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42)
2023(11134)
2022(9212)
2021(8155)
2020(6626)
2019(14871)
2018(14734)
2017(26751)
2016(15156)
2015(17092)
2014(17108)
2013(16711)
2012(16143)
2011(14900)
2010(15130)
2009(13757)
2008(13342)
2007(12213)
2006(11140)
2005(10325)
作者
(49811)
(41414)
(41288)
(38883)
(26316)
(20056)
(18620)
(16167)
(15898)
(15013)
(14288)
(14066)
(13749)
(13448)
(13316)
(12692)
(12372)
(12368)
(12147)
(11958)
(10647)
(10602)
(10293)
(9646)
(9445)
(9385)
(9325)
(9003)
(8677)
(8570)
学科
(64149)
经济(64081)
管理(37134)
(34911)
(25209)
企业(25209)
中国(22072)
地方(20661)
(20449)
方法(19740)
(17810)
数学(16684)
数学方法(16475)
业经(15358)
农业(13886)
(12859)
环境(12814)
(12211)
金融(12204)
(12137)
银行(12069)
(11973)
(11842)
(11747)
地方经济(11442)
(10753)
贸易(10742)
(10279)
技术(10254)
理论(10103)
机构
学院(219142)
大学(216736)
研究(89988)
(84049)
经济(82047)
管理(73302)
中国(66577)
理学(61301)
理学院(60349)
科学(60084)
管理学(58992)
管理学院(58607)
(52264)
(49691)
(49585)
研究所(45333)
农业(41529)
中心(39352)
业大(39159)
(37597)
(37164)
(33013)
北京(31901)
(31874)
(31602)
师范(31327)
(28997)
技术(28886)
财经(28337)
科学院(27854)
基金
项目(146263)
科学(112250)
研究(102255)
基金(101233)
(92689)
国家(91865)
科学基金(74954)
社会(61449)
(60694)
社会科(57998)
社会科学(57984)
基金项目(52953)
(51787)
自然(49652)
自然科(48410)
自然科学(48390)
自然科学基金(47496)
教育(46347)
资助(41537)
编号(40897)
(38449)
重点(34871)
成果(33686)
课题(31479)
(30353)
计划(30272)
(30188)
发展(29765)
(29277)
创新(28475)
期刊
(104668)
经济(104668)
研究(67011)
中国(56541)
(48497)
学报(45695)
科学(39064)
农业(33177)
大学(32702)
学学(30919)
教育(30879)
管理(28965)
(27194)
(22308)
金融(22308)
技术(19519)
业经(18782)
(17507)
经济研究(16630)
财经(13773)
问题(13196)
业大(12927)
(12094)
(12017)
科技(11767)
资源(11353)
图书(10927)
农业大学(10858)
世界(10270)
(10164)
共检索到354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俊丽  陈四清  常青  刘长琳  胡建成  王志军  
为研究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实验对172日龄的圆斑星鲽鱼苗进行了连续的显微观察,并绘制了早期发育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圆斑星鲽从20日龄开始进入快速的增长期,在水温1219.5°C时完成变态发育需要50 d,黑色素细胞最早出现,数量最多,黄色素细胞次之,虹彩细胞最后发育,数量最少。变态前黑色素细胞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在9日龄密度最大为1390个/mm2,色素细胞逐渐密集鱼体两侧对称分布;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色素不对称,有眼侧体表黑色素细胞逐渐溶解消退,由成体黑色素细胞代替,体色变深,黑色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开顺  张志峰  康庆浩  张全启  张福玲  
对圆斑星鲽(VeraspervariegatusTemmincketSchlegel)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在水温为(11±0.5)℃时,受精卵历时153h脱膜孵出,孵化后仔鱼在水温为(15±0.5)℃时经过6d开口摄食,50d完成变态而成幼鱼。圆斑星鲽的卵子为半浮性卵,其卵黄量很多。卵裂后期,卵裂球的大小和卵裂速度均出现差异。眼泡在体节形成之前出现。刚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孵化5d肛门打通,6d开口。随着卵黄囊的消失,消化道开始弯曲。色素细胞首先出现在86h的胚体中,至140h在卵黄囊上零星分布,且随着胚体发育,色素细胞增多,至变态完成后全身密布黑色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韦敏侠  宋红梅  祁宝伦  刘超  罗建仁  胡隐昌  
采用生物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等对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 Günther 1864)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1)℃,pH 8.3条件下,仔鱼期: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2 dph(day post hatching,dph)黑色素增加,眼窝变黑,未有视觉功能;3dph卵黄囊尚未吸收完毕,黑色素细胞分支,形态多样;4 dph仔鱼有视觉功能,能自行游动;5 dph仔鱼开口,卵黄囊明显变小;7 dph仔鱼出现虹彩细胞;10 dph仔鱼体表出现黄色素细胞;12 dph各鳍被成鱼鳍膜所取代,黑色素细胞、黄色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珺竹  张全启  齐洁  王兴莲  王志刚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母本,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为父本进行科间远缘杂交,观察和记录了杂交受精卵胚胎及胚后仔鱼的发育情况,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杂交受精卵为浮性卵,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1.18±0.14)%和(61.65±0.19)%,胚胎发育的畸形率为(17.00±0.06)%,4日龄仔鱼出苗率为(58.63±0.19)%,35日龄仔鱼的成活率为(57.08±0.20)%。在水温为(15±0.5)℃、海水盐度为29~3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74 h孵化。孵化后4 d开口摄食,17 d开始变态,35 d完成变态。变态时,37%...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道德  刘洪军  关健  王其翔  官曙光  周健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ph)以及鳃盖骨附近(32 dph)。黑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状也由点状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雪花状为主,为幼体黑色素的发育过程;28 dph幼体黑色素完全被成体黑色素替代,形态上再次变为小点状。黄色素几乎伴随着黑色素的分布,色素细胞几乎无形态变化,最终被黑色素覆盖而不明显。初孵仔鱼,尾端6~8体节躯干部具有黑色素丛,构成了该鱼的...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贞杰  叶保民  常青  陈四清  刘长琳  胡建成  王志军  
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_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_C浓度分别为0 mg/L、20 mg/L、25 mg/L、30 mg/L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贞杰  叶保民  常青  陈四清  刘长琳  胡建成  王志军  
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_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_C浓度分别为0 mg/L、20 mg/L、25 mg/L、30 mg/L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业  杨瑞斌  杨学芬  王卫民  魏开建  樊启学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染色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稚鱼(1~45d)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先后出现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在3d的口腔、食道和7d的消化道中有分布。10d前黏液细胞数量较少,15d开始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黏液细胞的类型逐渐由幼稚型的Ⅰ型和Ⅱ型为主转变为成熟型的Ⅲ型和Ⅳ型细胞占主导。根据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推测3~10d为消化道发育的敏感期,20d左右消化道功能发育逐渐完善。建议根据泥鳅消化功能的发育过程采用不同的饵料...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宁鑫  柳学周  孙中之  徐永江  王妍妍  
圆斑星鲽成熟卵子透明、光滑、无油球,卵径1.75±0.08mm(n=30)。在水温11±0.5℃、盐度31~32、DO≥5mg/L条件下,受精卵经159h脱膜孵出,胚胎发育下限温度为5.14℃,发育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初孵仔鱼体色透明,全长4.95±0.15mm(n=30),7日龄,仔鱼体覆黑色素,口和肛门贯通,口裂0.32mm时开始摄食轮虫;11日龄,卵黄囊耗尽,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方式,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17日龄,进入尾椎弯曲期,尾扇和下尾骨形成;28日龄,尾鳍色素沉积;33日龄,尾椎弯曲完成,仔鱼左眼开始向右侧翻转,进入变态期,尾鳍条增至18根;45日龄稚鱼体表色素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思锋  张志峰  张全启  王开顺  
对初始孵化到孵化后26 d(变态前)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Temminck et Schlegel)仔鱼的消化系统发生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研究表明,在水温为12.5~15.5℃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方。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延长,肝胰脏出现。孵化后6 d,仔鱼开口,消化道贯通,开始摄食。孵化后10 d,消化道明显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直肠,黏膜上皮褶皱增多。孵化后14 d,卵黄囊消失,仔鱼完全依靠外源性营养。孵化后26 d,胃壁较厚处出现胃腺,但不发达,幽门盲囊尚未出现。由结果可见,孵化后6 d仔鱼开口,可开始投喂轮虫;孵化后2...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骆豫江  朱新平  潘德博  陈昆慈  李凯彬  
通过观察、描述和拍照对高体革(Scortum barcoo)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进行了研究,以了解高体革仔、稚鱼的发育规律,为规模化苗种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在水温26.6~29.7℃的培养条件下,高体革初孵仔鱼全长为(2.65±0.19)mm(n=20),其卵黄囊体积为(0.74±0.15)mm3(n=20),油球体积为(0.07±0.17)mm3(n=20)。1日龄仔鱼,眼睛有色素沉积,鳃弓显现;2日龄仔鱼,嘴可张开,肠道会蠕动,鳔可见;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个体发育进入仔鱼后期;20日龄,运动器官发育完全并生出鳞片,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23日龄,稚鱼侧线鳞可见;28日龄,全身披鳞,个体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倪娜  柳学周  徐永江  赵明  曲建忠  
采用组织学方法、形态测量法、放射免疫法(RIA)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条斑星鲽雌性亲鱼卵巢发育成熟和性类固醇激素的年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属于非同步分批产卵类型。卵母细胞按其组织学特点可分为6个时相,卵巢发育依据其形态特征可划分为相应的6个时期。卵巢年周期发育过程中,性腺指数(GSI)、肝脏指数(HSI)和肥满度(CF)发生变化,表现出与性腺发育协同一致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表明,卵巢年周期发育过程中,GSI和HSI值与CF值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GSI值的变化与水温调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亲鱼血浆中雌二醇(E2)在6月份开始升高,9月份达到年周期中的第1个小高峰,翌年2月...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郭文  高凤祥  潘雷  胡发文  菅玉霞  王雪  张少春  
以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发眼卵为材料,进行了发眼卵的人工孵化及仔鱼的人工培育研究。对斑点鳟仔稚鱼的形态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并测定生长参数。斑点鳟早期生活史的分期如下:初孵仔鱼全长14.25±0.45 mm,体重85±5 mg,肛门未开口,营内源性营养,脊柱末端向上弯曲;10 dph开始上浮,投喂卤虫;12 dph开口摄食,开始营内外源混合性营养;14 dph鳍膜消失,各鳍独立;16dph开始投喂配合饵料;24 dph卵黄囊吸收完毕,营完全外源性营养;34 dph,体侧形成8~9个幼鲑斑;44 dph各鳍的鳍条发育健全;60 dph幼鱼外形为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永江  柳学周  刘君刚  赵明  王妍妍  曲建忠  
研究了圆斑星鲽卵巢年周期发育的组织学规律及其数量形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圆斑星鲽产卵属1年1次成熟分批产卵类型,卵巢发育属非同步分批成熟类型。性成熟亲鱼在年周期发育中经历5个发育时期,同时可见5个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巢中卵母细胞类型和组成比例不同。性腺指数(GSI)、肝脏指数(HSI)和肥满度(CF)在亲鱼的年周期发育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与卵巢发育呈现密切的关联。亲鱼卵巢发育的有效积温为1 050日度。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钟俊生  楼宝  袁锦丰  
对人工培育条件下鱼仔稚鱼的早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鱼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1.95 mm(1.88~1.98 mm),在水温24.6~24.9℃,盐度26~30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卵黄囊仔鱼,5~14日龄为前弯曲期仔鱼,15~28日龄为弯曲期仔鱼,29~40日龄为后弯曲期仔鱼,41日龄开始进入稚鱼期。各鳍发育的体长范围在3.63~10.38 mm,进入稚鱼期完成了所有鳍的发育。鱼的早期发育中头背部不出现枕骨棘。自卵黄囊期后阶段开始到稚鱼期,在尾部中央侧面和腹缘具1个或数个星状的色素,是鱼早期发育阶段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鉴别鱼仔稚鱼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