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39)
- 2023(7455)
- 2022(6661)
- 2021(6219)
- 2020(5197)
- 2019(12179)
- 2018(12118)
- 2017(22950)
- 2016(12922)
- 2015(15051)
- 2014(15775)
- 2013(15500)
- 2012(14531)
- 2011(13141)
- 2010(13558)
- 2009(12662)
- 2008(13012)
- 2007(12124)
- 2006(10247)
- 2005(9373)
- 学科
- 济(52327)
- 经济(52277)
- 管理(36752)
- 业(34969)
- 企(28910)
- 企业(28910)
- 方法(25948)
- 数学(22348)
- 数学方法(22100)
- 财(15009)
- 农(14481)
- 中国(12788)
- 学(12336)
- 业经(10739)
- 理论(10602)
- 贸(10318)
- 贸易(10314)
- 制(10141)
- 务(10049)
- 财务(10025)
- 易(9994)
- 财务管理(9989)
- 地方(9906)
- 农业(9452)
- 企业财务(9378)
- 和(9019)
- 银(7909)
- 银行(7884)
- 环境(7385)
- 行(7366)
- 机构
- 学院(194093)
- 大学(192979)
- 济(73583)
- 经济(71699)
- 管理(69916)
- 研究(61297)
- 理学(59563)
- 理学院(58839)
- 管理学(57634)
- 管理学院(57263)
- 中国(46529)
- 京(41150)
- 科学(39432)
- 财(35302)
- 农(34405)
- 所(32366)
- 江(31274)
- 业大(29972)
- 中心(29259)
- 研究所(29096)
- 财经(27921)
- 农业(27200)
- 范(26692)
- 师范(26379)
- 北京(26118)
- 经(25068)
- 州(24929)
- 技术(22813)
- 经济学(22582)
- 院(21545)
- 基金
- 项目(119754)
- 科学(90951)
- 研究(88123)
- 基金(82694)
- 家(71673)
- 国家(71020)
- 科学基金(59461)
- 社会(51906)
- 社会科(48907)
- 社会科学(48889)
- 省(48646)
- 基金项目(43920)
- 教育(42632)
- 划(40334)
- 自然(38621)
- 编号(38103)
- 自然科(37642)
- 自然科学(37625)
- 自然科学基金(36954)
- 资助(34804)
- 成果(31874)
- 重点(27193)
- 课题(26567)
- 部(26292)
- 发(25575)
- 创(24540)
- 大学(23425)
- 科研(23308)
- 创新(22792)
- 项目编号(22663)
共检索到288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黄红艳
<正>圆明园建筑风格独特、艺术价值丰富,将江南园林的清丽俊秀、柔和优美与北方园林的宏伟壮观、大气磅礴融为一体,形成了集山水、建筑、文化、艺术、植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艺术,因此,圆明园不仅是一座极具艺术氛围和历史文化气息的园林,还是清代皇家文化与封建文明的象征。由何重义和曾昭奋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圆明园园林艺术》一书,从文化和艺术的视角出发,以圆明园为中心介绍了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详细分析了清代皇家园林造园技术,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畅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与审美心理的不同,中西园林在艺术风格和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别。结合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从哲学基础、审美心理、建筑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揭示中西园林艺术思想方面的差异,从而为了解中西园林的不同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文化背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西园林 艺术风格 差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何志强
毁于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之手的圆明园,是一个牵动亿万中国人心绪的地方。也许正是由于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遭遇,当73岁的民营企业家徐文荣宣布,将以1:1的比例在浙江横店真材实料地仿建鼎盛时期的圆明园时,引得舆论一片哗然。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圆明园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还在于圆明新园计划的200亿元投资和6165亩的占地规模。尽管发起人徐文荣一再强调:圆明新园不要国家补助一分钱,不要银行贷款一分钱,不向企业摊派一分钱,土地的使用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决不越雷池一步。人们却仍心存疑虑,在目前的形势下,规模、占地如此之大的圆明新园项目,其土地和资金如何保证?圆明新园建设如何运作下去?请看报道——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金荷仙 蒋文娟
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庭园是古典园林的一种形式。藏书楼的格局 ,体现了名称的精深寓意。天一阁原本是一个简单的江南私家园林 ,而在历代修葺过程中 ,不断扩充发展 ,从而形成现在的集藏书、书法、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于一体的书城。园林的命名不仅是个简单的称呼 ,而且是统领整个园林规划设计的总纲 ;对古典园林的保护 ,除了保护原貌外 ,还应积极地充实发展。参 4
关键词:
天一阁 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 古典园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承英 樊国盛
在西南林业大学园林艺术实验园中规划了75科135属163种功能、类型各异的观赏植物,其中云南乡土树种114种,优势树种9种,配置了观赏型植物群落、抗污染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知识型植物群落、经济型植物群落5类植物群落,并以20 m×20 m为植物群落配置单元对其群落种类、群落结构、群层关系、群落功能、造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种规划实现了实验园中植物群落景观的多样化,使其中涵盖了满足高校科研与教学需求、社会多种需求的园林植物群落景观。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涂以全
城市环境的优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而环境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园林化,将园林艺术设计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并从园林规划、园林艺术入手,创建景观化城市。 一、景观化城市的建立 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和物的大规模高密度和快节奏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何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中,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这归功于唐宋时期的一大批文人画家,他们直接参与了当时的造园,并将自己的绘画美学思想、画论和画理巧妙地融会贯通于造园艺术中,从而形成了园林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后来的中华造园体系的确立,启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
山水画 意境 造园 中国园林 古典园林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国新 杨絮飞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综合的空间造型艺术。其中,听觉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高妙境界之一。要实现中国古典园林"雅静之至"的理想境界,确实也离不开令人荡气回肠的听觉因素。在园林中听觉与视觉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建构园林的各种因素,包括人为因素都可以形成听觉美。园林听觉美对现代景观的效果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
园林学 古典园林 听觉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娴 刘显波 李世颖 邓文屏
在画意式(即自然风致式)园林属于艺术范畴的假设前提下探讨风景艺术的意义。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提出日耳曼的自由精神和原始宗教信仰是影响这个民族审美观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因为民族的审美心理是移情于自然的,所以崇敬自然的风景艺术能够代表日耳曼民族艺术的传统。用类比法列举同一时期的诗歌和风景画互补解说,用对比法比较日耳曼民族与拉丁民族的造园艺术差异。最后指出日耳曼民族的风景艺术传统是深层生态学的显学,并由此总结了风景艺术在当代生态心理方面的积极价值。
关键词:
民族文化 风景艺术 审美心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需要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所需,还应满足人们对于艺术及精神层次的需求。这进一步说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是多元场景的,是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等的综合体规划。以此为切入点,《遗产活化视角下的苏州古典园林功能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2022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一书可资借鉴。其以“根植过去,立足当代,展望未来”为主线,详细梳理苏州园林功能演化历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传康 于英士
关于修复圆明园西洋楼的建议陈传康(北京大学)于英士(北京旅游学会)在圆明园西北部营建该园的缩微公园,这样的人工景点开发,会重演南口老北京城景点开发的"误区",因为北京的古建和古典园林的真情实景很多,营建圆明园缩微公园的格调,不可能有更多的差别。人们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钟原 刘玉英 邱金梅 肖佳佳 成仿云
圆明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大议题,其中植物景观的恢复与建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园内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探讨了圆明园植物景观的现状以及在恢复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结论包括:1)圆明园开放区域共有植物169种,分属64科128属,与盛期相比主要缺少常绿乔灌木、温带果树和农作物;2)植物景观的现状与盛期相比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有较大差距;3)恢复植物景观是保护圆明园的重要内容,要与周边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在恢复原本的整体基调和局部特色的同时,也要体现时代特点,适当应用一些新的植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敏霞 邱雯婉 鲍沁星
凿山理景在我国传统园林的营造中应用广泛,早在魏晋时就有相关记载,并在历朝历代不断发展成熟。基于现有研究缺乏对其的系统整理,将凿山理景的历史源流和主要特征进行梳理,并在整理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凿山案例的基础上,将传统园林凿山理景的理法分为凿山作峰石、凿山作洞壑、凿山作溪谷、凿山作蹬道、凿山作壁刻,浅析其造园理法和匠意。凿山理景能充分利用真山原本的山势地脉,以较少的人力和物力对山体加以梳理与雕琢,人工与自然融合成景,体现了景观营造中的传统智慧。在当代风景园林的建设背景下,凿山理景在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具有借鉴价值,尤其在山地园林的景观设计,以及由采石活动产生的棕地的景观修复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园林 凿山理景 园林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