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22)
- 2023(13800)
- 2022(11575)
- 2021(10365)
- 2020(9108)
- 2019(20711)
- 2018(19965)
- 2017(39363)
- 2016(20908)
- 2015(24063)
- 2014(24203)
- 2013(24233)
- 2012(23131)
- 2011(21302)
- 2010(21726)
- 2009(21166)
- 2008(20335)
- 2007(18605)
- 2006(16659)
- 2005(15631)
- 学科
- 济(106643)
- 经济(106544)
- 管理(59379)
- 业(59196)
- 企(47477)
- 企业(47477)
- 方法(42897)
- 数学(37733)
- 数学方法(37429)
- 中国(31407)
- 融(30999)
- 金融(30997)
- 银(29217)
- 银行(29177)
- 行(28092)
- 财(27011)
- 地方(23957)
- 农(23009)
- 制(22531)
- 学(21062)
- 业经(20793)
- 贸(18821)
- 贸易(18806)
- 易(18226)
- 务(17847)
- 财务(17810)
- 财务管理(17768)
- 企业财务(16988)
- 农业(15378)
- 理论(14960)
- 机构
- 大学(317983)
- 学院(314340)
- 济(142601)
- 经济(139704)
- 管理(116817)
- 研究(112883)
- 理学(97853)
- 理学院(96796)
- 中国(96405)
- 管理学(95252)
- 管理学院(94668)
- 财(68442)
- 京(67394)
- 科学(65426)
- 所(58828)
- 农(54464)
- 中心(53867)
- 财经(53526)
- 研究所(52819)
- 江(48474)
- 经(48440)
- 经济学(46086)
- 业大(44587)
- 北京(43413)
- 农业(43066)
- 经济学院(41457)
- 财经大学(39802)
- 院(39366)
- 州(38947)
- 范(37830)
- 基金
- 项目(195086)
- 科学(151869)
- 基金(142456)
- 研究(140427)
- 家(124426)
- 国家(123424)
- 科学基金(104225)
- 社会(90008)
- 社会科(85410)
- 社会科学(85383)
- 省(74305)
- 基金项目(73850)
- 自然(66559)
- 自然科(65031)
- 自然科学(65005)
- 自然科学基金(63858)
- 教育(63202)
- 划(62987)
- 资助(60720)
- 编号(56459)
- 成果(47813)
- 重点(44389)
- 部(43782)
- 发(42656)
- 创(39530)
- 课题(38535)
- 科研(37754)
- 国家社会(37748)
- 教育部(37611)
- 创新(37240)
- 期刊
- 济(161846)
- 经济(161846)
- 研究(101351)
- 中国(63755)
- 财(54358)
- 融(52017)
- 金融(52017)
- 学报(50210)
- 农(48659)
- 科学(43982)
- 管理(42745)
- 大学(37439)
- 学学(35374)
- 农业(31568)
- 财经(28279)
- 经济研究(27203)
- 技术(25500)
- 教育(24825)
- 经(24220)
- 业经(22189)
- 问题(20759)
- 贸(18839)
- 国际(18534)
- 理论(18053)
- 业(17208)
- 技术经济(17060)
- 统计(16352)
- 世界(16314)
- 实践(16036)
- 践(16036)
共检索到502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剑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一年有余,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然而东亚各国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包括IMF在内的许多人对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战略纷纷提出批评。历史总是这样,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总是一味的指责借款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剑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一年有余,以IMF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然而东亚各国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包括IMF在内的许多人对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战略纷纷提出批评。历史总是这样,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总是一味的指责借款国。然而事实上,...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东
由于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一体化,衍生金融市场自本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包括期货、期权、货币调期合约以及利率调期合约交易在内,该市场已成长为一个按未清偿合约的名义价值计算总值超过77万亿美元的超级大规模市场。衍生金融市场已经日益成为国际金融市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彬
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王彬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管制放松和金融创新,衍生金融市场均获得了迅速发展,从1985年至1894年,全球金融衍生交易未清偿合约总额平均每年递增约40%。衍生金融工具已日益成为各类公司、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同合
东亚经济危机是目前国际经济学界讨论的一大热点,本文试图从集体行为的角度探讨市场不稳定的一般微观机理,并着重说明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具有更大的脆弱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立峰
尽管影响金融不稳定的原因很多, 但实际经济与投资活动始终是最基本因素。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投资活动失误、经济周期性波动以及结构变动可以直接导致宏观金融风险, 而且表现在深刻影响宏观金融风险形成和发展的金融投资过程, 也是受实际经济和投资活动制约的。经济结构失衡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是显著的, 结构性危机是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常态。金融不稳定假说阐明了由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导致金融危机的内在机制, 这种内在机制与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宏观金融风险 经济周期 经济结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黎力
2008年"大衰退"以来风行的明斯基思潮,显示出贬低、歪曲和误读明斯基核心理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风险。该假说旨在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去探求其所固有的不稳定性和经济周期波动所产生的根源和机制,包含扩张阶段"向上的不稳定性"的内生形成和繁荣阶段"向下的不稳定性"的内生触发这两层含义。这种不稳定性产生的过程,主要围绕经济体系资本积累的外部融资过程当中可接受的和实际的现金支付承诺-现金收入(利润)比率所出现的系统性上升的趋向,主要依托利润和投资之间,以及资产价格和债务之间的正反馈循环所产生的"偏差放大机制"。与将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归咎于外生冲击对稳定经济体系的干扰的主流经济学相比,该假说更具现实解释力;但因对实体因素关注不足,它忽视了不稳定性内在产生的其他可能来源和机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黎力
2008年"大衰退"以来风行的明斯基思潮,显示出贬低、歪曲和误读明斯基核心理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风险。该假说旨在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去探求其所固有的不稳定性和经济周期波动所产生的根源和机制,包含扩张阶段"向上的不稳定性"的内生形成和繁荣阶段"向下的不稳定性"的内生触发这两层含义。这种不稳定性产生的过程,主要围绕经济体系资本积累的外部融资过程当中可接受的和实际的现金支付承诺-现金收入(利润)比率所出现的系统性上升的趋向,主要依托利润和投资之间,以及资产价格和债务之间的正反馈循环所产生的"偏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守东 王妍 唐亚晖
本文首先通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的多元动态因子模型,得到能够反映我国金融系统内在不稳定性的潜在不可观测因子,分析了我国金融系统在"金融不稳定区制"和"金融稳定区制"下的不同特征;其次,本文以"金融不稳定性假说"、"金融加速器理论"等研究为理论基础,通过一个特定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的自回归模型MSIAH(M)-ARX(P)研究了我国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周期不稳定性,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增长状态下这种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在"高速增长"阶段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放大作用,而在"适速增长"阶段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文红星
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以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化为特征的深刻变化,其中金融化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典型表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金融行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并成为经济剩余吸收的主要渠道;金融资本家获得了控制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绝对优势;"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独立的资本循环体系将在区域性和全球性资本市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金融化的结果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华东
在自由放任的银行体系中,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银行具有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内在冲动,银行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众多银行对投资项目的竞争必然产生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泡沫资产便会形成不良资产累积在银行体系中,使得银行的流动性下降,当此消息为储户所知,便会造成储户对银行的挤兑。由于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储户对个别银行的挤兑会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传染,并且银行挤兑的传染会自我实现,这就导致了整个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关键词:
道德风险 银行挤兑 银行体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郧会梅
本文对金融结构的视角进行了拓展,对其内涵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金融结构有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的金融结构是指各经济主体的内部金融结构,包括金融部门、非金融部门和居民的资本结构;宏观的金融结构为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中观层次的金融结构指一国金融体系内的各种结构,包括融资模式结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各个层次金融结构的内在不稳定性,进而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关键词:
金融体系 内在不稳定性 金融结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卢荻 张强 蒋盛君 艾思
本文结合Minsky金融具有内生脆弱性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外生冲击的观点,认为金融的不稳定性是金融本身的脆弱性受到外生冲击而导致的。本文建立的一般均衡模型表明和金融市场紧密联系的实际利率,有价证券收益率的随机冲击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运用两步GMM方法对中国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也支持所建立的一般均衡模型得出的结论,其中利率和外汇的冲击会加剧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最后脉冲响应函数给出了冲击对于宏观波动的累计影响,脉冲响应函数和我们和用两步GMM估计的结果耦合,这更加佐证了本文估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金融脆弱性 外生冲击 经济稳定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龚雄军
对于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譬如监管缺位、政策错误、金融过度创新和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等等,更多地把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归于"美国模式"即所谓的"过度"或"透支"消费模式,似乎危机的到来是由某种不适当的经济行为或经济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珣
文章选取2012—2021年高科技企业,构建了地区科技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科技金融对高科技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盈利不稳定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发展对高科技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但这一抑制作用仅在政府型科技金融和银行型科技金融中成立,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不存在抑制效果。科技金融通过提升高科技企业盈利水平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但融资约束的中介路径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盈利不稳定性越强的高科技企业,科技金融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越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