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30)
2023(6370)
2022(5365)
2021(5247)
2020(4192)
2019(10050)
2018(9808)
2017(18328)
2016(10010)
2015(11306)
2014(11164)
2013(11348)
2012(10671)
2011(9886)
2010(9734)
2009(9097)
2008(8673)
2007(7579)
2006(6908)
2005(6184)
作者
(27002)
(23833)
(22870)
(21835)
(14375)
(11528)
(10430)
(9052)
(8997)
(8159)
(8009)
(7967)
(7372)
(7268)
(6921)
(6911)
(6869)
(6866)
(6384)
(6377)
(5770)
(5724)
(5629)
(5559)
(5282)
(5269)
(5173)
(4986)
(4699)
(4664)
学科
(48338)
经济(48301)
(45908)
(30816)
农业(30605)
管理(19166)
地方(14300)
业经(13897)
中国(12482)
土地(11538)
方法(11232)
农业经济(10523)
数学(10361)
数学方法(10280)
(9753)
企业(9753)
(9625)
(9611)
(9280)
农村(9265)
(8915)
(7733)
发展(7614)
(7607)
(7542)
收入(7504)
(6966)
贸易(6963)
(6831)
劳动(6831)
机构
学院(134314)
大学(129659)
(57442)
经济(56077)
研究(50739)
管理(50583)
(46231)
理学(43239)
理学院(42681)
管理学(42015)
中国(41864)
管理学院(41775)
农业(35036)
科学(30754)
(28159)
业大(27861)
中心(25759)
(25630)
(23075)
研究所(23012)
(22287)
农业大学(21527)
(19918)
师范(19796)
(18865)
(17417)
财经(17287)
(17171)
北京(17000)
科学院(16988)
基金
项目(90097)
科学(70532)
研究(69566)
基金(63988)
(55550)
国家(54888)
科学基金(46379)
社会(44182)
社会科(41206)
社会科学(41197)
(36964)
基金项目(35200)
编号(30642)
(29857)
教育(29050)
自然(28241)
(27782)
自然科(27446)
自然科学(27442)
自然科学基金(26912)
成果(23889)
资助(23713)
(21609)
(20014)
课题(19956)
重点(19816)
(18306)
国家社会(18057)
发展(17841)
(17791)
期刊
(75960)
经济(75960)
(52437)
研究(40695)
中国(37491)
农业(35540)
科学(21724)
学报(21429)
业经(19141)
大学(16968)
(16708)
(16375)
(16227)
金融(16227)
学学(15878)
农村(13777)
(13777)
农业经济(13739)
教育(13117)
管理(12837)
问题(11373)
技术(10990)
资源(10774)
世界(9711)
(9313)
农村经济(9303)
经济问题(8610)
经济研究(8461)
社会(8256)
财经(7509)
共检索到222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景文玉  曹树基  
本文从分析中国传统乡村土地产权关系入手,尝试解释1955年后出现的富农倒算问题。通过对薛暮桥关于山东地权结构的相关论述,以及富农倒算案的细致考察,本文证明山东农村同样存在类似于南方的"一田二主"地权结构,有抵押和土地活卖(典当)等不同的土地交易方式。所谓的"富农倒算",实质上是在地权结构调整过程中,政策规定与土地市场的交易规则出现矛盾所致。司法机关将土地典当视为"改出",将田底与田面的划分视为"倒算",这样就将土改时的中农重新划定为富农。富农倒算案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推动合作化运动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则有力地打击了中国乡村传统市场经济,为全面的集体化改造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常明明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调查资料为中心,系统探讨了鄂、湘、赣3省农家的收支对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与解放前相比,尽管农户的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受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及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制约,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然很低,农户的盈余也是不稳定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菡   周静   胡雨桐  
文章从女性群体进入图书馆领域的时机,女性获取图书馆员职业身份的内外动因,占据职业多数的女性馆员对职业哲学的认同与践行,载入“图书馆名人堂”中的女性楷模四个方面,呈现现代图书馆员职业形成之初,社会性别视角下美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历程。图书馆员职业化包含女性化,对女性化的正向认知有待更多正面职业形象的阐述与呈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常明明  
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村私人借贷活动的发生程度与当地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农村私人借贷较为活跃的地区,也是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户经济发展不只意味着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同时还意味着私人借贷活动发生的面积扩大,农村私人借贷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常明明  
由于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低下的收入水平制约,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中,生活性支出所占比重要远大于生产性支出;在生活性消费中,食物、衣着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支出占据绝大的比重。当时农户的消费还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状态,是一种温饱型的、低层次的消费水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谢忠强  
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调整工业布局和考虑国防安全的战略指导下,在内地省市的积极争取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为了克服暂时的困难局面,上海实行了工厂内迁计划。上海工厂内迁以私营企业为主,早期搬迁管理较为松散,后随着上海困难局面的克服,工厂内迁则主要是配合国家关于沿海紧缩和上海支援内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搬迁管理也逐渐规范化。上海工厂内迁无论是对上海经济还是全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增延  
50年代中国农村的富农经济赵增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过去长期实行的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并且还向世人庄重宣告:这“不是一种暂时的政策,而是一种长期的政策”。①这一承诺,又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志宏  
本文是作者研究1958年河北保定农村经济调查资料系列论文的第三篇。根据1930年、1936年和1946年3个年份对清苑县4个村农户家庭历史的追溯调查数据,笔者对这一时期华北平原农村土地以外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连辉  
通过专业化组织施用农药,有利于提高农药施用效率和保证用药安全,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政府将建立稳定的基层专业化施药组织作为保证施药安全与效率的重要措施进行推广。农业集体化生产理应更有利于推进施药专业化,但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很多生产队的施药组织却长期不稳定。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频繁变动、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方式、运动式防治方式、重产出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偏低的施药工分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施药组织的稳定性。其中,重产出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偏低的施药工分应是关键原因。本研究表明,将技术性和危险性纳入分析后,劳动项目报酬设定或预设的合理性,会影响到生产队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其生态环境表现。从农药污染防治角度来看,建立在评工记分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和生产管理制度,总体上具有非环境友好特征。群众性施药组织的稳定性何以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得到增强,尚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葛玲  
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皖西北地区的打井运动为中心,呈现了建国初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政治化倾向。通过对打井兴起过程以及打井技术与经济条件制约的分析,揭示了打井走向政治运动化的过程。水井的高报废率虽遭致基层对打井的质疑,但走上政治运动的打井并未在抱怨声中适可而止。在不断政治化的推进中,水井的高报废率也最终消解了这场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原本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翟振武  
对于中国近30年来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卓著成绩,一般认为,主要是坚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也起着基础的作用。国内外一些研究还具体地量化了二者的比例,前者所占比例甚高。不过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正相关、较少相关、不相关三种观点力陈各自所见,引起热烈讨论。本刊将翟振武、原新、梁中堂等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同时刊发,目的在于开展学术争鸣,促进研究的深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占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苏联模式中最突出的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反思,突破一些框框和教条,提出一些颇具新意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和设想。遗憾的是共产党人没有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包括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即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条件)的观点及中国生产力落后基本国情的实质,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探索缺乏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现实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沈志华  
2 0世纪 50年代 ,苏联给予了中国大规模的贷款。但是 ,苏联究竟向中国提供了多少贷款 ,这些贷款的用途以及条件 ,学术界至今没有一致认可的看法。本文利用中国和俄国两方面的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 ,考察了苏联 2 0世纪 50年代援华的贷款数额用途及条件。认为 2 0世纪 50年代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总额是 66亿多旧卢布 ,其中用于军事的约 62 8亿旧卢布 ,而用于经济建设的约 3 2 8亿旧卢布。本文还对苏联贷款的条件作了说明、分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余子侠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湖北省高校在调整过程中,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湖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超超  
伴随着现代国家建设,政府对民众日常生活的介入与塑造愈益加深。1949年以后,为了早日向工业国转变,国家选择了高投入、高积累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部分的比重,个体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也因此被纳入国家计划的范畴。储蓄作为一种延期消费,具有调节货币流通、推迟社会购买力、增加生产建设资金的作用。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城市居民特别是职工储蓄的推广力度。对银行储蓄的大力提倡和动员,成为国家调整积累与消费关系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在无形中改造了民众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根植于传统“熟人社会”的民间借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现代国家推广银行储蓄的一大阻力。在这种情况下,互助储金会等新型的互助互济组织应运而生,承担着将职工从民间信贷导向银行储蓄的历史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