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59)
- 2023(5920)
- 2022(4740)
- 2021(4608)
- 2020(3521)
- 2019(7820)
- 2018(7699)
- 2017(14280)
- 2016(7955)
- 2015(8858)
- 2014(8866)
- 2013(8861)
- 2012(8440)
- 2011(7669)
- 2010(8007)
- 2009(7627)
- 2008(7728)
- 2007(7456)
- 2006(6875)
- 2005(6115)
- 学科
- 农(48144)
- 济(37067)
- 经济(37018)
- 农业(32172)
- 业(30537)
- 管理(15909)
- 业经(15351)
- 农业经济(12286)
- 企(10271)
- 企业(10271)
- 方法(9761)
- 中国(9680)
- 发(9461)
- 村(9395)
- 农村(9375)
- 制(9236)
- 地方(9076)
- 数学(8357)
- 发展(8342)
- 展(8334)
- 数学方法(8186)
- 土地(7376)
- 策(7336)
- 建设(7267)
- 体(7020)
- 劳(6901)
- 劳动(6898)
- 收入(6787)
- 及其(6737)
- 学(6706)
- 机构
- 学院(119610)
- 大学(113972)
- 济(48321)
- 经济(47207)
- 农(45834)
- 管理(43925)
- 研究(41996)
- 理学(37825)
- 理学院(37453)
- 管理学(36702)
- 管理学院(36512)
- 中国(35021)
- 农业(34522)
- 业大(26650)
- 科学(26258)
- 京(23861)
- 所(21748)
- 中心(21630)
- 农业大学(21172)
- 江(19816)
- 财(19622)
- 研究所(19492)
- 范(16693)
- 业(16618)
- 师范(16551)
- 省(16418)
- 州(15409)
- 经济管理(15375)
- 发(14821)
- 财经(14814)
- 基金
- 项目(76827)
- 科学(59857)
- 研究(59313)
- 基金(54367)
- 家(47404)
- 国家(46804)
- 科学基金(39304)
- 社会(37811)
- 社会科(35108)
- 社会科学(35097)
- 省(31800)
- 基金项目(28919)
- 农(27571)
- 编号(26524)
- 教育(25256)
- 划(25054)
- 自然(23406)
- 自然科(22831)
- 自然科学(22826)
- 自然科学基金(22400)
- 成果(21281)
- 资助(20700)
- 发(18061)
- 课题(17069)
- 部(16986)
- 重点(16695)
- 业(15575)
- 性(15515)
- 国家社会(15496)
- 创(15472)
共检索到190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圈层社会是农村社会生活与交往的重要表征。依据社会成员互动的关系性质,农村社会呈现出家族圈、人情圈、公共圈和示范圈等等不同的圈层,每个圈层内的成员往往具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和思维方式。农村选举运行于农村社会生活内部,在运行过程中被农村社会中的圈层特性所覆盖,并呈现出不同于制度理性和民主预设的运行逻辑。这种运行逻辑直接体现就是各个圈层之间的互动与交换,进而打破原有的社会资源网络,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整体再造与重塑。从民主社会度发育的角度上看,这种"打破-重建"的过程一方面促进了基层民主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成长与深化,
关键词:
圈层社会 基层民主 农村选举 运行逻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翟军亮 吴春梅
建构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规范相契合的农民行为逻辑,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以农村公共服务为场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陕西、河南、山东285户农户的问卷数据,揭示了基层民主的嵌入式建构背景下的农民行为逻辑,即公共利益和参与效果对农民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私人利益和公民权意识及其实现通过参与效果对农民参与行为有间接正向影响。这表明,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有效参与,往往伴随着基层民主的嵌入式建构与农民行为逻辑的有机契合。建构农民行为逻辑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发展,促进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有效参与,须以强化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公民权意识的培育及其实现为动力,以参与效果提高为关键。
关键词:
农村公共服务 农民行为逻辑 基层民主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义强
本文通过考察发生在一个乡镇选举中的村民日常行动片断 ,对于时下村庄生活逻辑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生存处境的离散状态导致的集体行动能力缺位以及乡村社会权力机制的制度性暗示引发的农民自动跟从 ,是解释村庄行动的重要变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董江爱
在梳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2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农民的利益诉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公共政策的变迁对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变化对村民自治政治实践的影响等问题,说明公共政策对农民政治参与的支持和农民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的作用,试图从中把握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公共政策 政治参与 政治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崔霞 何真 龚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但是,与正规金融相比,民间金融运行的环境更趋近于具有竞争的市场,契约自由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制度建设往往跟不上民间金融在实践中的变化和发展。因而,通过对农村土地利用中民间金融的运行形式的观察,在农村的实际中观察民间金融的运行状况,可以发现一套有别于正规金融的治理逻辑,即:超越正规金融监管和发展逻辑,尊重市场机制在土地利用中对于民间金融的利用,并设置底线思维,控制其负面作用。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民间金融 法律治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文琼
村镇两级是政策执行的直接推动者,也是政策效果自下而上反馈的第一个环节,这一反馈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政策监督的有效性。在发达地区富人治村的背景下,村干部对体制及体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镇村两级的干部从偏闭合型关系向非闭合型关系转变。此外,基层政权深度嵌入村庄:以联村干部等为主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组织基础,在镇村之间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等的难题;通过对联村干部进行目标责任考核,增加其推动政策落实的压力和动力。从而形成以基层政权深度嵌入村庄为基础的非闭合型乡村关系,这种乡村关系构成了政策监督强化的底层逻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义媛
本文通过考察农产品流通的内在逻辑,以及商业资本对接小生产者、建立稳定货源的策略,讨论了商业资本对中国农业转型的影响。基于对6个地区的调研,本文认为,尽管中国的农产品流通表现为大量小生产者与大量中小流通企业的对接,但这种对接呈现“圈层型”特征,即不同层级的中间商在农产品流通中所对接的购、销主体都是相对稳定的,产地中间商收购的绝大部分农产品是由相对固定的小生产者提供的,销地中间商收购的绝大部分农产品也是由相对固定的产地中间商提供的。这种“圈层型”流通结构建立在3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各参与主体之间基于长期博弈形成的信任关系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第二,购销双方所建立的契约具有非正式性,缔约双方可以灵活调整契约关系,更好地分担风险;第三,各级收购方均通过“以销定采”降低滞销风险。在这一结构下,商业资本借助乡村社会非正式资源,一方面通过策略性地利用和建构人情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为小生产者提供无息贷款,在不直接介入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稳定的货源供应。不过,这种纵向一体化策略虽然使小生产者在生产环节保持了表面的“自主性”,但小生产者在全产业链中仍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有必要探索使小生产者可以组织起来参与市场交易的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顽强 白玉华
发展现代化农业,构建农村中介组织网络,提高其参与主体间的合作效率,增强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连贯性,平衡网络间的互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研究农村中介组织网络运行中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它们的行为动机、任务分配以及参与主体间的互动模式,能更好地了解农村中介组织网络的建构模型和运行机制,推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
农村中介组织网络 农业现代化 参与主体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周天芸 周彤
中国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受合格抵押品的限制,衍生出基于人际圈层的各种抵押替代。本文基于农村人际圈层抵押替代的相关研究,运用全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非正规信贷市场中人际圈层关系与两类抵押(显性抵押和隐性抵押)替代的关系,发现在农村非正规信贷市场中,大多数借贷的发生基于比较紧密的亲朋邻里的人际关系,采用隐性抵押替代形式,且借贷双方的人际关系越紧密,越倾向于依靠既存的人际关系约束借贷双方。非正规信贷市场较多采用基于人际关系的隐性抵押替代,较少使用显性抵押替代,进一步支持了"圈层差序"的理论假说。
关键词:
人际圈层 农村信贷 抵押替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峰
税费改革没有改变国家政权建设以来捉村基层组织延续下来的生存逻辑,它们不可能主功地、根本性地从赢利型经纪角色转向保护型经纪角色,谋取私利的动机依然非常强烈。由此而来,农村基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它们会把刚性任务弹性化,也会把国家政策结合进农民的观念与行为中并借此谋取私利,还会因为利益空间的有限而出现村座干部之间的分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的治理性危机进一步加剧,给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包先康
农村社区"微治理"是一个新的学术命题,它主要关注农村社区日常生活中的良序和良好福利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其可能性是建立在农村社区日常生活中"微事件"的有效处理之上。农村社区及其日常生活的特征决定了"微事件"的有效处理多数情况下不能依赖"硬权力",而需要借助于"软权力"。因此,讨论约瑟夫·奈所提出的"软权力"理论与运用,以及农村社区"微治理"中"软权力"是如何生成的,又是如何运作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个案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社区"微治理"中"软权力"的生成遵循着"微事件解决或处理—期望满足—威望或威信生成"的逻辑,而"软权力"的运作遵循着"威望或威信的运用—微事件解决或处理—期望满足"的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农村社区"微治理"的目标正是在"软权力"生产与运作中实现的。
关键词:
农村社区微治理 软权力 逻辑 生产与运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健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主体协同是在共同体框架内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公共性。结构-文化-行动者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逻辑提供了解释。基于湖南湘西J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案例研究发现,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引导、规范纠偏与压制,科层体系下的权力控制以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主义的道德结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生产的压力来源;农村熟人社会对人情关系、公共空间对话和乡村精英的培育为该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提供了弹性空间;而个体行动者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利益选择、参与型的意义建构和服务型的价值认同则促使其自主生产公共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健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主体协同是在共同体框架内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公共性。结构-文化-行动者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逻辑提供了解释。基于湖南湘西J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案例研究发现,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引导、规范纠偏与压制,科层体系下的权力控制以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主义的道德结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生产的压力来源;农村熟人社会对人情关系、公共空间对话和乡村精英的培育为该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提供了弹性空间;而个体行动者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利益选择、参与型的意义建构和服务型的价值认同则促使其自主生产公共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源源 邹丽
非政府组织农村扶贫因其扶贫模式新颖,效果明显,以点对点扶贫为主,以提升农民能力为本位而具有制度优势。相对于政府扶贫来说,从扶贫对象的选择、扶贫资源的投入、扶贫项目的监管到扶贫效果的评估,非政府组织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
关键词:
农村扶贫 非政府组织 制度优势 运行逻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苏毅清 莫斯婷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四个村庄为案例,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采用嵌套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成效及其差异,探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制度体系是不同层级规则的构型,其中,制度体系互动性与完整性的差异决定制度体系的运行成效,而制度体系高完整性和高互动性是制度体系稳定运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关键条件。本文进而提出三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路径:一是以改善制度体系互动性来提升制度体系完整性的“纵向飞跃式”路径;二是以提高制度体系完整性来推动制度体系互动性的“横向推进式”路径;三是制度体系完整性和互动性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纵横交错式”路径。本文研究能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