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26)
- 2023(8118)
- 2022(7047)
- 2021(6308)
- 2020(5339)
- 2019(12712)
- 2018(12547)
- 2017(24944)
- 2016(13771)
- 2015(15641)
- 2014(15736)
- 2013(15797)
- 2012(15015)
- 2011(13684)
- 2010(13417)
- 2009(12058)
- 2008(11913)
- 2007(10647)
- 2006(8973)
- 2005(7852)
- 学科
- 济(61491)
- 经济(61443)
- 管理(37964)
- 业(33805)
- 方法(28311)
- 数学(25669)
- 数学方法(25467)
- 企(25367)
- 企业(25367)
- 农(17642)
- 学(15348)
- 环境(14363)
- 财(14175)
- 地方(14114)
- 中国(13251)
- 农业(11798)
- 业经(11118)
- 贸(11068)
- 贸易(11066)
- 易(10682)
- 和(9750)
- 土地(9485)
- 制(9358)
- 划(8724)
- 务(8296)
- 财务(8281)
- 财务管理(8258)
- 经济学(7969)
- 资源(7915)
- 企业财务(7699)
- 机构
- 学院(198402)
- 大学(198281)
- 济(81877)
- 经济(80095)
- 管理(75897)
- 研究(66908)
- 理学(65686)
- 理学院(64886)
- 管理学(63799)
- 管理学院(63431)
- 中国(49870)
- 科学(43504)
- 京(42056)
- 农(39128)
- 财(35787)
- 所(34495)
- 业大(33426)
- 中心(32155)
- 研究所(31736)
- 农业(31250)
- 江(30069)
- 财经(29226)
- 范(26334)
- 经(26318)
- 师范(26075)
- 北京(25725)
- 经济学(25698)
- 院(24251)
- 州(23687)
- 经济学院(23636)
- 基金
- 项目(136918)
- 科学(106850)
- 基金(98850)
- 研究(97674)
- 家(87163)
- 国家(86484)
- 科学基金(73178)
- 社会(61395)
- 社会科(58214)
- 社会科学(58193)
- 省(54314)
- 基金项目(53759)
- 自然(48262)
- 自然科(47045)
- 自然科学(47031)
- 划(46320)
- 自然科学基金(46161)
- 教育(44138)
- 编号(39651)
- 资助(39591)
- 重点(31130)
- 成果(30702)
- 发(30555)
- 部(30330)
- 创(28107)
- 科研(27065)
- 课题(27018)
- 创新(26435)
- 计划(26229)
- 教育部(25339)
共检索到280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晗 吴静兰 张安录 聂鑫
利用南宁市1994~2012年的数据,以能源消费碳排放为因变量,人口、富裕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结构为自变量构建STIRPAT扩展模型,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并非单调,而是先升后降的。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拐点在容积率V=1.6484处。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与其变化方式有关,粗放型高基底覆盖率的城市容积率增加对碳排放有正效应,紧凑式低基底覆盖率的城市容积率增加对碳排放有负效应。人口、富裕度、技术进步、土地利用结构中建设用地面积、产业结构中工业...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韦燕飞 樊童生 祝文婷 黄欣婷
为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格局和建设低碳城市,本文以南宁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碳足迹压力指数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南宁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碳排放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探究其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地类转向多种地类的特征。(2)时间上,南宁市碳源、碳汇和碳排放量均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碳排放风险、碳足迹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南宁市碳排放量点密度主要集中在市区部分,而周边五县较为稀疏。碳风险压力与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类似,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3)在不同的年份,各类型土地与其碳排放量之间的平均关联度不同,其中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其他地类平均关联度一般。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风险 碳足迹 关联度 南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
关键词:
土地结构 碳排放 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土地低碳利用对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估算了武汉城市圈1996~201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了城市圈1996~201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1)1996~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由1996年的952.82万t上升到2010年的4 550.35万t,年均增长11.82%,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2)武汉城市圈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强度最大,耕地最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强度及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3)城市圈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时空差异,时间...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因素分解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黄骏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开发与创新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南宁作为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其城市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颇具典型意义。认真研究南宁城市文化建设的得失,十分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建设的规律,正确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开发与创新的路径,更好地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城市文化 民族文化 广西南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秦明周
农用土地配置系统分析与持续发展策略──以广西南宁市为例秦明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O8)农用土地是由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养殖水域等组成的开放型区域自然-一人文系统。它和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物质、能量交换,并受人类活动、资源状态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鹏 李静婷 梁亚红 廖易
文章基于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近30年鹤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及其导致的碳效应变化。结果表明:1986—2016年,鹤壁市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显著,林地面积下降45.65%;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原来的7.68倍。从用地类型转变的方向性来看,近30年内鹤壁市土地转移过程中既有生态正向演变,也存在生态逆向演变过程;各类用地之间的转换呈现多向性的复杂特征;从转变数量特征来看,在各个阶段中,林地都是最大的转出者,而建设用地是最大的接收者;经计算得出,鹤壁市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造成的碳排放增量超过碳吸收增量高达7 367 497.58 t,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碳循环过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巫德富 黄宏纯 王洪元
文章以产业融合为研究视角,从养老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融合的角度认为养老地产是养老服务业与房地产业融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南宁市养老地产的动力机制,即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政策引导为拉动力,房地产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形成供应整合推动力。最后,分析养老地产发展模式,重点围绕土地供应及获取模式、产业融资模式和产业经营模式三个关键维度展开,在此基础上提出南宁市养老地产发展模式。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养老地产 动力机制 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于佳 张磊
文章基于RRcgis10.0和FRagstats3.4软件,以长春市1984年、2014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主数据,采用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等2个方向分析了该研究区近30年各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以耕地为景观基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耕地、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间发生了复杂的双向变化,林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2)不同的景观指数对于土地利用类型动态效应的敏感性不同,其中最敏感的指数有斑块面积百分比和最大斑块指数,其次是斑块个数和平均形状指数,最不敏感的景观指数为散布与并列指数;(3)...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韦明升 蓝振荣
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在历经30年后,如今其制度变迁效率逐渐释放完毕,弊端也日益凸显,最为突出的是土地规模小、细碎化,难以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艾力西尔·亚力坤 刘晓曼 蔡博峰 陈前利 冯彤 菊春燕 李松 张飞云
[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赖力 黄贤金 揣小伟 谈俊忠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关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研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没有关于全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详细研究。本文利用全国的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以及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借助ArcGIS9.3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六大区域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研究,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某些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甚至在一些区域表现为碳排放,而在另一些区域则表现为碳汇;②林地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杰 张胜 王涛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各省土地利用、能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方法、STIRP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排放总体以碳吸收为主,并以114.19×104t/a(P<0.001)的线性速率增加。(2)各省由能源消税折算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规模较大,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P<0.001),表明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碳减排存在经济发展惯性阻力。(3)建设用地碳排放是中国及其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体,土地利用的碳吸收量仅占其5.5%左右。(4)中国及各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持续降低,而人均碳排放强度在持续升高。(5)影响中国及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主要为第二产业产值,其他依次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产值。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能源消耗 碳排放强度 中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杰 王涛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东红
本文在综述"利润动机"、"需求拉动力"、"市场结构"、"技术创新自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等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结合铝及有色金属加工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生物工程及制药业等南宁市三大支柱、优势产业的调研数据,针对南宁市支柱、优势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科技创新主体、政府的配套政策机制、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产业组织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南宁市支柱、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