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06)
- 2023(6336)
- 2022(5280)
- 2021(4512)
- 2020(3578)
- 2019(7839)
- 2018(7559)
- 2017(14470)
- 2016(8037)
- 2015(8361)
- 2014(8149)
- 2013(8127)
- 2012(7501)
- 2011(6757)
- 2010(6391)
- 2009(5362)
- 2008(4921)
- 2007(4046)
- 2006(3423)
- 2005(2827)
- 学科
- 济(32059)
- 经济(32027)
- 管理(24498)
- 业(20500)
- 企(15095)
- 企业(15095)
- 方法(13552)
- 数学(12479)
- 数学方法(12408)
- 环境(11815)
- 学(11636)
- 农(9368)
- 土地(8344)
- 财(7702)
- 中国(7148)
- 贸(7112)
- 贸易(7112)
- 易(6956)
- 农业(6553)
- 划(6349)
- 业经(6301)
- 经济学(5927)
- 资源(5740)
- 和(5004)
- 技术(4903)
- 地方(4758)
- 规划(4743)
- 环境规划(4669)
- 务(4650)
- 财务(4648)
- 机构
- 大学(113377)
- 学院(112906)
- 济(45841)
- 经济(45133)
- 管理(43473)
- 研究(41586)
- 理学(38818)
- 理学院(38324)
- 管理学(37653)
- 管理学院(37484)
- 农(30969)
- 中国(30327)
- 科学(29907)
- 业大(25345)
- 农业(25156)
- 京(24153)
- 所(22447)
- 研究所(21265)
- 中心(18804)
- 财(17727)
- 农业大学(17439)
- 江(15548)
- 院(15407)
- 财经(15246)
- 科学院(14341)
- 北京(14302)
- 经济学(14134)
- 经(14100)
- 省(13903)
- 室(13687)
- 基金
- 项目(88646)
- 科学(69238)
- 基金(66672)
- 家(62815)
- 国家(62361)
- 研究(54804)
- 科学基金(51976)
- 自然(37085)
- 社会(36714)
- 基金项目(36543)
- 自然科(36208)
- 自然科学(36195)
- 自然科学基金(35553)
- 社会科(34941)
- 社会科学(34930)
- 省(34197)
- 划(30229)
- 资助(25455)
- 教育(23389)
- 重点(20523)
- 计划(19973)
- 编号(19227)
- 发(19103)
- 部(18947)
- 创(18607)
- 科研(18183)
- 科技(18072)
- 创新(17590)
- 业(16410)
- 国家社会(16099)
共检索到149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曲福田 卢娜 冯淑怡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仅次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本文在界定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作用机制及内涵的基础上,从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换、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以及非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三个方面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换会增加碳排放量。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农田转换为森林或草地能够使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增加,但是土壤碳汇集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农田、森林和草地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基本观点是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减少碳排放量。非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方面,从能源消耗角度考虑,二产用地向三产用地转换会减少碳排...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土壤碳储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小康 王晓鸣 华虹
为探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及机理,文章首先分析了2002—2013年土地利用结构及碳排放的变化情况,其次通过协整检验分析各类用地面积与净碳排放量是否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再次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影响净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地类,最后通过扩展的Kaya模型分析影响净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净碳排放变化的作用方向及边际贡献。结果表明:(1)农用地、建设用地总量与净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而耕地等8类用地面积与净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2)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建设用地总量变化是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四川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韦燕飞 樊童生 祝文婷 黄欣婷
为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格局和建设低碳城市,本文以南宁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碳足迹压力指数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南宁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碳排放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探究其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地类转向多种地类的特征。(2)时间上,南宁市碳源、碳汇和碳排放量均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碳排放风险、碳足迹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南宁市碳排放量点密度主要集中在市区部分,而周边五县较为稀疏。碳风险压力与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类似,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3)在不同的年份,各类型土地与其碳排放量之间的平均关联度不同,其中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其他地类平均关联度一般。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风险 碳足迹 关联度 南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杰 张胜 王涛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各省土地利用、能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方法、STIRP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排放总体以碳吸收为主,并以114.19×104t/a(P<0.001)的线性速率增加。(2)各省由能源消税折算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规模较大,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P<0.001),表明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碳减排存在经济发展惯性阻力。(3)建设用地碳排放是中国及其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体,土地利用的碳吸收量仅占其5.5%左右。(4)中国及各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持续降低,而人均碳排放强度在持续升高。(5)影响中国及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主要为第二产业产值,其他依次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产值。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能源消耗 碳排放强度 中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杰 王涛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闫庆武 陈宇涵 移明昊 张定祥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交通路网等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净碳排放量为1.07×10~8t、1.13×10~8t、1.37×10~8t,排放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极大地影响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土地,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主要地类为非耕地的相同面积土地;耕地中,旱地的碳排放程度高于水田和水浇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用复杂。自然因素中,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起巨大的主导作用;其次为表层土壤泥沙含量、高程等;交通因素反映人类活动,其对碳排放起正向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碳减排、碳增汇,是推动东北地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地理加权回归 东北地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娜 冯淑怡 曲福田
为深入了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论文采用对数均值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了2002—2008年间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规模效应中的土地产出效应是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首要贡献因素(165.15%);(2)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结构效应对抑制碳排放增加贡献了5.45%;(3)代表技术效应的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达到-61.52%。研究结论认为合理组织建设用地的产业布局成为减缓碳排放的可行手段,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低碳化"土地利用理念,巩固并加强有成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龚咏喜 李贵才 林姚宇 段仲渊
居民出行碳排放是人类活动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土地利用作为居民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提出了居民出行的需求并对居民出行碳排放具有总体上的锁定作用,这一需求在特定交通供给和个人家庭情况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出行行为,并最终影响居民出行碳排放的总量和结构。土地利用影响交通出行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开发强度、土地混合利用、交通出行可达性等方面。土地利用是控制和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好的城市空间结构、高强度、良好的土地混合利用以及好的交通可达性等为控制和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组织的基础,但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采取一定的交通出行政策限制私人汽车出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庆媛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提出减少碳排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资源管理建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增加碳排放,如土地利用非农化、土地开发、农地利用集约化等;二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农地利用粗放化等;(2)土地利用行为与碳循环的作用机制可从土地利用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中寻求解释。研究结论:为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应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展,着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应落实和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并加强农田的科学管理。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碳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付超 于贵瑞 方华军 王秋凤
准确估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总结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时空特征及其对陆地碳收支影响,为合理评价中国区域陆地碳平衡以及确定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已有大量研究对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和IPCC清单法对中国区域陆地碳源汇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论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出中国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的评估结果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发展和利用基于土地利用相互转化面积的计量方法,以提高对中国区域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评估的准确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王彦辉 徐德应
根据宁夏固原地区近 2 5a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 :天然次生林 (山杨、辽东栎、灌木 )、次生林砍伐后形成的牧草地、农田及农田或牧草地形成的人工林 (13a、18a、2 5a华北落叶松 ) ,并应用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方法对这些类型 0~ 110cm土层土壤物理组分中的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含量、分配比例及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 ,几种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牧草地和农田都显著低 ,而人工林、牧草地与农田之间的差异却不显著 ;轻组有机碳含量 ,农田和牧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 4 6 %和 14 %以上 ,人工林比农田和牧草地分别...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有机质组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古丽米热·艾尔肯 史彦松
【目的】研究克拉玛依市景观格局与碳源/碳汇演变特征和关联程度,以期为区域低碳发展与调整土地利用、优化土地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克拉玛依市1995—2021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Frastate4.2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利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土地利用碳源/碳汇量,使用灰色关联模型计量两者之间关联度。【结果】①1995—2021年克拉玛依市景观破碎度呈上升趋势,最大斑块类型不断减小,斑块距离分散化,景观分布复杂化,分割度逐渐严重,景观多样性由单一向复杂变化,景观类型趋于多样化;②1995—2021年克拉玛依市碳源/碳汇量均呈上升趋势,由于碳源量显著大于碳汇量,克拉玛依市最终为碳源区且净碳排放量逐年增加;③克拉玛依市碳排放量增加与研究区景观分割度逐渐严重、景观分布复杂化、景观内斑块距离分散变化及最大斑块面积不断变小存在密切关联。【结论】克拉玛依市景观水平层次和斑块类型层次景观格局与碳排放量关联密切,各景观格局指数是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贤斌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利用1997和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效益进行评价,并估算碳排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①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049.92×104t,年均增长14.4%;②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997年的2.41倍、2.18倍,1997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指数值都是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③经济圈内各县(区)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前3位的是合肥市区、霍山县、金寨县;④据中国造林成本的价格估算,合肥、巢湖、六安3市的碳汇补偿增加量分别为:...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安徽省会经济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勇 张乐勤 汪应宏 陈发奎
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池州市2000—201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同时对碳源、碳汇和净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情况,计算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并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池州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35.835 4kt增加到2010年的1 774.016 3kt,碳排放总量递增主要以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递增为主,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具有趋同的变化趋势。2)2000—2010年池州市碳汇能力基本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