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8)
2023(676)
2022(534)
2021(520)
2020(460)
2019(1003)
2018(1049)
2017(2293)
2016(1283)
2015(1402)
2014(1547)
2013(1560)
2012(1530)
2011(1377)
2010(1363)
2009(1273)
2008(1206)
2007(1038)
2006(968)
2005(864)
作者
(3531)
(3256)
(2958)
(2832)
(1875)
(1555)
(1358)
(1208)
(1152)
(1112)
(1111)
(1079)
(1014)
(956)
(938)
(927)
(895)
(853)
(812)
(743)
(741)
(730)
(725)
(691)
(675)
(654)
(654)
(625)
(616)
(597)
学科
土地(7455)
(6449)
经济(6350)
(3528)
经济学(3091)
问题(2924)
(2510)
管理(2167)
社会(1690)
(1623)
中国(1615)
(1583)
保障(1580)
社会保障(1580)
福利(1552)
城市(1441)
农业(1250)
(1170)
(1121)
农村(1120)
(1109)
(1089)
(1033)
资源(963)
方法(951)
财政(919)
社会福利(835)
城市经济(832)
数学(815)
事业(812)
机构
大学(17737)
学院(17227)
管理(6642)
研究(6566)
(5882)
经济(5696)
理学(5497)
中国(5405)
理学院(5385)
管理学(5235)
管理学院(5213)
(4646)
(4390)
科学(4347)
业大(3581)
农业(3533)
资源(3498)
中心(3377)
(3287)
(3158)
师范(3148)
(3100)
(3012)
研究所(2936)
农业大学(2749)
(2705)
北京(2691)
(2642)
师范大学(2613)
土地(2414)
基金
项目(11547)
科学(9050)
研究(8486)
基金(8394)
(7404)
国家(7343)
科学基金(6072)
社会(5690)
社会科(5208)
社会科学(5206)
基金项目(4529)
(4221)
(3782)
自然(3778)
教育(3702)
编号(3699)
自然科(3626)
自然科学(3623)
自然科学基金(3545)
成果(3083)
资助(3055)
(2803)
课题(2731)
(2663)
(2629)
重点(2499)
国家社会(2374)
(2289)
教育部(2149)
科研(2098)
期刊
中国(8488)
(8160)
经济(8160)
(4571)
国土(4396)
研究(4240)
土地(4131)
科学(3780)
农业(3018)
学报(2546)
资源(2343)
(2177)
教育(2007)
大学(1844)
学学(1739)
业经(1635)
管理(1629)
农业经济(1345)
问题(1264)
农村(1246)
(1246)
(1123)
财经(1119)
农村经济(1060)
(963)
(912)
金融(912)
(911)
改革(879)
(879)
共检索到28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远风  
由于土地本身的特性,土地具有就业承载和养老等社会功能,土地保障是土地社会功能的表现。土地保障不是社会保障,其本质是农民在社会保障缺失条件下,土地的社会功能对社会保障的强制替代。土地保障导致了低效率和不公平,只能在家庭经济的限度内通过代际互助和劳动协作发挥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万水  慕娜瓦尔肉孜  
城市化、工业化使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征地补偿制度不合理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受损 ,“圈地风”引发了许多问题。笔者认为 ,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就必须进行所有权制度重新安排 ,用“农民 +专家”模式保障农民的土地交易利益 ,用土地资本化方式保障农民土地的永恒利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贺书霞  
社会转型中农民对公平的诉求手段发生的转变是当代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基础。农民对公平的诉求手段由土地均分转向了国家统一的、普惠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均分是保障农民公平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相对收益逐渐降低,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可及性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旭开  董捷  
当前,土地保障模式与土地利用效率发生严重矛盾,不但导致了土地保障能力(生产能力)的下降,而且影响了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均田制",它使得农民以无偿方式获得了具有增长性资产价值的土地。因此,要达到土地保障功能与土地利用效率共赢的目的,必须对农村土地保障模式进行创新,即分区域、分阶段实行"土地租赁制"、"土地收益均分制"和"农民保障强积金制"等一整套相互配套的制度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东梅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明显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外,其理由是农民已获得了土地提供的保障。事实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保障作用一方面在弱化,另一方面也阻滞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有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构建与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替代土地保障制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蔡少琴  李郁芳  
对于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土地的经济保障性弱,风险分摊性差,缺乏强制积累财富化解风险的机制,其效用外溢全社会但却没有建立起与受益边界相匹配的供给制度-组织边界,不具备社会保障四方面的基本特征,不具有对社会保障的替代作用。土地不胜农村社会保障之重,却因被动承载保障功能而损失土地效率和农业绩效,首重保障功能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实际上带给农民的是负效用。政府需在土地之外提供社会保障公共品,以剥离土地的保障功能,释放土地的生产效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鸿  
土地保障对农村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有关农村家庭土地保障作用究竟有多大,是否能够担负起全部的生活风险负荷,却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试图以土地收益为基础,估算土地保障的作用,并探讨土地保障作用的发展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润森  施国庆  乔祥利  曾雪婷  
在分析传统征地补偿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市的具体调查数据,指出传统思路的缺陷和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土地保障功能为导向的征地补偿新思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正清  
土地保障形态农业是与市场经济要求相背离的落后的农业生产形态 ,它根源于我国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 ,其突出特点在于农民对土地保障功能的需求在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不断强化 ,它不利于土地市场发育、耕地有效保护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宏伟,唐莉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迅速膨胀,据估计,当前我国存在失地农民达4000万。在全面、正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难以建立的情况下,土地实际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意义重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贺书霞  
土地流转是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焦点,在中国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压力下,土地不可能主要体现生产资料的功能,而是主要体现农民的"福利"功能。因此,必须在土地承载的保障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农地流转是当前农地改革的基础,应该从农业内部的土地制度创新,实现保障功能的顺利转移和农业外部的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土地资源的流转整合创造制度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玖军  谢刚  谢元贵  董艳艳  刘弢  杨禹  
从社会保障功能角度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社会效益测算模型,采用典型土地整治案例相关资料和研究区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并对不同区域、不同土地整治类型的单位建设规模社会效益与投资社会效益系数差异2个社会效益指标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类型土地整治项目产生的效益差异较为显著,单位建设规模社会效益表现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投资社会效益系数表现为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2)单位建设规模社会效益与投资社会效益系数差异较为显著,但总体变化趋势趋同。3)4种土地整治类型社会效益表现出区域差异,总体上呈西部和北部好于东部和南部。基于商业保险的标准表征土地保障能力的测算模型能较好实现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测算,克服传统以打分或定性分析为主的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的不足,并可直观地反映土地整治社会效益实现程度。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黎翠梅  
土地保障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但其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并且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创新土地保障制度而不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取而代之,文章重点探讨了农村土地资本化对创新适应不同农民需求的土地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良悦  刘东  
中国家庭承包责任制尽管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但由于未能很好地解决土地流转问题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顺畅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受到城市户籍制度的迁移阻隔,又受到农村土地制度的退出束缚。因此,文章认为,在改革城市户籍制度为农村劳动力打开迁移之门时,还需通过土地保障权的转让来消除迁移者的退出之虑,实现劳动力的永久转移,并在此基础上相应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永安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虽然从几乎空白到以"两险"为内容的制度破冰,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仍处于低水平保障状态。当前对土地行使农民社会保障功能的"土地保障"的错误认识仍然根深蒂固,甚至把土地承载社会保障职能的既定"事实"当作"应该"。而农业比较效益远低于其它产业,农业岗位的个人收益低于其它岗位,以及国家功能管制下的农业经营用地地价格低廉等现实因素,都决定了土地不能、也不应该承载"社会保障"功能。本文在清理了把农村"土地保障"当作"社会保障"的理论和认识误区,旨在为深化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改革扫清认识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统一的国民社会保障体系之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