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23)
2023(10463)
2022(8639)
2021(7876)
2020(6445)
2019(14298)
2018(13376)
2017(26727)
2016(13713)
2015(15105)
2014(14654)
2013(14737)
2012(13619)
2011(12082)
2010(12441)
2009(11826)
2008(10739)
2007(9437)
2006(8438)
2005(7782)
作者
(40520)
(33503)
(33287)
(31553)
(21053)
(16211)
(15233)
(13021)
(12920)
(11833)
(11489)
(11103)
(10576)
(10546)
(10523)
(10416)
(9806)
(9763)
(9681)
(9601)
(8295)
(8105)
(8102)
(7747)
(7671)
(7572)
(7400)
(7215)
(6713)
(6518)
学科
(58784)
经济(58731)
(40766)
管理(36268)
(33858)
企业(33858)
(33447)
银行(33301)
(31781)
(30689)
金融(30689)
方法(24629)
中国(21168)
数学(21154)
数学方法(21053)
(20696)
(15632)
业经(15250)
(14629)
贸易(14618)
(14508)
地方(14445)
(14320)
产业(12691)
中国金融(11803)
业务(11713)
(11581)
制度(11573)
(10820)
农业(10288)
机构
学院(193199)
大学(192278)
(89341)
经济(87816)
管理(74650)
研究(66775)
理学(64292)
理学院(63634)
中国(63374)
管理学(62860)
管理学院(62533)
(40033)
(39326)
科学(38221)
(37421)
中心(33488)
(33112)
财经(32508)
(31459)
研究所(30442)
银行(30244)
农业(29971)
业大(29892)
(29660)
经济学(29193)
(28221)
(27952)
经济学院(26848)
(26182)
金融(25749)
基金
项目(131504)
科学(103763)
基金(97769)
研究(91557)
(86564)
国家(85885)
科学基金(73591)
社会(61934)
社会科(59429)
社会科学(59416)
基金项目(52156)
(50976)
自然(47327)
自然科(46314)
自然科学(46300)
自然科学基金(45530)
(42621)
教育(39741)
资助(39157)
编号(34132)
重点(29908)
(29821)
(28946)
(28572)
创新(27118)
国家社会(26842)
成果(25774)
科研(25431)
教育部(24657)
(24570)
期刊
(90499)
经济(90499)
研究(58633)
(48535)
金融(48535)
中国(34508)
(33083)
学报(31896)
(29063)
科学(28698)
管理(26226)
大学(24146)
学学(23541)
农业(20075)
财经(16491)
经济研究(15827)
业经(14635)
国际(14292)
(14190)
技术(12939)
问题(12575)
(12528)
(10906)
理论(10456)
商业(10113)
教育(9913)
世界(9612)
实践(9388)
(9388)
技术经济(9235)
共检索到295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石凯  
国际金融危机对美欧银行的业绩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对美欧银行的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并没有形成显著的影响。研究显示,美欧银行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欧银行主导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四清  
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进入调整期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强化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是摆在中国商业银行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对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竞争环境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经典"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中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采取的若干竞争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业界有所裨益。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朱丽萍  
本文以2007年《银行家》杂志排名靠前的20家全球知名银行为样本,考察分析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前后(2006~2011年)全球知名银行竞争力变迁的轨迹。研究发现,历经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危机前欧美日"三足鼎立"、欧美尤强的银行业竞争格局已经被打破:中国知名银行逆势发展,综合竞争力跃居前列;美国知名银行表现出较强的动态竞争能力,整体达到或超越样本银行平均竞争力水平;欧洲银行业恢复迟缓,行业竞争力总体下降。研究同时还发现,世界知名银行的竞争已逐渐从依托现实竞争力的"量"的竞争转向依托潜在竞争力的"质"的竞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廖岷  
本文在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对加强银行公司治理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着重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公司治理面临的挑战和暴露出的弊端。同时,详尽阐述了银行公司治理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国际共识,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华  刘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究其原因,影子银行在危机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子银行系统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与传统、正规、接受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德卿   李江涛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历次金融危机是世界各国加强金融监管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而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风险处置经验与启示。金融危机不仅对发生国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重要挑战。
关键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彭科  
本文以金融脆弱性理论为基础,从银行、存款人、借款人视角说明了银行具有内在脆弱性。由于我国存在的高市场集中度、高政府隐形担保导致了银行脆弱性的表现主要以局部银行危机的形式出现,并且"脆弱+冲击"是其主要的实现途径。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以稳定存款人心理预期为着力点,从纠正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错位救助、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赎买国家隐性担保、引入市场约束激励银行审慎经营三个方面,明确市场约束、流动性援助和存款保险激励兼容的局部银行危机处理策略,是构建局部银行危机向系统性银行危机转变的阻断机制的必要现实选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明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基于当今文化向经济全面渗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的时代特点,本文从文化与经济金融的逻辑关系入题,从美国经济和金融文化视角找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对于用科学发展观构筑我国金融文化,加强金融文化管理,提升战略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肖远飞  
由于世界汽车市场的需求变化、成本压力以及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迫使汽车企业集团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向更大规模方向发展以提升竞争力,在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汽车业掀起了一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加里·B·戈顿  王宇  
本文认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回购市场挤提引起的银行恐慌。机构投资者是回购市场的需求者,他们向影子银行"存款",影子银行则以资产抵押支持证券保证"存款"的安全。当证券化资产的折价率大幅提高时,就出现了回购市场挤提,引起银行恐慌,从而导致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章于芳  
一、问题的提出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银行业危机迅速波及全球,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随即,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实体经济遭受重创。面对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国际上出现了一股接管高潮:次贷危机以来,截至2008年底,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下简称FDIC)接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郑志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失效促使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更加重视中央银行沟通在引导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等方面的作用。中央银行沟通在实践中得到拓展、深化,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不断加强。本文依据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学界对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中央银行沟通策略、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沟通对提高货币政策可预测性和引导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中央银行沟通的有效性进行综述和评价,并指出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陈守东  田艳芬  邵志高  杨东亮  
从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和汇率风险视角构建的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指数更具时效性;建立时变参数模型,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冲击,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明显的负向冲击。为避免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加剧,应从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三个角度来控制银行风险的积累;特别是在制定实施刺激经济的措施时,要避免其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