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4)
2023(1804)
2022(1413)
2021(1459)
2020(1207)
2019(2613)
2018(2717)
2017(4989)
2016(2617)
2015(3181)
2014(3210)
2013(3123)
2012(3142)
2011(2952)
2010(2740)
2009(2450)
2008(2463)
2007(2246)
2006(2161)
2005(2071)
作者
(7631)
(6252)
(6098)
(5961)
(4070)
(3084)
(2913)
(2498)
(2479)
(2402)
(2228)
(2217)
(2113)
(1982)
(1949)
(1946)
(1809)
(1787)
(1774)
(1678)
(1657)
(1641)
(1563)
(1449)
(1438)
(1399)
(1349)
(1312)
(1306)
(1297)
学科
图书(10104)
书馆(9618)
图书馆(9618)
管理(6661)
(5778)
经济(5766)
工作(5693)
(4707)
企业(4707)
(4151)
(3877)
中国(3851)
读者(3760)
文化(3729)
(3397)
理论(2713)
方法(2701)
业经(2604)
教育(2554)
(2516)
网络(2515)
(2433)
产业(2299)
图书馆学(2280)
自动(2237)
自动化(2237)
网络化(2226)
地方(2002)
市场(1922)
事业(1774)
机构
大学(40377)
学院(34975)
图书(19740)
书馆(19275)
图书馆(19272)
管理(13880)
理学(11264)
理学院(11021)
管理学(10730)
管理学院(10610)
研究(9733)
(8641)
(8498)
大学图书馆(8477)
(8246)
师范(8211)
经济(8062)
中国(7183)
科学(6759)
师范大学(6355)
(6336)
(6280)
北京(5430)
信息(5238)
中心(4712)
(4574)
业大(4544)
(4354)
(4314)
研究所(4141)
基金
项目(22613)
研究(18489)
科学(17201)
基金(15549)
(12792)
国家(12639)
社会(11639)
社会科(10891)
社会科学(10889)
科学基金(10793)
成果(10317)
编号(10103)
(8445)
基金项目(8444)
教育(7914)
项目编号(7684)
(7389)
(6974)
研究成果(6348)
自然(5852)
自然科(5749)
自然科学(5748)
之一(5712)
自然科学基金(5650)
资助(5174)
课题(4983)
(4938)
国家社会(4547)
(4511)
(4501)
期刊
图书(27066)
书馆(22398)
图书馆(22398)
(10485)
经济(10485)
学报(9020)
研究(8996)
中国(8031)
大学(6510)
情报(6097)
(6015)
论坛(6015)
教育(5674)
图书馆学(4533)
科学(4470)
建设(4414)
管理(4037)
(3703)
学学(3672)
(3586)
(3586)
杂志(3586)
工作(3478)
情报工作(3149)
(3069)
大学图书馆(2551)
农业(2498)
业经(1973)
(1863)
财经(1817)
共检索到65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孔祥年  
由历史文化名城与图书馆事业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论述图书馆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并对相关工作提出新的思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白仲尧  
本文论述了历史名城的主要特征,认为历史名城的经济功能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历史名城作为旅游资源的意义,更要自觉运用名城的文化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子昇  
发展旅游事业要具备的条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要有可供游人参观游览的项目。在这一点上我国是得天独厚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丰富多采,遍布全国。而名胜古迹又多集中在各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周围。因此,保护和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对发展旅游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少牧  陈若茵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树森  
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的随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距炎帝神农出生地裂山之西南二十公里处的擂鼓墩,1978年秋出土了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早期诸候之一的曾侯乙大墓葬。出土各种珍贵文物2300余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云   刘丹  
<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国家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文以《发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书为例,探讨在当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现实意义,并探索具体的保护路径。
关键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曲凌雁  林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各国已引起广泛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初始宗旨——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实践并不完善,其中显著问题便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严重缺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关系,认为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完善应重视研究非物质文化对于城市历史环境的精神意义,并从管理体制方面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表达方面探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晓玲  
与一般城市一样,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的迫切要求。但由于发展历史和承载历史信息的特殊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应发挥其文化的特殊资源优势,以文化的视野来发掘其独特的发展方式和动力。论文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应在整体层次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贯穿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动态观,将文化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层次,促进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方竟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最重要在于保护和保持一个城市的可识别性,保护和保持那永不忘怀的母亲面孔般的格局、街区和建筑。养护和增强一座城市标志性的历史、人物、细节、建筑和自然形态,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最大值所大,是一座城市名城保护的出发点和目标。以浙江金华市12年坚持"辟新区,保旧城,复风貌,保子城,继文脉,保重点",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实例,强调提升历史眼力,强调养护和增强可识别性,强调缓解和治理"硬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浩  金凤君  王姣娥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对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微观的市县级范围内,县级及以下名城的分布相对分散,地级及以上名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县市相对集中;在中观的省域范围内,1982年以来的一、二、三批名城在省域覆盖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南部、北部、中西部重心格局演变的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时空演变总体表现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中心城市、中部城市向边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由直辖城市、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城市的一个行政区扩展的特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发展在考虑各尺度区域范围内的等级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的基础上走向了科学化、细致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华颖  
我国目前已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2座,省级的也有上百座。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进行规划和保护?其指导思想应该怎样?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共同特征是: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风景秀丽,名胜引人,人文荟萃,名流辈出,资源丰富,物产闻名,文化活跃,交往频繁,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然而,仅谈共同特征而不谈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俞来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记录了华夏农耕文明更多的生活经验,论文以这些城市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全国尺度选取典型群体1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为样本,并定义农业水文地质适宜度指标,对各类水文地质与农业活动的空间关系进行了量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各富水程度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是农业适宜性较强的水文地质类型;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的农业适宜性也较强;而岩浆岩类含水岩组以及变质岩类含水岩组等则是农业适宜性较弱的水文地质类型,其中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的农业水文地质适宜度是岩浆岩类含水岩组以及变质岩类含水岩组的2~3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阎国来  
韩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庆州庆州,作为韩国历史文化的象征,早已名扬四海,蜚声世界。庆州位于韩国东南部,濒临日本海,人口有10多万,市区及郊区面积为214平方公里。庆州境内遍布名胜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12个文化都市之一。韩国政府为了保护这里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勇  
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指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建设性破坏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要解决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保护管理等重点问题,吸取国外城镇化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大建设大破坏的教训,在提升城镇化质量中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