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25)
- 2023(7118)
- 2022(5993)
- 2021(5247)
- 2020(4400)
- 2019(9682)
- 2018(9241)
- 2017(18791)
- 2016(9978)
- 2015(10534)
- 2014(10540)
- 2013(10598)
- 2012(9942)
- 2011(9035)
- 2010(8886)
- 2009(7989)
- 2008(7806)
- 2007(6865)
- 2006(5793)
- 2005(5227)
- 学科
- 济(53237)
- 经济(53201)
- 管理(25418)
- 业(25174)
- 方法(21213)
- 企(19214)
- 企业(19214)
- 数学(19053)
- 数学方法(18921)
- 地方(14908)
- 农(11930)
- 学(11833)
- 中国(10806)
- 业经(10546)
- 地方经济(9920)
- 产业(9805)
- 财(9642)
- 土地(8289)
- 农业(8240)
- 技术(7656)
- 制(7412)
- 环境(7408)
- 融(6602)
- 金融(6601)
- 经济学(6320)
- 发(6221)
- 结构(6220)
- 银(6110)
- 银行(6098)
- 贸(5905)
- 机构
- 学院(145272)
- 大学(144504)
- 济(63483)
- 经济(62350)
- 管理(55302)
- 研究(52041)
- 理学(48547)
- 理学院(47923)
- 管理学(47090)
- 管理学院(46816)
- 中国(37200)
- 科学(33756)
- 京(30271)
- 农(28241)
- 所(26647)
- 财(26246)
- 研究所(24696)
- 业大(24057)
- 中心(23811)
- 农业(22681)
- 财经(22034)
- 江(21386)
- 经济学(20619)
- 经(20124)
- 院(19224)
- 范(18942)
- 经济学院(18757)
- 师范(18737)
- 北京(18058)
- 州(16905)
- 基金
- 项目(106595)
- 科学(85469)
- 基金(79235)
- 研究(73611)
- 家(70818)
- 国家(70342)
- 科学基金(60180)
- 社会(50117)
- 社会科(47950)
- 社会科学(47938)
- 基金项目(42480)
- 省(42388)
- 自然(38997)
- 自然科(38093)
- 自然科学(38084)
- 自然科学基金(37423)
- 划(35676)
- 教育(32071)
- 资助(31509)
- 编号(27100)
- 发(24924)
- 重点(24584)
- 部(23542)
- 创(22532)
- 国家社会(21916)
- 创新(21296)
- 科研(20573)
- 计划(20567)
- 成果(20087)
- 发展(19933)
共检索到202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建双 虞晓芬
文章研究中国各省市区1999~2008年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变动情况,揭示其差异的特征:采用变异系数、截面数据方法和面板数据方法对区域和产业内部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各产业和区域内部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不存在σ收敛,而是表现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区域内部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主要受产业结构差异和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各产业和区域内部基本不存在土地利用效率的绝对收敛,但是存在条件收敛,而且收敛速度较快。区域和产业之间的土地资源配置仍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应实行差别化的用地指标分配和用地政策。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σ收敛 β收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建双 虞晓芬 赵磊
文章采用基于F?re-Primont指数的DEA方法对浙江省33个地级市和县级市1999-2012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进一步对城市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在1999-2012年间增长了28.91%;截至2012年底,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最高的是温岭市(0.467),最低的是绍兴市(0.220);浙江省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基本呈现出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并有微幅下降。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残余规模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东 曹建飞
文章基于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财政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刻画了财政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财政效率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观测期内,我国总体财政效率均值呈波动下降趋势,低效率地区较难出现跨越式跃升,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北、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存在一定的σ收敛特征,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均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财政效率区域差异扩大化趋势明显。
关键词:
财政效率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空间收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浩 濮励杰
基于地均种植业产值、地均劳动力及各种农业生产物质的投入情况,以耕地利用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计算了1990—2008年间中国各省区的耕地利用效率并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仍以物资成本的投入为主,我国耕地产出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其影响不大;我国耕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区耕地的实际产出与现有投入水平下的潜在产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说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着物质投入的严重浪费;近20 a来,我国耕地利用效率虽然逐渐提高,但提高的速率有着下降的趋势;省际间耕地利用效率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表现出东、中、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继霞 王华春 樊骋琳
科学测度和分析“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出发,基于碳汇、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视角构建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混合超效率SBM-DEA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结果表明:(1)中国省级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格局。(2)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内基尼系数超过全国总体基尼系数。(3)除粮食主产区外,全国及其他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或多级分化现象。(4)除粮食主产区存在发散特征外,全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状况、城镇化率等对不同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继霞 王华春 樊骋琳
科学测度和分析“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出发,基于碳汇、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视角构建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混合超效率SBM-DEA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结果表明:(1)中国省级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格局。(2)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内基尼系数超过全国总体基尼系数。(3)除粮食主产区外,全国及其他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或多级分化现象。(4)除粮食主产区存在发散特征外,全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状况、城镇化率等对不同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桂红 肖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它的均衡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有清楚的了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艳 衣辰 张兆阳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基于我国大陆30个省域1996—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其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效率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省域的极差超过30%,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极差超过20%。通过对各省域、八大综合经济区间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内进行β-收敛、σ-收敛的实证检验,发现技术效率不存在收敛性。研究认为,我国的区域差距存在扩大趋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尹建军
探索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对于协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整体提升较为缓慢,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异格局。全国旅游产业效率差异与四大区域间旅游产业效率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的交叉重叠对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并具有显著的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下旅游产业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纳入空间因素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尹建军
探索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对于协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整体提升较为缓慢,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异格局。全国旅游产业效率差异与四大区域间旅游产业效率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的交叉重叠对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并具有显著的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下旅游产业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纳入空间因素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彭开丽 徐引婷
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发展差距问题,运用Super-SBM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收敛性方法,对2008—2019年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收敛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大城市和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且土地利用效率并不存在严格的规模等级递增效应;(2)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集聚效应在增强;(3)各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表现出较明显的β收敛,考虑空间因素及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等控制变量有利于促进收敛速度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提供参考,以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龙文
中国的区域经济是否存在收敛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国内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检验中国的区域经济是否存在绝对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本文基于曼昆,罗默和韦尔在1992年提出的分析方法,将人力资本项加入到经典的索洛模型中,通过构造一个面板数据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在统计意义上不能拒斥中国区域经济的条件收敛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石风光 李宗植
本文根据1957-2006年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内部各省经济差距存在收敛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却不存在收敛趋势,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在长期都受到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我国三大经济带之间以及经济带两两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到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敛 共同趋势 协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良悦 师博 刘东
本文将资本存量、劳动力就业人数、土地存量作为投入变量,将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人口作为产出变量,利用地级以上247个城市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数据,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计量结果表明,只有6%~12%的城市处于产出效率前沿,而88%~94%的城市处于非前沿面的无效率生产点上;2001年和2003年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均值集中在50%~70%之间,2005年60%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于50%。显然,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粗放特征,不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耕地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冷俊峰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利用外资的概况和特点,建立了分析利用FDI区域差异收敛性的计量模型,以统计数据为基础,以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为数据处理工具,对2004—2014年的湖南省利用FDI区域差异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统计性的结论:全省利用FDI区域差异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绝对收敛;除大湘西地区之外,长株潭地区、环洞庭地区和大湘南地区均存在俱乐部收敛。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以及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全省利用FDI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湖南省 FDI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