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41)
- 2023(11826)
- 2022(10231)
- 2021(9090)
- 2020(7994)
- 2019(18475)
- 2018(17803)
- 2017(34290)
- 2016(18768)
- 2015(21352)
- 2014(21576)
- 2013(21540)
- 2012(20485)
- 2011(19077)
- 2010(19327)
- 2009(18297)
- 2008(17898)
- 2007(16222)
- 2006(14345)
- 2005(12971)
- 学科
- 济(104505)
- 经济(104423)
- 管理(51055)
- 业(46518)
- 方法(44017)
- 数学(39635)
- 数学方法(39111)
- 企(37334)
- 企业(37334)
- 学(23795)
- 地方(22007)
- 中国(21904)
- 农(21585)
- 财(19551)
- 业经(17979)
- 制(14877)
- 农业(14613)
- 贸(14524)
- 贸易(14518)
- 地方经济(14141)
- 易(13998)
- 环境(13763)
- 和(13196)
- 理论(12717)
- 融(12378)
- 金融(12376)
- 银(11819)
- 银行(11764)
- 经济学(11732)
- 务(11259)
- 机构
- 大学(289946)
- 学院(287992)
- 济(125937)
- 经济(123421)
- 研究(106232)
- 管理(105530)
- 理学(90906)
- 理学院(89758)
- 管理学(87738)
- 管理学院(87211)
- 中国(78864)
- 科学(68462)
- 京(62428)
- 农(57290)
- 所(57157)
- 财(54058)
- 研究所(52252)
- 业大(47478)
- 中心(47414)
- 农业(45735)
- 江(44328)
- 财经(43384)
- 经济学(40094)
- 北京(39384)
- 经(39241)
- 院(37767)
- 范(36559)
- 师范(36065)
- 经济学院(35999)
- 州(34303)
- 基金
- 项目(191420)
- 科学(149088)
- 基金(139294)
- 研究(130763)
- 家(124882)
- 国家(123939)
- 科学基金(103940)
- 社会(83161)
- 社会科(78838)
- 社会科学(78811)
- 省(75036)
- 基金项目(72526)
- 自然(69565)
- 自然科(67952)
- 自然科学(67928)
- 自然科学基金(66696)
- 划(64070)
- 教育(59924)
- 资助(59302)
- 编号(50633)
- 重点(44454)
- 发(42177)
- 部(42056)
- 成果(40656)
- 创(38565)
- 计划(37754)
- 科研(37535)
- 创新(36319)
- 课题(36217)
- 教育部(34977)
共检索到431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晓轶 许月明
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合理调整、规划土地利用,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的又好又快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与以往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研究不同,文章以河北太行山地区的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对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内在关联,得出了重要结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让土地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地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河北太行山 经济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孔雪松 刘艳芳 谭传凤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增长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两者之间的时空变化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信息论原理,分析1997年~2007年湖北省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动态演变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简明化的指标体系,探讨其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特点;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①1997年~2007年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出现较快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关联度为0.7679;②不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唐杰
本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四川省土地利用经济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测算了各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了土地利用经济投入与产出效益的高低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的阶段类型。研究表明,四川省目前土地利用经济产出效益略滞后于土地利用经济投入效益,仅自贡市的土地利用经济产出超前于经济投入;四川省土地利用经济投入与产出效益空间格局均呈显著的不均衡性,高值区集中于以成都为核心的小范围区域,低值区集中于以攀枝花为中心的四川省南部、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的西部和以广元—巴中为中心的东北端;四川省土地利用经济投入与产出效益处于拮抗耦合与中度失调发展阶段类型,耦合度格局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但高值耦合区并不排除存在虚假耦合现象;协调发展度高值区分布于以成都为核心,覆盖其毗邻的绵阳、德阳和南充等不规则圈层区域,低值区集中在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的四川省西部范围区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邢颖 乐立 张文磊 胡琪娟
[目的]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析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探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更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法]以贵州省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都匀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两个系统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结果] 2009—2016年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协调度等级由轻度失调上升到初级协调状态;协调发展类型由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变为土地利用滞后型。[结论]都匀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总体协调发展度水平仍旧较低,且土地利用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都匀市今后发展,建议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规划,加大对建设用地挖潜的力度,同时注重耕地保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莹 胡梦可 方勇
土地利用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4年武汉市各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数据,对武汉市、主城区、远城区的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经济发展重心迁移及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重心迁移上,武汉市远城区相对于主城区重心迁移距离更大,迁移方向更为杂乱;(2)在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上,主城区较为和谐,江汉区为高度协调型,硚口区和青山区为经济发展略微滞后型,其他主城区为土地发展略微滞后。远城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程度基本处于不协调的状态,除了汉南区属于经济滞后型,其他均为土地发展滞后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丽霞 夏浩 苑韶峰
研究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率为支点,探析浙江省1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以期为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法和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整体水平较高,但各城市之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差异性显著;(2)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浙江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条件、城市发展策略、产业结构、城市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推动土地利用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俊三 袁磊 张萌
研究目的:从多尺度空间关联耦合的角度,构建一个能够动态、定量表征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的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驱动力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方法: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构建耦合模型主控反馈环与耦合关系模块形成耦合模型总体框架,并对该耦合模型进行实现与应用验证。研究结果:该耦合模型模拟结果相对误差的均值为-0.155%,相对误差分布在[-3.91%,4.98%]区间内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90.3%,基本达到了对三级实证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多尺度驱动机理时域行为的再现与模拟。研究结论:耦合模型构建思路与方法较为可靠,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数量结构在不同尺度间的配置与协调提供有效的预测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王娟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等生态脆弱性特征。本文利用19862、002年两期TM/ETM影像,揭示了吉林西部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依据Costanza R.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6年来,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地减少。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6年的767.1亿元/a下降到2002年的624.1亿元/a,减少幅度达18.6%,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汤青 徐勇 刘毅
研究目的:分析广东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划分快速型、中速型、慢速型和稳定型4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耦合关系。研究方法:GIS技术,统计分析与耦合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粤东地区次之,粤西地区和北部山区相对稳定;城市化、产业非农化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有较高一致性,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土地利用变化越剧烈的地区,其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越大;处于城市化加速和完成阶段、工业化中期和后期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研究结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掌握广东省土地利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珊
为了探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选择了24维指标体系,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西省2007—2019年间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江西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目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另外,我们选取了部分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研究生毕业生数、高校科研机构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密切相关。最后,本文给出了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典型相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京 杨钢桥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全国1990-2006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态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0-2006年间,全国耕地投入强度呈现波动状态,利用程度表现频繁波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利用效率呈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GDP、农村劳动力工价和财政支农是影响耕地投入强度的重要因素;农民文化程度、城镇化率和人均耕地面积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耕地利用集约度。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利用,通过合理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耕地流转制度和农业剩余劳力流动制度,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和...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集约度 影响因素 典型相关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单薇 金晓斌 冉娜 范业婷 刘晶 周寅康
土地作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的综合载体,对其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和耦合协调特征分析是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等的重要基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三生"功能内涵解析,采用多尺度融合数学模型,构建了集成行政单元和格网尺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5、2015年为研究断面,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江苏省"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土地利用生产和生活功能有较大提升,增幅分别为13.79%、21.72%,但空间差异显著,苏南各市县占比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普遍较低;生态功能均有所下降,总减幅为6.03%;(2)江苏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类型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区、中级协调区、初级协调区、次级协调区和低级协调区5种类型;良好协调区和中级协调区均有所增加;初级协调区占比增加22.05%,且增幅最大;次级协调区占比减少33.91%,且减幅最大;低级协调区占比均最低。(3)江苏"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布特征显著,苏南耦合协调水平最高,苏北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最大,省域总体从初级协调损益水平提升为初级协调同步水平。本研究实现了在区域层面进行多尺度融合的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评价,可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堪宏 朱宏伟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8年28年间,广州和深圳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81~1984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从低级共生向协调发展过渡阶段;中期(1985~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阶段;后期(2004~2008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不甚协调发展阶段,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接近9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广州和深圳未来的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曲艺 龙花楼 曹林森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当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推进了土地利用转型,也由此引发了多种正面抑或负面的环境与经济效应。开展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环境与经济效应耦合研究,旨在基于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独特视角,分析土地利用转型与环境代价和经济产出间的交互作用规律,以探索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实现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能途径。论文梳理了现有研究在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经济效应方面的重要进展,探索了多维空间中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提出了转型效应耦合研究中“耦合”的含义及测度途径。从学科前沿看,土地利用转型环境与经济效应耦合研究,其本质是人文与自然过程的耦合研究,如何借助土地利用转型调控好这一过程,是新时期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研究主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莹 尹义星 陈爽
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5和2002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和CLUE-S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20年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格局指数的变化分析,揭示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按照1985~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林地面积减小,研究区未来景观格局指数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景观尺度上,斑块数量、边缘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维数等指标都呈增加趋势,而斑块平均面积减小,表现出景观结构破碎化、斑块形状复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