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14)
- 2023(9901)
- 2022(7866)
- 2021(7075)
- 2020(5964)
- 2019(13650)
- 2018(13627)
- 2017(27220)
- 2016(14735)
- 2015(17026)
- 2014(16856)
- 2013(16404)
- 2012(14731)
- 2011(13127)
- 2010(13329)
- 2009(12241)
- 2008(11855)
- 2007(10332)
- 2006(9084)
- 2005(8006)
- 学科
- 济(72644)
- 经济(72575)
- 管理(41885)
- 业(41679)
- 方法(38016)
- 数学(35244)
- 数学方法(34707)
- 企(33480)
- 企业(33480)
- 农(18067)
- 中国(17989)
- 财(15777)
- 业经(14200)
- 学(13101)
- 地方(12658)
- 农业(12051)
- 贸(11070)
- 贸易(11064)
- 易(10722)
- 制(10571)
- 理论(9922)
- 务(9541)
- 财务(9499)
- 财务管理(9478)
- 技术(9394)
- 融(9111)
- 金融(9110)
- 企业财务(9102)
- 土地(8981)
- 银(8856)
- 机构
- 学院(213578)
- 大学(213189)
- 济(89807)
- 经济(88221)
- 管理(84286)
- 理学(74003)
- 理学院(73271)
- 管理学(71635)
- 管理学院(71280)
- 研究(66605)
- 中国(50316)
- 京(43750)
- 科学(40942)
- 财(40280)
- 农(36373)
- 财经(33309)
- 所(32740)
- 业大(32699)
- 江(31835)
- 中心(31465)
- 经(30511)
- 研究所(29868)
- 经济学(29586)
- 农业(28653)
- 经济学院(27016)
- 北京(26470)
- 范(26001)
- 师范(25685)
- 财经大学(25056)
- 州(24587)
- 基金
- 项目(149510)
- 科学(119810)
- 基金(111826)
- 研究(105357)
- 家(97797)
- 国家(97083)
- 科学基金(84950)
- 社会(69490)
- 社会科(66152)
- 社会科学(66135)
- 省(58501)
- 基金项目(58420)
- 自然(56047)
- 自然科(54914)
- 自然科学(54907)
- 自然科学基金(53923)
- 教育(50338)
- 划(49035)
- 资助(47104)
- 编号(41057)
- 重点(33621)
- 部(33571)
- 成果(32017)
- 发(31391)
- 创(31259)
- 国家社会(29751)
- 创新(29258)
- 教育部(29227)
- 科研(29004)
- 课题(28763)
共检索到300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朱要龙
半城镇化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目前,伴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半城镇化率未能呈现收敛态势。基于经典"两过程三环节"理论的引申,重新分解乡城转移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推定认为半城镇化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农村退出环节。现行农地制度将过剩农业人口约束在集体土地之上,没有为其土地退出与财产功能实现提供制度通道。当直面城市进入环节的制度风险,乡城转移人口依附于土地,构建起了"进城能打工,退守能种田"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为土地依附效应。基于此,对托达罗模型做出修正,并通过计量分析检验理论假说与模型修正的合理性,探讨户籍和土地对乡城转移人口"城市进入-城市留居"和"农村退出-城市落户"决策的影响。延伸认为,突破半城镇化困局依赖于农地制度的改革创新,将"人地依附"关系转向"人地保障"关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会广 刘忠原
本文根据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实际,通过引入土地承包权益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修正,并推导出有待检验的理论假说,然后利用2010年南京市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调查数据和多项分类Logit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禀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土地调整及放弃土地承包权意愿则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土地细碎化、产权认知作用的估计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相一致,二者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土地承担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情况下,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稳定并长期不变,对于有序稳妥地推进...
关键词:
土地承包权益 劳动力转移 托达罗模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以"复杂人"为假设条件,将非经济预期因素纳入托达罗模型,基于"经济预期"和"非经济预期"两个维度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预期、择偶意愿、子女教育意愿、技能获取意愿、职业多样化选择意愿、职业晋升意愿及城市融入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交际意愿、职业稳定意愿和未来创业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弱。为了进一步探析各个动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采用均方差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和排序,分析结果发现:非经济预期已演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驱动力,情感预期已超越经济预期,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首要因素,经济预期与职业预期并列第二位,发展预期位列第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微微 胡小平
本文以"复杂人"为假设条件,将非经济预期因素纳入托达罗模型,基于"经济预期"和"非经济预期"两个维度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预期、择偶意愿、子女教育意愿、技能获取意愿、职业多样化选择意愿、职业晋升意愿及城市融入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交际意愿、职业稳定意愿和未来创业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弱。为了进一步探析各个动因对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杰飞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根据我国客观实际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并用以分析"民工荒"现象,认为其产生的原因除农民工工资下降和务农收入提高外,农民工工资兑付风险、心理成本和信息成本偏高也是引发的重要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劳动执法力度,降低工资兑付风险;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减少信息成本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民工荒” 修正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傅贻忙 周建军 孙倩倩 李文君
基于我国房地产和城镇化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考量多元城镇化、门槛效应对房地产库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对房地产库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资本城镇化对房地产库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城镇化对房地产库存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随着技术城镇化跨越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门槛值,其对房地产库存的影响由显著到不显著再到非常显著,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也转变为较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功为 贺翀
基于2000~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计量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引致的城镇化效应。研究发现,第三产业份额的估计参数显著为正,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城镇化效应是存在的。同时,这种效应对于处于不同分位数上的地区有较大差异:第三产业份额适中的省(市、自治区),城镇化效应最为明显;第三产业份额相对过高或过低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城镇化效应较弱,估计参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果,显著、稳健为"倒U型"结构。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面板分位数模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志耀 柳思维
本文运用地方政府竞争理论,对中国土地财政规模扩张的空间传导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2003—2012年省际空间面板数据的计量结果显示:(1)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与其竞争对手土地财政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传导效应。(2)土地财政的空间传导主要通过边界空间和经济空间两个维度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改革政绩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竞争从"短期导向"向"长期导向"转换,是阻断土地财政空间传导、调控土地财政规模的根本途径,并据此提出土地财政的调控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险峰
文章从幸福指数所对应的物质基础、身心以及家庭及社会和人际、个人贡献价值等角度构建模型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幸福指数间的关联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对于幸福感的正面评价。但同时民众评价幸福感的角度各有不同,其中物质基础是共享评价方面指标,即确保物质才有可能使民众感到幸福;个人的社会贡献要高于社会和谐方面要素,成为影响民众对于是否幸福的评价。研究认为应积极拓宽提升民众增加收入的渠道,形成物质层次以外的关怀;丰富中低收入群体的公众活动来提升城镇居民幸福感。
关键词:
幸福指数 收入 增加 关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延雷 王志刚 郭晨旭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崔万田 何春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是经济新的增长点,那么城镇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如何?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城镇化和农村贫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2000—2014年中国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农村贫困呈现出U型关系,在城镇化发展前期,城镇化有利于农村贫困的减少,在城镇化发展后期,城镇化不利于农村贫困的减少;(2)城镇化农村减贫的收入效应要大于转移效应。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减贫 理论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鸿蕾
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文章根据2002—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碳排放效应。与以往不同,所构建的模型兼具空间相关性与动态性特征,并且除城镇化率以外还新增城市首位度这一变量来更全面反映城镇化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碳排放存在一定空间维度的依赖性和异质性;城镇化率提升对碳排放的增长总体呈现出抑制作用,这是城镇化带来的不同方向影响力相互强化或抵消的结果;必须优化城镇化低碳发展模式,充分协调城镇化相关要素间的矛盾与关系以最终达到节能减排总目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佳 张卓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了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机制,发现城镇工业品交易效率、农产品交易效率的提升都能加速城镇化进程。通过实证检验显示,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效率的提升总体上对加速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农村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弱于城镇商贸流通效率。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于促进我国城乡商贸流通效率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
城乡商贸流通效率 城镇化影响机制 检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纪明 杜聪聪
文章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两个动态角度测度了产业结构演进,并运用全国29个地区1996—2015年平衡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均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合理化 高级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纪明 杜聪聪
文章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两个动态角度测度了产业结构演进,并运用全国29个地区1996—2015年平衡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均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合理化 高级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