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10)
- 2023(13469)
- 2022(11522)
- 2021(10493)
- 2020(9157)
- 2019(20881)
- 2018(20526)
- 2017(39428)
- 2016(21640)
- 2015(24069)
- 2014(23996)
- 2013(23496)
- 2012(21569)
- 2011(19356)
- 2010(18870)
- 2009(17386)
- 2008(16818)
- 2007(14818)
- 2006(12486)
- 2005(10600)
- 学科
- 济(88115)
- 经济(88024)
- 管理(61242)
- 业(59695)
- 企(48357)
- 企业(48357)
- 方法(45325)
- 数学(40913)
- 数学方法(40424)
- 农(24153)
- 财(23779)
- 学(20389)
- 中国(19983)
- 业经(18040)
- 贸(16903)
- 贸易(16902)
- 易(16445)
- 地方(16321)
- 农业(16142)
- 务(15546)
- 财务(15504)
- 财务管理(15471)
- 企业财务(14687)
- 制(14366)
- 技术(13565)
- 环境(13516)
- 和(12501)
- 理论(12065)
- 银(11785)
- 银行(11716)
- 机构
- 大学(307514)
- 学院(307290)
- 济(122964)
- 经济(120613)
- 管理(120544)
- 理学(105991)
- 理学院(104804)
- 管理学(102788)
- 管理学院(102252)
- 研究(99846)
- 中国(73785)
- 科学(66456)
- 京(63102)
- 农(62951)
- 业大(54736)
- 财(53364)
- 所(51185)
- 农业(50544)
- 中心(48202)
- 研究所(47491)
- 江(44670)
- 财经(44143)
- 经(40333)
- 经济学(37995)
- 范(37994)
- 北京(37954)
- 师范(37421)
- 院(35934)
- 州(34880)
- 经济学院(34822)
- 基金
- 项目(221217)
- 科学(173427)
- 基金(162322)
- 研究(150794)
- 家(145144)
- 国家(143986)
- 科学基金(122944)
- 社会(96411)
- 社会科(91520)
- 社会科学(91488)
- 省(88200)
- 基金项目(87227)
- 自然(83903)
- 自然科(82012)
- 自然科学(81983)
- 自然科学基金(80553)
- 划(74330)
- 教育(69870)
- 资助(65929)
- 编号(58735)
- 重点(50344)
- 部(48369)
- 发(46662)
- 创(46411)
- 成果(45110)
- 科研(44238)
- 计划(44048)
- 创新(43532)
- 大学(40663)
- 教育部(40649)
- 期刊
- 济(120789)
- 经济(120789)
- 研究(75882)
- 学报(58494)
- 农(55026)
- 中国(53908)
- 科学(50591)
- 大学(42770)
- 财(42199)
- 学学(41030)
- 管理(39622)
- 农业(37270)
- 技术(25598)
- 教育(24415)
- 融(22623)
- 金融(22623)
- 财经(21241)
- 业经(20969)
- 经济研究(19860)
- 业(19812)
- 经(18146)
- 问题(16816)
- 版(16814)
- 统计(16014)
- 业大(15792)
- 资源(15237)
- 科技(15204)
- 技术经济(14990)
- 策(14984)
- 商业(13928)
共检索到422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夏庆利 罗芳
在水土流失严重、非农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以及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用地的有效使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复种指数、土地生产率、资金投入产出率和劳动力投入产出率等作为测度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着重分析了土地细碎化和农户兼业等因素的影响。依据湖北省农村的随机抽样数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表明,土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在统计意义上不明显;农户兼业对复种指数的作用为正,对资金投入产出率的作用为负,对土地生产率和劳动力投入产出率的作用不显著;传统循环农业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此,本文提出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不动摇;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工业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尚武 张友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将对湖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产生深远影响。该工程所淹没土地利用强度大 ,利用效率高 ,故淹没损失大 ;移民开发、工矿及公共基础设施搬迁用地大 ,移民开发将受到资金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补偿工程所占用耕地将对湖北省耕地占补平衡造成很大的压力 ,严重影响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效益。工程开工对湖北省土地开发利用是弊大于利。建议移民安置以外迁安置为主 ,后靠安置为辅 ,结合库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 ,移民搬迁用房和各项专业设施复建尽量少占耕地 ;库区土地开发应以提高现有耕地质量为主 ,以开垦荒山荒坡为辅 ,考虑从中线工程收益...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土地资源 开发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巧娴 梅昀 陈银蓉 韩啸
运用湖北省16个城市2000、2005、2010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综合考虑城市用地的经济产出和环境产出,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测算并分析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空间差异及演变规律,并提出改进方案。结果表明:1湖北省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各城市的效率值大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提升的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空间分异格局由2000年以武汉市为最高值向周边城市递减的单一中心格局,逐步演变为2012年的鄂东南和鄂西部的双中心格局;3武汉周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偏低,且具有较大的减碳提效空间;4湖北省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冗余、二三产业产值不足、净碳排放量过高,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提升;5省会城市、城市圈城市、鄂西圈城市的理想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仁东 隋晓丽 彭映辉 唐万成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1989~1990年和1999~2000年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建立了湖北省近10年来两个不同时期的同比例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减少了0.68%,林地减少了0.18%,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7.92%,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3.0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转型主要发生于上述4类之中,尤其是耕地与水域相互之间的转变比较频繁。动态度计算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区域均处于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江汉平原、鄂东的大部分地区及鄂西的宜昌,土地利用变化较快;鄂西山区绝大部...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湖北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贤辉 张霞 杨钢桥
采用1996~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全省耕地大幅度减少,其次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林地则迅速增加,其次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湖北省7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进一步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关系可以用4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发展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鹏飞 朱兰兰 蔡银莺
基于湖北省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528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农户在耕作意愿、结构和强度方面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明显。重点开发区的农户耕作意愿较弱,兼种行为居多,耕地资金投入最高、复种指数较低;限制开发区的农户耕作意愿最强,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远高于经济作物,耕地资金投入最低、复种指数最高;禁止开发区的农户耕作意愿最弱,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远高于粮食作物,耕地资金投入较高、复种指数最低。户主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对其土地利用行为有显著影响。受教育年数等6个变量对耕作意愿有显著影响;经营耕地面积等8...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银根 廖成泉 章晓曼 王丹秋
以"两型社会"为背景,运用四阶段DEA法对2013年湖北省主要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予以评价。实证结果表明:(1)12个城市中只有荆门、孝感、咸宁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相对偏低,其建设用地的资本、能源、劳动力、技术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冗余;(2)通过适度扩大人口规模,形成集聚效应,有利于减少资本、能源、技术、劳动力投入要素的松弛量,进而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3)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过高的地区加剧了各类资源的过度投入,最终导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下降;(4)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适度转移或人口密度过大会加剧建设用地资本和能源投入的过剩程度,但会遏制非农产业人数和技术投入过剩的趋势;(5)工业规模的扩大会加剧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雷 王圆圆 邵子南 吴延瑞 刘秀丽
城市群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关键之举。论文以10个城市群1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金融深化、财政缺口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PM_(2.5)作为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十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整体偏低,2003-2017年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成渝城市群,仅为0.711,而排在末位的是中原城市群,低至0.407。(2)从城市群总体样本来看,金融深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U"形关系,财政缺口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城市群分组样本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据此,国家在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城市群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给予城市群自身政策调整的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苏建恺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需求量增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十年为分析周期,采用我国2004-2013年十年间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递增状态,且沿海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普遍高于内陆的城市,经济集聚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人口密度、政府支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与土地利用效率并不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城市教育水平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间接地对土地利用造成影响。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率 影响因素 经济集聚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志 龚健 杨建新 马冉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与驱动力研究是揭示全球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大,减幅达到28.39%,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养殖和林地。养殖水面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00.62%、84.83%,主要增加来源为耕地和水体。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城市规划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沈雪 张俊飚 张露 程文能
基于农户经营规模的视角,利用湖北省395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探析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表明:被调查区域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呈正向变动趋势,大规模组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中规模组次之,小规模组最低;总体平均技术效率为71.88%,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尚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影响农户生产的技术效率因素中,年龄、受教育程度、灌溉条件、社会网络对小规模农户均有显著的影响,技术培训对中规模组农户有显著影响,土地细碎化对中规模与大规模组农户均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马丽君 程久苗 程建 费罗成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春阳 高成全 杨庆媛 文枫
根据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根据城市职能主因子得分,结合城市规划及发展实际,将地级以上规模城市分为区域综合性城市、第二产业城市、交通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地方中心城市5类。(2)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中等水平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提升空间较大。(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城市人口等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职能城市用地结构的影响次序和影响程度异质性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杰 张胜 王涛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各省土地利用、能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方法、STIRP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排放总体以碳吸收为主,并以114.19×104t/a(P<0.001)的线性速率增加。(2)各省由能源消税折算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规模较大,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P<0.001),表明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碳减排存在经济发展惯性阻力。(3)建设用地碳排放是中国及其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体,土地利用的碳吸收量仅占其5.5%左右。(4)中国及各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持续降低,而人均碳排放强度在持续升高。(5)影响中国及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主要为第二产业产值,其他依次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产值。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能源消耗 碳排放强度 中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杰 王涛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