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69)
- 2023(6953)
- 2022(5691)
- 2021(5208)
- 2020(4178)
- 2019(9720)
- 2018(9342)
- 2017(17586)
- 2016(8914)
- 2015(10395)
- 2014(10140)
- 2013(10460)
- 2012(10202)
- 2011(9740)
- 2010(9631)
- 2009(9118)
- 2008(8640)
- 2007(7513)
- 2006(7034)
- 2005(6683)
- 学科
- 济(69832)
- 经济(69787)
- 方法(23182)
- 管理(22335)
- 数学(21536)
- 数学方法(21485)
- 业(18331)
- 中国(17821)
- 地方(16091)
- 贸(15987)
- 贸易(15980)
- 易(15641)
- 企(12866)
- 企业(12866)
- 地方经济(12208)
- 出(12078)
- 农(11402)
- 业经(10331)
- 财(10048)
- 学(9904)
- 环境(8974)
- 出口(8758)
- 出口贸易(8758)
- 口(8758)
- 制(8722)
- 融(8495)
- 金融(8495)
- 关系(8126)
- 发(8037)
- 银(7753)
- 机构
- 大学(146347)
- 学院(142874)
- 济(85447)
- 经济(84445)
- 研究(58764)
- 管理(51312)
- 中国(46065)
- 理学(43589)
- 理学院(43094)
- 管理学(42751)
- 管理学院(42472)
- 财(34930)
- 京(30819)
- 经济学(30599)
- 科学(29149)
- 所(28800)
- 财经(28144)
- 经济学院(27476)
- 研究所(25917)
- 经(25869)
- 中心(24391)
- 财经大学(20975)
- 院(20598)
- 北京(20365)
- 江(19245)
- 科学院(18461)
- 社会(17601)
- 农(17518)
- 范(17142)
- 师范(17058)
- 基金
- 项目(88943)
- 科学(72072)
- 基金(69486)
- 研究(66652)
- 家(59929)
- 国家(59562)
- 科学基金(50834)
- 社会(49155)
- 社会科(47000)
- 社会科学(46992)
- 基金项目(35115)
- 资助(29362)
- 省(29355)
- 教育(28734)
- 自然(28414)
- 自然科(27786)
- 自然科学(27778)
- 自然科学基金(27327)
- 划(25364)
- 国家社会(23059)
- 编号(23019)
- 中国(22405)
- 部(22334)
- 发(21085)
- 重点(20134)
- 教育部(19967)
- 济(19749)
- 经济(19597)
- 成果(18948)
- 人文(18849)
共检索到230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曾妮
2013年9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概念才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到2015年的今天,"一带一路"已经如春天的新芽一般,展露出了勃勃的生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总体说来"一带一路"战略可分为"一带"和"一路"两部分。"一带"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东北亚经济整合,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是整合欧亚大陆经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一路"则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世俭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区域化、集团化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其主要表现为:(1)区域化合作的规模迅速扩大。例如在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正在积极与墨西哥谈判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再如,1991年10月22日,欧洲两大经济集团——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卢森堡达成协议,决定于1993年1月1日建立欧洲经济区。届时,一个北起北冰洋南至地中海,地跨19国,人口达3.8亿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欧洲经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忠卫
文章认为,后冷战时期,随着国际经济势力的重组和国际新秩序的重整,建立“环中国经济圈”合情合理且势在必行。应当通过周边若干局部经济圈的多圈联合,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相互渗透的产业化大协作,并选择兼有区域性开放和产业性开放双重优势的复合式开放战略来构建“环中国经济圈”。为此,应当注意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为基本立足点,以梯度发展方式引导东西部极其协调地向纵深开放,并加强政府的适度调整,循环渐进地设计并推动大陆、台、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臧旭恒 李扬 贺洋
本文通过探讨世界近代经济史上两次典型的经济增长中心转移过程所呈现的显著特点,结合近年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性事实,从经济的整体实力、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地位、对外资的吸引力、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提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形成但尚未完成第三次经济增长中心的大迁徙,预期世界经济将逐步转向双元驱动和多元格局,中国将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计划经济时代投资的一些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入WTO后丧失了市场垄断,又加上没有比较优势,如果中断投资,将构成社会性负担。过去20年中国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中有1.5个百分点是劳动力流动所贡献的。如果我们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促进劳动力的转移,那么在今后20年这个贡献率对经济的贡献将高于1.5个百分点。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四个新特点,一是经济保持了平稳中间小幅度回升的一种新的发展态势,二是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增长,三是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农业更多地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集中,四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积极推进改革,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将使体制障碍得到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将在改革和发展中得...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余红燕
基于对近年来管理会计应用领域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在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力下,财务共享、成本管理、滚动预算和管理会计报告大有可为,这四大工具与管理会计体系规划一起,共同构成了管理会计应用的"4+1"新版图。财务共享大放异彩严格来讲,财务共享并非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但它的应用往往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从组织架构、数据基础、系统架构等全方位地为管理会计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周世俭 王丽军
●《中国经济圈及它同美国的经贸关系》一文,叙述了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区域化、集团化,竞争愈加剧烈,贸易恶化的大环境和中国经济圈轮廓的形成。文章从分析圈内各方经贸相互发展与之同美国经济发展的伙伴关系及其影响入手,指出中国经济圈在未来10年中,不仅能带动整个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海
世界城市化经验表明,一国城市化进程是人口空间集聚度持续提高的过程。以单体大城市为核心、以发达交通网为基础、与周边中小城市实现同城化发展的大都市圈,是城市化向高级阶段发展后出现的人口空间集聚形态,目前发达国家大部分城市人口都已聚集在大都市圈。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进入"大都市圈化"发展阶段。大都市圈建设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是核心大城市紧密联系周边中小城市的通勤铁路网。我国到2030年需建3万公里通勤铁路,相当于全国现有铁路长度1/3。以低成本通勤铁路替代过度扩张的城市地铁,可节省上万亿元投资。城市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所在,但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真实城市化进程滞缓,是造成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通勤铁路引领的同城化大都市圈建设,能化解城市新移民"大城市进不去、小城市不愿去"两难困境,有效推进真实城市化进程,有力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极大提升我国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是经济稳增长、扩内需的强大引擎,是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利器和重器。当前需及早制定主要都市圈通勤铁路规划,尽快列为我国"十三五"时期建设重点。
关键词:
都市圈 通勤铁路 城市化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冯彦明 王茜 马寅
中国是环中国圈经济的基石,中国经济的健康状况对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货币供给量过多造成的需求拉动和国内农产品、劳动力价格的合理上涨,加之输入性因素等造成的成本推动将共同引致中国未来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出口增长乏力与消费需求不足,政府投资缺乏持续性,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停滞。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在适当收紧信贷的同时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启动消费,发挥消费的持续推动力作用;另一方面,应通过调整信贷和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对外投资等措施跨越滞涨的关隘,使环中国圈经济的基石成为稳定加速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倪鹏飞/主编定价:89.00元中国经济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本书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客观现实,据此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毅夫
在18世纪以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即使到了19世纪,中国仍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的计算,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见图1)。但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迅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瑞琪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雄厚,国人的经济意识的不断加强,其经济增长的步伐更为加快。中国经济的崛起极大地影响了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本文对海外华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日本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中国在经济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汪素芹 叶伟春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经济中 ,一国经济的繁荣或萧条会通过各种传导机制传送给他国并引起他国相应地产生繁荣或萧条 ,我们称这种效应为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简单的凯恩斯模型研究 ,得出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为 :美国经济增长或下降 1个百分点 ,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或下降 0 .0 95个百分点。这与现实基本相符 ,据此提出我国应更好地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依靠扩大内需等来降低美国经济对我国经济溢出的负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经济 贸易 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