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41)
- 2023(4584)
- 2022(3664)
- 2021(3354)
- 2020(2786)
- 2019(6116)
- 2018(5667)
- 2017(11095)
- 2016(5498)
- 2015(6271)
- 2014(5989)
- 2013(5964)
- 2012(5667)
- 2011(5021)
- 2010(5563)
- 2009(5614)
- 2008(4355)
- 2007(3750)
- 2006(3450)
- 2005(3237)
- 学科
- 融(25646)
- 金融(25643)
- 银(21682)
- 银行(21674)
- 行(21173)
- 济(20034)
- 经济(20013)
- 业(15220)
- 中国(14537)
- 企(12960)
- 企业(12960)
- 管理(12697)
- 中国金融(10876)
- 财(8307)
- 制(8151)
- 方法(7038)
- 贸(6220)
- 贸易(6212)
- 易(6142)
- 地方(6076)
- 务(5971)
- 财务(5958)
- 财务管理(5948)
- 数学(5870)
- 数学方法(5823)
- 企业财务(5737)
- 业经(5309)
- 农(4851)
- 理论(4827)
- 体(4804)
- 机构
- 学院(73978)
- 大学(73695)
- 济(34799)
- 经济(34096)
- 中国(28621)
- 研究(26042)
- 管理(23786)
- 理学(19521)
- 理学院(19338)
- 管理学(19116)
- 管理学院(18997)
- 财(18060)
- 银(15660)
- 融(15195)
- 银行(15143)
- 金融(14927)
- 京(14740)
- 中心(14305)
- 行(14223)
- 财经(14102)
- 科学(13130)
- 经(12844)
- 所(12680)
- 经济学(12603)
- 人民(12244)
- 经济学院(11397)
- 研究所(11366)
- 国人(11306)
- 中国人(11241)
- 中国人民(11146)
- 基金
- 项目(44465)
- 研究(34386)
- 科学(34368)
- 基金(32132)
- 家(26977)
- 国家(26738)
- 科学基金(22687)
- 社会(22417)
- 社会科(21302)
- 社会科学(21297)
- 省(17173)
- 基金项目(16235)
- 教育(15495)
- 划(14162)
- 编号(13849)
- 资助(13327)
- 自然(12914)
- 自然科(12648)
- 自然科学(12646)
- 自然科学基金(12411)
- 成果(12325)
- 融(10711)
- 重点(10359)
- 发(10279)
- 性(10254)
- 创(10008)
- 部(9877)
- 课题(9874)
- 国家社会(9470)
- 创新(9392)
共检索到126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课题组 裴小革
马克思主义不但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而且创建了研究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的独特视角,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放和富裕的过程中,化解危机和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中国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西方的左翼经济学家特别是各国共产党,发出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使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出现了日益走出低潮的趋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岩
关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需要分层次讨论:虚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新自由主义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助推器。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必要的调节、监督、管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避免市场经济"不断产生巨大的紊乱"的基本保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所做的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是社会向更高级阶段演进的结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金融危机 解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建奇 乔轶娟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普遍实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这一实质没有改变,只是具有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危机的新的形式——它以需求过剩的假象形式存在。形成现代危机新形式的逻辑是:直接生产过剩的传统经典危机→虚假需求膨胀→虚假需求过剩而实际需求不足的现代危机。消除金融危机的出路似乎不是"救市"而是"治市"(治理金融市场)和"救实"(救助包括增加人民实际收入在内的实体经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金素 刘璐
在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各项经济指标显现出危机已经见底的信号,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的时刻,思考这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进一步分析其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马克思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新特征,剖析了危机爆发的根源和实质,并提出后危机时期应着重于制度建设的思路。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匡国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形成的对经济危机的系统阐述。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蔓延和恶化,充分验证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值此金融海啸一周年之际,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经济危机的论述,对于认清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和原因,提出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路和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若痴 卫兴华
对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从技术层面或运行层面或监管层面去解释,有的从体制层面或制度层面去解释,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从深层次的根源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其根源依然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我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和消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再次要减少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最后要防止金融与经济危机危害的继续扩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有效监管。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爱文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广泛地探讨研究此次危机的根源和形成机理,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差异,他们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这些经济学家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文章将主要对实体经济危机论、金融化危机论、新自由主义危机论分别进行分析评论,当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还从全球积累体系、美元霸权、经济长波等方面探讨此次危机的根源及形成机理,但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述。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贾有姣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实质、根本原因、后果和解决办法,对分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此次危机虽然表现为消费信贷过度,但其实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爆发虽然与金融监管缺失有关,但根源仍然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两种表现形式。危机的对策主要有:增加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缓解生产过剩问题;加强政府干预,减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盲目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倩 张志敏
频发的金融危机显示了资本主义金融领域中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性,也让人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金融危机理论的价值性和重要性。文章在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金融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对二者理论进行比较,指出相似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不仅发现二者可借鉴之处,还可在实际分析中将二者联系一起,为我国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启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建伟 徐玉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虚拟资本的概念、产生、形式、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构成了比较系统的虚拟资本理论。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看来,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以次贷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虚拟资本泡沫的破灭,根源在于经济自由主义或称金融创新的无政府主义。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次贷 虚拟资本 泡沫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中伟 朱方明 贺立龙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危机的成因、进程和解决办法。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视角下,金融危机孕育于资本化的货币运动中,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信用发达条件下因金融资本家的疯狂投机行为使货币游离于商品之外而产生的一种危机现象。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缺乏规制的金融过度创新。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考察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与本质,并得出若干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
货币 货币运动 货币形式 金融危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小亮
在经济过剩危机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分析的经济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 其分析视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其分析的聚焦点是市场,其理论重视反危机政策和措施 研究;马克思主义则是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生产领域,从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相结 合的角度分析,并不着重研究反危机的政策和措施。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出 现经济过剩问题的研究,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承叔
金融资本是在产业资本基础上形成的,它有二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虚拟性,即"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二是它的投机性,因而一旦"支付锁链""整个被打乱的时候",危机就必然发生,其本质是对金融泡沫的一次强制清除,使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取得某种平衡。金融泡沫形成的根源,一是资本的本性,只要资本依然横行世界,强制性的金融危机就必然要发生;二是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无限制地制造金融泡沫。面对强大的美元霸权,中国必须实行有限的金融开放政策,而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之一。
关键词:
金融资本 虚拟性 投机性 美元霸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曾康霖 王赟
马克思论述了货币危机的可能性、现实性及产生的条件以及危机与信用、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等。马克思揭示了"独立的货币危机"。马克思的基本矛盾理论、经济失衡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消费、储蓄、赤字与美国金融危机的逻辑应有新的概括。逻辑体系的三个要点是:赤字—钱—泡沫。
关键词:
马克思 货币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