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77)
2023(4808)
2022(3985)
2021(3967)
2020(3337)
2019(8183)
2018(8054)
2017(16209)
2016(8481)
2015(9394)
2014(9382)
2013(9489)
2012(8719)
2011(8084)
2010(7699)
2009(7128)
2008(6807)
2007(5843)
2006(5173)
2005(4815)
作者
(21380)
(18069)
(17695)
(17304)
(11426)
(8544)
(7965)
(7167)
(6960)
(6395)
(6154)
(6139)
(5855)
(5731)
(5710)
(5701)
(5293)
(5202)
(5078)
(4746)
(4465)
(4180)
(4106)
(4088)
(4075)
(4048)
(3914)
(3619)
(3594)
(3590)
学科
(46549)
经济(46511)
方法(17926)
管理(17774)
数学(17206)
数学方法(17166)
中国(14718)
(14296)
(12319)
(9572)
贸易(9567)
(9453)
(8309)
企业(8309)
土地(8024)
(7382)
(7340)
(7166)
(7155)
农业(6887)
城市(6477)
(5905)
银行(5905)
(5827)
(5636)
金融(5635)
(5619)
发展(5589)
(5586)
地产(5537)
机构
大学(117163)
学院(113922)
(62862)
经济(62073)
研究(46556)
管理(43088)
中国(38939)
理学(36758)
理学院(36340)
管理学(36000)
管理学院(35789)
(26092)
(25973)
科学(24004)
(22597)
经济学(22322)
财经(21442)
中心(20754)
研究所(20602)
经济学院(20202)
(20036)
(18124)
北京(17012)
(16760)
财经大学(16335)
(15018)
科学院(14710)
业大(14645)
农业(14201)
研究中心(13966)
基金
项目(75565)
科学(61033)
基金(59776)
研究(55397)
(52504)
国家(52181)
科学基金(44099)
社会(40030)
社会科(38192)
社会科学(38185)
基金项目(30935)
自然(26101)
自然科(25500)
自然科学(25493)
资助(25220)
自然科学基金(25057)
(23919)
教育(23716)
(21780)
编号(19981)
中国(19436)
(19379)
国家社会(18881)
教育部(16799)
重点(16770)
(16402)
成果(15653)
人文(15495)
社科(15444)
(14771)
期刊
(65358)
经济(65358)
研究(38465)
中国(24478)
(17215)
科学(16890)
(16763)
管理(14337)
学报(14328)
经济研究(12592)
(12202)
金融(12202)
大学(11596)
农业(11479)
财经(11042)
学学(11036)
(9730)
问题(9527)
(9451)
世界(9341)
国际(8436)
业经(8188)
理论(7569)
价格(7359)
技术(7073)
(6636)
实践(6546)
(6546)
资源(6439)
统计(6198)
共检索到177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斌开  杨汝岱  
基于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UHS)2002—2007年的家户数据,本文研究土地供给、住房价格和居民储蓄的关系。研究表明,住房价格上涨使得居民不得不"为买房而储蓄",从而提高居民储蓄率:住房价格上升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储蓄率将上升0.067个百分点,这解释了2002—2007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上升的45%。进一步研究发现,住房价格上涨主要影响收入水平较低、没有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小的家庭;同时,住房价格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影响较大。以土地供给作为住房价格的工具变量有效缓解了内生性问题,2SLS回归结果表明,土地供给越少,住房价格水平越高,居民储蓄率越高。本文的结论对于降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皮亚彬  李超  
为了分析地区竞争下地方政府间土地供给结构的策略互动及其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本文在归纳梳理中国土地供应法规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同时考虑居住用地需求和工业用地需求的两城市模型,探讨地方政府干预土地供给结构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并基于2006—2015年城市面板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受约束的条件下,地方政府有激励以减少居住用地为代价提高工业用地供给,进行招商引资竞争;与市场起主导作用的情形相比,地方政府干预土地供给结构时,工业用地的供应量更高,居住用地的供应量则偏低,工业地价与居住用地的价格差异增大;地方政府对土地供给结构的干预,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推高了房价。此外,地方政府干预土地供给结构会影响到相邻地区的供地策略。研究对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改革、从供给侧解决高房价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中华  梁媛  
很多年来我国一直是高储蓄国家,由于高储蓄抑制消费,在我国提升内需的现实要求和新经济战略形式下对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利。本文以城镇居民收入五等分组数据进行实证回归,研究发现心理收入差距对高于中等收入的居民产生负影响,住房价格对中等收入以下城镇居民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对他们的储蓄率产生抑制。另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大部分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增加,收入增长率只对中等偏上居民组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邢有为  
住房价格较高与国内消费不足是现阶段我国亟需解决的两个问题,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理清住房价格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利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3年数据,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对住房价格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现阶段我国住房市场总体呈现出"财富效应";(2)住房价格对于城镇居民非居住消费影响具有参数异质性,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3)伴随房价的上涨,房价对城镇居民非居住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从0.0635降至0.0482,"财富效应"有所减弱。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剑  臧旭恒  
本文利用2004—2011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强度和时间特征两个维度就房价波动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从总量上看房价上升对居民消费表现为财富效应,但在这背后存在着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从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来看:房价上升主要是通过预防性储蓄渠道和流动性约束渠道促进了中等、中等偏上收入阶层短期消费的增加,而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并且过高的房价还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产生了持续的挤出效应。从对不同消费类别的影响来看:住房消费所带来的派生效应并不显著,房价上升主要是促进了大额耐用消费品消费和文教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支出的增加,而对食品、衣着...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治国  李成友  刘志有  
文章采用我国284个城市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及东中西部地区数据,构建实证计量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有效验证。研究发现,当城市非住房部门获得更多土地配给时,房价、工资和人均产出会增加,人口规模反而下降,城市经济总产出会先增加后减小。研究结果表明,不合理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导致的土地供需错配降低了匹配城市发展的人口容量、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持久发展,特别是优先考虑非住房用地使用的城市土地供给政策推升了房价,且发现在2009年之前,东部地区非住房用地比重对房价、工资和人均产出的推动效应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不大,而自2009年以来,三个地区非住房用地比重对房价、工资和人均产出推动效应的增幅有所减缓...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雪松  黄彦彦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校正了样本选择偏差,实证研究了房价上涨对家庭多套房决策和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估计了一套房和多套房家庭的反事实储蓄率以及多套房决策对储蓄率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多套房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有较高收入、家庭人口较多、有过拆迁经历、首套房面积较小的家庭更倾向于多套房决策;在房地产市场上行阶段,房价上涨成为推高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房价持续上涨时,人们为购房而储蓄,为偿还住房借贷而储蓄,推高了储蓄率。多套房决策对城镇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每一个随机的城镇居民家庭,多套房决策对家庭储蓄率影响的平均处理效...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邹至庄  牛霖琳  
本文研究了自1980年代后期中国城镇住房商品化以来城镇居民住房的需求与供给。我们从耐用消费品需求与供给的标准理论出发,在联立方程框架下估计城镇住房的需求与供给方程,得到了需求的收入与价格弹性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的估计值。通过对1987~2006年全国城镇总体水平年度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城镇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可由需求与供给的作用解释,即人均收入和建筑成本的变化决定了房价的整体趋势。城镇住房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约为1,需求的价格弹性在0.5到0.6之间。住房存量总供给的价格弹性约为0.83。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燕芬  张超  田盛丹  
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全面两孩"政策引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能否提升家庭消费成为新时代人口学及相关学科亟需探讨的新命题。文章构建了人口年龄结构、住房价格和家庭消费的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SYS-GM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均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起到直接的拉动效应,而住房价格上涨通过调节效应对上述直接效应的发挥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文章提出"全面两孩"政策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带来的抚养比提高潜藏着巨大的消费动力,抚养负担能够转化为人口结构红利。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避免房价过快上涨,能够促进人口结构红利释放,促进城镇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丛颖  宋兴文  
本文基于2008—2018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在人力资本视角下住房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住房价格上涨能促进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人力资本在住房价格和城镇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人力资本和住房价格总体上对城镇居民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本文将我国35个大中城市按照房价水平进行聚类,发现住房价格、人力资本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区域差异。房价较低的三类城市与房价较高的一二类城市相比较,人力资本在住房价格和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中介效应更显著。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住房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龙志和  周浩明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 1 991— 1 998年间平行面数据 ,采用工具变量和广义矩估计方法 ,对预防性储蓄模型进行估测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本文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同类研究扼要综述 ,并着重介绍Dynan的预防性储蓄模型。第三部分是对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及估测方法的说明 ,最后给出本研究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研究结果 ,以及对居民预防性储蓄产生原因所作的理论分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邓翔  李锴  
中国的储蓄,特别是预防性储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经济变量间的互相影响,论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对于预防性储蓄中不确定性的偏好逐渐发生改变,这包括从初期的失业风险,到后期对于社会福利不确定性风险的关注。同时,社会福利不确定性中医疗和住房影响因素较大,而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相对于前面两种纯粹的消费,其影响程度较小。而中国居民消费产生持续减少很有可能是由于渐进式改革对于人们预期产生持续的冲所引起的。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小人们的不确定性预期,同时,有针对地加大对于医疗和住房的改革力度,尤其是医疗,这也符合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的改...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郝东阳  张世伟  
基于中国微观数据,本文建立了家庭收入方程、消费方程和储蓄方程的半参数模型,用于分析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年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户主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费均明显上升,导致家庭储蓄率呈轻微上升趋势;随着户主年龄的上升,家庭收入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家庭消费呈向右上倾斜的S型分布,导致家庭储蓄率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因此,政府发展教育事业,鼓励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助于拉动城镇居民消费,降低城镇居民储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居民家庭福利提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德宝  
当前,我国面临着消费不振、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现实问题。最新消费模型表明影响消费行为和储蓄动机的主要为预防性储蓄和遗赠性储蓄。利用该模型,并应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收入差距所导致的遗赠性储蓄动机对城镇居民的高储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引起消费不振。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卢建新  苗建军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1997-200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动态特征,并考察了城市因素对房价动态参数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有:中国城市房价具有强序列相关和弱均值回归特征;住房使用成本、地区市场化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及其变化对序列相关系数有显著影响;真实收入及其变化、建造成本、地区市场化指数对均值回归系数有显著影响;各城市的房价动态参数拟合值几乎全部落入震荡收敛区内,东部城市房价的波动振幅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1999年后35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波动振幅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尤其是2007年的房价波动振幅出现了非正常增长,但波动频率变化幅度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