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69)
- 2023(17171)
- 2022(14346)
- 2021(13460)
- 2020(11033)
- 2019(25429)
- 2018(24617)
- 2017(46176)
- 2016(24978)
- 2015(28419)
- 2014(28000)
- 2013(28010)
- 2012(26353)
- 2011(24052)
- 2010(23893)
- 2009(22349)
- 2008(21922)
- 2007(19405)
- 2006(17281)
- 2005(15837)
- 学科
- 济(118693)
- 经济(118587)
- 管理(63564)
- 业(59532)
- 方法(46897)
- 企(45627)
- 企业(45627)
- 数学(41694)
- 数学方法(41388)
- 中国(32620)
- 农(29666)
- 地方(26490)
- 制(25212)
- 银(24966)
- 财(24957)
- 银行(24820)
- 贸(23944)
- 贸易(23932)
- 学(23511)
- 行(23446)
- 易(23255)
- 业经(23004)
- 融(21133)
- 金融(21129)
- 农业(19972)
- 环境(16912)
- 和(15759)
- 地方经济(15097)
- 体(15038)
- 理论(13985)
- 机构
- 大学(363888)
- 学院(359946)
- 济(161405)
- 经济(158341)
- 研究(134129)
- 管理(131464)
- 理学(112344)
- 理学院(110921)
- 管理学(109252)
- 管理学院(108551)
- 中国(106873)
- 科学(80107)
- 京(77442)
- 财(71636)
- 所(68926)
- 农(67565)
- 研究所(62881)
- 中心(61008)
- 财经(57163)
- 业大(54555)
- 江(53690)
- 农业(53584)
- 经(52073)
- 经济学(51780)
- 北京(49296)
- 院(47390)
- 范(47192)
- 经济学院(46672)
- 师范(46654)
- 州(42676)
- 基金
- 项目(237755)
- 科学(185822)
- 基金(173880)
- 研究(169492)
- 家(153902)
- 国家(152642)
- 科学基金(128238)
- 社会(110341)
- 社会科(104632)
- 社会科学(104602)
- 基金项目(91762)
- 省(90169)
- 自然(81840)
- 自然科(79917)
- 自然科学(79886)
- 自然科学基金(78504)
- 划(77782)
- 教育(76727)
- 资助(70722)
- 编号(66054)
- 重点(54516)
- 成果(53753)
- 部(53302)
- 发(52946)
- 创(49192)
- 国家社会(47023)
- 课题(46379)
- 创新(46210)
- 科研(45981)
- 教育部(45389)
- 期刊
- 济(180021)
- 经济(180021)
- 研究(113915)
- 中国(73485)
- 学报(61943)
- 农(61310)
- 科学(55268)
- 财(54545)
- 管理(46342)
- 融(46286)
- 金融(46286)
- 大学(45856)
- 学学(43292)
- 农业(40273)
- 教育(32819)
- 经济研究(30732)
- 财经(29373)
- 技术(28550)
- 业经(26096)
- 经(25430)
- 问题(24187)
- 贸(22943)
- 业(22488)
- 国际(22242)
- 世界(19620)
- 技术经济(18482)
- 版(17690)
- 理论(16812)
- 统计(16616)
- 资源(16478)
共检索到560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斌 张挽虹
本文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步的经济景气周期及成因。主流观点认为,国际银价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异于世界的重要因素。国际银价主要通过货币供给和汇率传递两个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即银价下降将中国与世界经济危机隔离,银价上涨又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经济衰退。实证分析表明,在货币供给渠道中,银行套利活动造成的白银库存变化,放大了国际银价波动对利率及物价的影响。与一战时期相比,货币供给渠道在20世纪30年代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上海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也使汇率渠道对上海的影响大于中国其他地区。总体而言,国际银价波动导致中国的金融条件产生变化,在中国原有经济周期基础上延缓或加速拐点的到来。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危机与货币因素间的联系,也提示央行在应对世界经济衰退时,应充分认识发挥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作用的重要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永伟
本文应用《全国银行年鉴》数据构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银行之间的连锁董事网络,考察了网络结构对银行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网络中处于更为关键的位置或同中央银行之间有更近的距离,都会让银行持有更高比例的债券、有更高的贷款—存款比,并有更高的利润率。在1935年,原有的"自由银行"体系被国民政府控制后,网络位置的关键性对银行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减弱了,而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距离的影响则增强了。这些发现为理解20世纪30年代上海银行的经营及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志刚 何樟勇
本文借助于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和拉姆齐 卡斯 库普曼斯模型 ,讨论了宏观经济中最优消费和储蓄的确定机制 ,并得出判断宏观经济运行动态效率的黄金定律以及修正黄金定律标准。同时 ,借助代际交叠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自由竞争经济出现动态无效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 ,我们利用黄金定律规则对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进行了考察 ,认为 2 0世纪 90年代初起中国经济运行处于一种动态无效状态 ,进而我们深入分析了造成中国经济出现动态无效的原因。根据中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的事实 ,并结合原因探索 ,我们最后提出了摆脱动态无效困境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储蓄 经济增长 黄金定律 动态效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忠民
文章以20世纪20年代末及30年代前半叶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的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该时期上海工厂工人的工资率、工人的实际收入,工人家庭的生活程度及生活费指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文章认为,近代上海工人的工资体系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两大显著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半叶的上海工人及其家庭,尽管其工资水平及生活程度是低水准的,但生活状况总体上还是基本稳定的;工人工资水平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程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熟练、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是上海工业以及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而维持这一条件的基础因素之一则是工人以及工人家庭基本生活的保障。
关键词:
近代上海 工人阶层 工资 生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曾凤婵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美国高等教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减少,学生选择发生变化,高校收入大幅下降。为缓解经济萧条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拨款、学生资助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日益蔓延。因此,系统总结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措施,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经济危机 高等教育 教育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管汉晖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中国经济进行历史回顾和经济理论分析,并与西方主要金本位国家进行比较,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在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银本位,一个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银本位使中国经济萧条的进程迥然不同于西方金本位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度过大萧条,中国由于特殊的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大萧条 宏观经济 银本位 银行体系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肇磊
近代以来,在国际桐油贸易发展的推动下,老河口因接近桐油产地而迅速发展成为汉口桐油中心市场最重要的初级市场之一。在老河口桐油市场发展进程中经常出现价格波动,尤其是在1930年~1936年波动尤为剧烈,影响很大。针对这一问题,试图以这一阶段有关桐油出口数据和汉口、老河口两地桐油价格变量为依据,对老河口桐油价格波动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
老河口 桐油 价格波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缪德刚
20世纪20年代末期,资金短缺使得中国农村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有鉴于此,1932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试办通过信用合作社向农村提供贷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档案材料显示,该行制定的信用合作社规章中,包含信用合作社内部的监督机制,以及银行对信用合作社的约束机制,这为银行规避了农村贷款的风险。虽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通过信用合作社向农村贷款的时间不长,但取得了值得肯定的业绩。这项实践所带来的启示是:在农村金融体系欠缺的情况下,培育信用共同体是推动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村配置资金的策略之一;农村金融服务应切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金融制度改进是持续性的,不仅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经济、制度环境保障。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汪敬虞
19世纪外国在华银行中,汇丰银行是一个后来者。但它却后来居上。外国在华第一家银行─—丽如银行早在1845年就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在广州设立了代理处,比汇丰在香港设立总行的时间,要早20年。但是当丽如在1884年遭受重大损失以至1892年彻底崩溃之时,汇率在同一时期内却营业鼎盛,一往无前。过去人们常把汇丰的成功,归因于80年代世界银价的下落,给汇丰利用银价下落以发展自己的良好机遇。这一解释,初看起来,似乎符合事实,实际上并未抓住要点。本文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以香港为总部所在地、以中国为其活动的定向,汇丰人一开始就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特殊环境和特权地位。文章试图从这方面作出若干初步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
世界银行 镑亏 汇丰银行 中国定向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圣明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春天,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开始兴起。本文回顾、总结了在这一历史阶段消费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从消费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消费的作用与地位、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消费结构、劳务(服务)消费、消费方式等方面,对这场学术讨论进行了综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奎兴
本文论述了 2 0世纪 90年代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海的经济总量、工业、农业、城市基础设施、金融、内外贸、交通邮电、对内对外开放、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上海正在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上海 经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中国近代企业最初发生于自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内部管理很大程度上还是官僚衙门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营企业逐渐兴起,但是直到20世纪前20年,即使是在荣家企业这样规模极大的近代企业,以及诸如长江航运这样的近代新兴运输行业中,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落后的工头制、包工制式的管理模式。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世界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动下,随着国内近代职业经理阶层的逐渐形成,以及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司搁浅、倒闭事例的时有发生,科学管理对于公司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近代中国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工商业大都市的公司企业中,逐渐开始兴起崇尚和推行以科学管...
关键词:
企业 科学管理 近代上海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霖
文章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围绕解决农村经济危机的途径而展开的理论探讨和争论,分析了“中国农村派”、“乡村建设派”、“农村合作派”和“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派”提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对这四种方案的分析视角、理论模式、主要内容、思想特点及实践意义进行爬梳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这四种方案在方法论、理论分析及对策建议上所蕴含的合理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启示。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危机 途径 方案 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程霖 谢瑶
目前围绕中国经济学社的研究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但聚焦中国经济学社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关联性研究尚较薄弱。本文以中国经济学社1925年提出并被社员躬行践履的四条宗旨为出发点,基于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统计分析,对该社关于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思想与实践探索历程进行全景式剖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学社在推进中国经济学构建过程中,呈现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演进再到理论建构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层次和演变路径。首先,学社重视编译经济书籍,这既表现为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进,也体现在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挖掘中,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是解析中国现实经济,为中国经济学构建奠定实践基础,并在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问题方面呈现出经济学研究中国化与创新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通过精深经济学研究以实现中国经济学之构建。中国经济学社的有益探索可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提供诸多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
中国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社 体系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