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76)
2023(5380)
2022(4111)
2021(3842)
2020(2667)
2019(6186)
2018(5950)
2017(10652)
2016(5672)
2015(6261)
2014(6482)
2013(6396)
2012(6133)
2011(5766)
2010(6199)
2009(5866)
2008(5681)
2007(5193)
2006(4700)
2005(4070)
作者
(16552)
(14387)
(13935)
(13368)
(8770)
(6822)
(6278)
(5524)
(5431)
(5153)
(4828)
(4807)
(4574)
(4344)
(4342)
(4273)
(4054)
(4004)
(3845)
(3774)
(3625)
(3410)
(3280)
(3280)
(3201)
(3172)
(3090)
(3055)
(2950)
(2860)
学科
(28048)
经济(28006)
(22695)
(16113)
农业(15359)
管理(11486)
业经(10365)
中国(8896)
土地(8536)
(8105)
企业(8105)
(7744)
地方(7092)
方法(7017)
农业经济(6996)
(6814)
(6427)
(6278)
理论(6167)
收入(5713)
发展(5710)
(5692)
数学(5173)
经济学(5140)
数学方法(5103)
(5013)
农村(4994)
(4766)
建设(4610)
教育(4560)
机构
学院(86305)
大学(83919)
(34052)
经济(33083)
管理(30689)
研究(29320)
理学(25947)
理学院(25615)
管理学(25163)
管理学院(25002)
中国(23671)
(19630)
(18202)
科学(16904)
(16735)
(14843)
中心(14444)
农业(13865)
(13800)
师范(13703)
(13656)
业大(13325)
财经(12425)
研究所(12117)
(11674)
(11233)
(11219)
北京(11174)
经济学(10971)
师范大学(10789)
基金
项目(54841)
研究(44854)
科学(43021)
基金(38302)
(32411)
国家(32003)
社会(29035)
科学基金(27364)
社会科(26971)
社会科学(26968)
(22553)
教育(20940)
编号(19996)
基金项目(19972)
(17865)
成果(16956)
自然(14850)
自然科(14414)
自然科学(14411)
课题(14257)
自然科学基金(14144)
资助(14133)
(12925)
(12732)
重点(12375)
(12250)
(12089)
国家社会(12077)
(11870)
(11746)
期刊
(48596)
经济(48596)
研究(26707)
中国(26288)
(25491)
农业(16339)
教育(14668)
科学(13400)
学报(12284)
(11955)
业经(11239)
大学(10518)
管理(10141)
学学(9843)
(9387)
金融(9387)
农业经济(7995)
技术(7910)
农村(7795)
(7795)
问题(6314)
财经(6198)
(6050)
经济研究(5865)
社会(5792)
(5422)
农村经济(5371)
(5322)
国土(5206)
社会科(5181)
共检索到139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娟尔  苏子龙  王世虎  周伟  贾立斌  
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三资一体属性,这决定了其对乡村振兴具有持续性、关键性作用,土地的资源属性、资本属性和资产属性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贵州三变、安徽金寨和贵州湄潭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广西集体土地发展旅游产业3个案例进行了佐证。未来的土地管理要更多发挥土地的融资和撬动功能,在清晰界定产权基础上,构建一套保障和促进产权交易的有效机制,探索农民从土地开发、保护、流转中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促进土地"三资一体"转变。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任卫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决策部署应用于解决农村问题之中。林业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下的具体措施之一,其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林业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将其发展成为联结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将会为乡村林业资源和产业振兴搭建起双向互通的桥梁。由高岚、林超和郑彬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一书,以林业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为思路,梳理了林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收录了诸多经典案例,为我国林业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俊良  
农为邦本,本固邦兴,实现乡村振兴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战略。国家审计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安排,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制度保障。从国家审计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出发,结合国家审计在乡村治理中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并对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初步分析,提出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更好发挥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作用,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邵腾伟  钟汶君  
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探究“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理论渊源、逻辑机理、价值蕴意、试点模式,研究表明:(1)农村资本深化=农村人均投资+外来投资-资本广化,农村“三变”改革盘活了闲置资源,使得城市资源向农村资源转移,深化了农村资本;(2)“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在政策内容、起源及推行过程中存在异质性;(3)“三变”改革的焦点是明晰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差异主要是由产权制度中的经营权差异引起,不同主体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不同的改革模式。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孟宪素  李晨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要求,也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土地整治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为更好地发挥新时代重大工程在有效落实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上的基础性作用,笔者认为亟须按照《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等安排,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付云抒  
源自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三变”改革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地区的资源、资本和农民之间的有机联结,是我国农村改革政策的一次创新之举。结合目前的试点成效来看,“三变”改革对农村地区的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乡村振兴的深入贯彻。在“三变”改革由地方实践探索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过程中,结合改革在乡村振兴中的任务和功能上看,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逻辑,提出富有成效的纾困方案,激发农村要素活力,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道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歆   牛习现  
<正>“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数字技术与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也正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大力发展将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业经济蓬勃发展,进而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此,经研究出版社于2023年1月出版的《探访乡村振兴:数字经济进行时》一书,以作者数年的走访经历和思考作为依据,系统阐述了互联网企业是如何在下沉市场发力,以及他们的业务是如何在广大乡镇和农村市场扎根。
关键词: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投资,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高速发展。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均在不断提升农业保险在其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而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存在农作物覆盖面较低、农民投保积极性不高、产品创新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对此,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包括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梦妮  卜素  
2021年6月《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行,标志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入了有法律遵循和法制保障的新阶段。不论是在城乡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均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方面其为农业高质高效提供了法律支撑,另一方面其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全局性的法律保障。《乡村振兴促进法》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通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重要政策提升到法律层面,转化为法律条文,其瞄准当前乡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木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为期一天的第三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物流产业振兴战略高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单宁珍   张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从当前农村年轻人口流出多、补充少而导致产业发展能力与动力不足的现实出发,按照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两方面都要致力推动的精神,落实二十大提出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求,引导城市要素向乡村汇聚,以增加乡村就地创业就业人口促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晓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后,"三农"领域又一部综合性与基础性的法律。它从法律上明确了"三农"领域的国家职能,服务于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法律体系。《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了农民群众、各类市场主体和各级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定位,核心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贯彻落实需要其他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配套执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黄季焜  
虽然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相对落后于工业服务业和城市,但政府和社会对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振兴寄予厚望。论文在介绍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的基础上,基于对实践中数字技术主要应用场景的调研,讨论了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振兴的成效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重点分析了农村数字金融的发展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国情和农情,切实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注重技术采用的成本效益;其次,要厘清快速、包容且惠民的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最后,对于农村数字金融而言,既要推动技术创新更要注重制度创新,打破数据壁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