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11)
- 2023(8975)
- 2022(7625)
- 2021(6813)
- 2020(5668)
- 2019(12527)
- 2018(12197)
- 2017(23205)
- 2016(12457)
- 2015(13690)
- 2014(13358)
- 2013(13232)
- 2012(11860)
- 2011(10661)
- 2010(10688)
- 2009(9773)
- 2008(9311)
- 2007(7824)
- 2006(6833)
- 2005(5965)
- 学科
- 济(46725)
- 经济(46683)
- 管理(35763)
- 业(34701)
- 企(23881)
- 企业(23881)
- 方法(19113)
- 数学(16690)
- 数学方法(16546)
- 农(15416)
- 学(15027)
- 环境(12449)
- 中国(12131)
- 财(11520)
- 地方(11290)
- 贸(10884)
- 贸易(10877)
- 业经(10639)
- 易(10601)
- 农业(10510)
- 土地(9138)
- 制(8431)
- 划(7849)
- 技术(7467)
- 和(7255)
- 生态(7242)
- 资源(7161)
- 服务(7097)
- 务(7039)
- 财务(7025)
- 机构
- 大学(175709)
- 学院(175504)
- 管理(67181)
- 济(66852)
- 经济(65371)
- 研究(63195)
- 理学(58600)
- 理学院(57834)
- 管理学(56756)
- 管理学院(56464)
- 中国(46712)
- 科学(44591)
- 农(41869)
- 京(38166)
- 业大(35193)
- 农业(33454)
- 所(33420)
- 研究所(31259)
- 中心(29262)
- 财(27603)
- 江(25721)
- 院(23511)
- 北京(23418)
- 农业大学(22966)
- 范(22809)
- 财经(22750)
- 师范(22418)
- 省(22231)
- 科学院(21009)
- 经(20840)
- 基金
- 项目(132644)
- 科学(102759)
- 基金(97011)
- 家(89702)
- 国家(88875)
- 研究(86998)
- 科学基金(74220)
- 社会(56602)
- 社会科(53538)
- 社会科学(53520)
- 基金项目(52672)
- 省(51795)
- 自然(51198)
- 自然科(49854)
- 自然科学(49835)
- 自然科学基金(48927)
- 划(44431)
- 资助(37743)
- 教育(37219)
- 编号(33161)
- 重点(30629)
- 发(28787)
- 计划(27555)
- 创(27373)
- 部(27314)
- 科研(26025)
- 创新(25698)
- 科技(25130)
- 成果(24305)
- 国家社会(24286)
共检索到249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春花 王克林 陈洪松 张明阳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状况波动频繁,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该区正在进行的生态重建提供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在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将洞庭湖区生态资产划分为7类,利用洞庭湖区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点,前10年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亏损,后10年生态价值回升并有所提高,表明湖区生态建设出现一定成效;②虽然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湖区生态系统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湿地...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洞庭湖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明麒 于秀波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为基础,以退田还湖工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洞庭湖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初步阐述了退田还湖工程这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退田还湖工程促进了耕地向湿地的转化,使移民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后,指出对于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包括要从战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超洪 李仁东
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通过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1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以1996年7月日降雨资料分别计算了1989年和1999年土地利用状况下区域的产水量。结果表明:洞庭湖区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是耕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水域面积的增加。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方式有水田转化为建设用地、水田转化为水域、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以及旱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同样的降雨条件下,洞庭湖区1999年下垫面状况下的产水量比1989年多206×105m3,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这一时期产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的变化影响汛期产水量和汇流速度,加强...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土地利用 地表产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淑清 方精云 陈安平 崔海亭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仁东
本文在中国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和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遥感调查,进而以水域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变化为基础,对区域洪水调蓄能力的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变化比较显著的地类有3类:耕地减少了1.97%,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14.88%,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8.77%。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区域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估计为6.23亿m3,由此增加的湖泊容积,最大为13.01亿m3。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慧聪 潘东华 张万昌
洞庭湖是我国面积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淡水湖。近些年来,洞庭湖区降水在减少,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水量也在降低,尤其2011年春季以来,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洞庭湖地区的降水量累计比历年同期减少了50%至60%。本文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1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GIS等,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区近3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数量和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过度围湖垦殖成为洞庭湖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湖区耕地总量持续增加,增幅达36.01%;湿地、林地、草地总量减少,其中湿地和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分别为72.88%和62.98%。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政策的制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守真 李仁东 朱超洪
为了定量分析和比较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变化,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洞庭湖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的TM遥感影像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情况,对洞庭湖区17个县市不同年代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20年间的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采用变异系数来测度区域之间的差异,并初步分析了各县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生态服务价值总量达到了934亿元,但区域变异系数较大,各县市之间差异明显;湖区各县市20年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08.27%。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华容县,超过了2....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文敏 赵京 何介南 李毅
基于1996-2011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景观指数模型对湖区近15 a来土地利用特征和景观效应进行了动态变化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1年期间,湖区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设用地过快增长,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程度较大,建设用地增加程度达78%,耕地的增幅仅6.2%,但耕地面积变化总量大,达36 km2;湖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均降低,而水体破碎化增加,湖区总体上的蔓延度、分维度增加,反映出近年来湖区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较为活跃,但景观多样
关键词:
林地 遥感 土地景观 景观模型 多样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仁东,庄大方,王宏志,吴胜军
在中国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和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变化比较显著的地类有3种:耕地减少了1 97%,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14 88%,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8 77%。耕地与水域相互之间的转变比较频繁。以80年代末为界,前后2个10年间,建设用地、水域和草地的面积在2个时期均持续增加,耕地、林地的面积都持续减少。后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大于前期;前期动态度最大的县域有岳阳市、沅江县和汉寿县,后期动态度最大的则为石首市、津市和岳阳市,全部为市级行政区或县改市区。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洞庭湖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晓青 孙佳 唐焰 谢春花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后,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洞庭湖水系沅水归宿之地沅江市为例,分析了沅江市1999—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发现:区域内耕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大增;耕地面积转移是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新增面积的主要来源;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呈高速扩展之势。对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各类土地转化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导趋势,其中大量侵占农用地成为增加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平垸行洪 土地利用类型 洞庭湖区 沅江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月容 周金星 周志翔 孙启祥
以钱粮湖垸为例,研究了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的林地(Ⅰ)、园地(Ⅱ)、旱地(Ⅲ)、水田(Ⅳ)和荒地(Ⅴ)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分布的表聚效应明显,0~5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40~32.32g/kg,全氮、水解氮含量为2.23~9.71g/kg、12.95~112.00mg/kg,全磷、速效磷含量为29.50~69.35g/kg、4.15~75.68mg/kg,全钾、速效钾含量为6.03~30.69g/kg、37.70~217.50mg/kg;林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水田有机质、全钾及速效磷含量均最高,旱地水解氮含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新荣
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形成过程所维系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特殊资源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价值和功能。本文以洞庭湖区为例,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价值评估,认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价值是十分重要的,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忽视了生态系统保护,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 价值 功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洁 刘琴 唐晓佩 谭雪兰 刘沛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1996—2020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出“三增三减”特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程度较为显著,水域和草地次之,耕地和林地的变化程度最小。(2)总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碳排放高值区由中部转向西、东、南部,土地利用碳足迹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以0.54的年均增幅不断上升。(3)人均GDP、单位GDP用地面积和单位土地碳排放强度是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因子,人均GDP和单位GDP用地面积分别成为促进和减缓洞庭湖区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月容 卢琦 周金星 周志翔
以洞庭湖退田还湖区杨树林地、园地、旱地(包括棉花地、甘蔗地及玉米地)、水田、荒地等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重金属(Cu、Zn、Mn、Pb、Cd、As、Hg)的分布、污染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0~25cm土层中Cu、Zn、Pb、As和Hg含量以9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Mn、Cd含量分别以2a杨树人工林地和水田最高;25~50cm土层中Cu、Mn、Hg含量以2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Zn、As含量以水田最高,Pb、Cd含量分别以甘蔗地、4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4a和6a杨树人工林地、甘蔗地、水田土壤已受到Cd污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综合污染指数以水田最高,荒地最低;主成分分析及双重筛选逐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月容 周金星 周志翔 孙启祥
以钱粮湖垸为例,研究了洞庭湖退田还湖区林地(Ⅰ)、园地(Ⅱ)、旱地(Ⅲ)、水田(Ⅳ)、荒地(Ⅴ)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密度、孔隙状况、水分状况、团聚体组成与分形特征等物理性质,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50 cm土层土壤密度为1.02~1.65g/cm3,毛管孔隙度为33.04%~61.70%,非毛管孔隙度为2.15%~25.35%,总孔隙度为38.40%~64.96%,自然含水量为17.07%~38.33%,毛管持水量为23.22%~64.00%,土壤团聚体平均直径、分形维数分别为1.76~5.09 mm、2.272 8~2.638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