林  
对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共采集苔类植物标本210份。经过室内鉴定与统计,发现该区域苔类植物共有26科33属51种。其中, 15种为湖北省新记录种,裸蒴苔科Haplomitriaceae为湖北省新记录科;假护蒴苔属Metacalypogeia和裸蒴苔属Haplomitrium为湖北新记录属。该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类型成分复杂,多种区系成分并存,可划分为10类,其中以北温带成分为主,东亚成分次之。另外,与其他保护区比较,七姊妹山与清凉峰物种相似度最高,与十大万山相似度最低。地理位置相近的保护区,其苔类植物区系成分比较接近,且区域气候环境也会影响植物种类和区系特征。该研究为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湖北省苔藓植物种类多样性、区系研究,以及苔藓植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颜立红  蒋利媛  向光锋  刘艳  
采用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本区藤本植物共有39科、78属、142种,分别占该区种子植物科、属、种的27.08%、14.63%和13.52%,且相对集中在某些藤本植物大科中;(2)本区吸固类藤本植物种数为第二、株数第一,缠绕类虽然总种数第一,但其株数位于第二位,且比吸固类少了一半多;(3)本区马尾松成熟林藤本植物多样性指数、种丰富度和多度均最高,阔叶林次之,柳杉林最低;(4)本区阔叶林中藤本植物的平均胸径和平均长度相对于其群落中乔木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比值来说,比马尾松成熟林中的要大;(5)本区阔叶林中的藤本植物以缠绕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侯志勇  谢永宏  陈心胜  李旭  李峰  潘瑛  邓正苗  
2007-2011年间通过对洞庭湖湿地大面积实地踏察,对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来源、生活型、入侵生境、引入途径以及危害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湿地有外来入侵植物19科34属43种,以菊科和苋科植物最常见,分别有7种和6种。危害较大的有美洲杨树(Populus deltoides)、意大利杨(Populus euramevican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雄伟  盛方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构建其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和研究分析其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状态—压力—响应—免疫(SPRI)"理论框架模型,设置生态环境状况、生态安全压力、生态系统响应、生态风险免疫等分项指标,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指标体系,并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201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基本情况及演变态势,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雄伟  盛方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构建其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和研究分析其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状态—压力—响应—免疫(SPRI)"理论框架模型,设置生态环境状况、生态安全压力、生态系统响应、生态风险免疫等分项指标,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指标体系,并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201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基本情况及演变态势,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