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99)
- 2023(16310)
- 2022(13850)
- 2021(12895)
- 2020(10637)
- 2019(24552)
- 2018(24243)
- 2017(46204)
- 2016(25085)
- 2015(28168)
- 2014(28206)
- 2013(27915)
- 2012(26139)
- 2011(23745)
- 2010(24207)
- 2009(22492)
- 2008(21269)
- 2007(18814)
- 2006(16919)
- 2005(15480)
- 学科
- 济(103692)
- 经济(103574)
- 管理(68250)
- 业(67393)
- 企(55495)
- 企业(55495)
- 方法(41376)
- 中国(35199)
- 数学(34504)
- 数学方法(34096)
- 融(29305)
- 金融(29304)
- 农(27615)
- 银(27516)
- 银行(27454)
- 地方(27422)
- 行(26583)
- 财(25477)
- 业经(24711)
- 学(23651)
- 制(21410)
- 贸(19531)
- 贸易(19512)
- 农业(19065)
- 理论(18894)
- 易(18878)
- 和(16825)
- 技术(15972)
- 环境(15940)
- 务(15912)
- 机构
- 大学(356727)
- 学院(354453)
- 济(141824)
- 经济(138524)
- 管理(135111)
- 研究(127510)
- 理学(115330)
- 理学院(113973)
- 管理学(111998)
- 管理学院(111382)
- 中国(100465)
- 科学(78993)
- 京(78491)
- 财(65968)
- 所(65571)
- 农(60970)
- 研究所(59603)
- 中心(58339)
- 江(53170)
- 业大(53076)
- 财经(51705)
- 北京(50602)
- 范(48353)
- 师范(47813)
- 农业(47724)
- 经(46944)
- 院(46244)
- 州(44147)
- 经济学(42550)
- 师范大学(38753)
- 基金
- 项目(236072)
- 科学(183846)
- 研究(172810)
- 基金(168809)
- 家(148017)
- 国家(146722)
- 科学基金(124280)
- 社会(106657)
- 社会科(100970)
- 社会科学(100942)
- 省(92799)
- 基金项目(89026)
- 自然(80701)
- 自然科(78757)
- 自然科学(78737)
- 教育(78595)
- 划(78574)
- 自然科学基金(77324)
- 编号(70792)
- 资助(70311)
- 成果(58769)
- 发(54279)
- 重点(53504)
- 部(51269)
- 课题(50105)
- 创(49075)
- 创新(45752)
- 科研(44867)
- 项目编号(43602)
- 教育部(43530)
- 期刊
- 济(162624)
- 经济(162624)
- 研究(111399)
- 中国(75041)
- 学报(58382)
- 农(56016)
- 科学(53193)
- 管理(51418)
- 财(48369)
- 融(45654)
- 金融(45654)
- 大学(43681)
- 教育(43606)
- 学学(40877)
- 农业(38458)
- 技术(30199)
- 业经(26195)
- 经济研究(25652)
- 财经(25239)
- 经(21567)
- 问题(20931)
- 业(19899)
- 图书(19517)
- 理论(18194)
- 科技(17093)
- 贸(16715)
- 实践(16634)
- 践(16634)
- 技术经济(16519)
- 国际(16305)
共检索到549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薛波
本文从20世纪初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初步发展着手,以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研究期间,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衰落”现象,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重点对K ind leberger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经典贡献进行详细阐述。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此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研究虽然可以看作是形成了独立的研究对象,但其发展在20世纪初、中期还是比较缓慢;K ind leberger在国际金融中心定义、理论发展和历史发展总结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规模经济理论和金融集聚理论得到了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学者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规模经济 金融集聚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望
本文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初步分析研究了上海与中西部金融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合作联动发展的机遇与潜力,对如何促进中西部金融发展并为上海创造更广阔的发展腹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上海 中西部 金融 发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陆红军
金融主导全球化的趋势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博弈历来是大国崛起与博弈的制高点。全球化战略新思维应成为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必须明确的定位思路,同时,借助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抓紧构建主动金融战略与策略,尽快完成从被动金融向主动金融的转型;最后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中心网络体系。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主动金融 网络体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谌斌
中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具备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目前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金融、经济、城市、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制约。我们应坚持整体发展、重点倾斜的基本思路,改善和强化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又好又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增强中国金融竞争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和金融监管水平、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以促进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日形成。
关键词:
金融中心 制约因素 金融市场 金融环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胡坚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与上海的选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胡坚如何将上海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邓小平同志“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海正迈开大步,促进金融走向国际化。本文拟就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本文对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及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香港,在区位优势、形成发展、政府监管及业务类型上进行总体的比较分析,论证了拥有好的区位优势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及发展的基础,揭示了在发展形成上,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都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各国政府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以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在业务类型上都有自己的强势方面。同时,对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这些城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发展 比较分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袁江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向全世界展示金融改革开放"中国经验"的重要窗口。大型银行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面临紧迫而严峻的形势,必须主动作为、敢为人先,加快自身转型创新发展,尽快实现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色机制,实现从上海特色到全国统一立法的"自下而上"制度变迁。
关键词:
金融中心城市 促进法 自下而上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
关键词:
金融中心城市 促进法 自下而上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洪民
本文从相关历史与国际经验角度,探讨了货币国际化与大国功能性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关联,重点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间互促发展可能具有的渠道和途径,并根据当前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人民币金融循环相对缺失这一重要特征,研究了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循环枢纽以有效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主要方向和路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咸月
经过“八五”和“九五”两个五年的发展 ,上海国内金融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 ,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这表明上海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展望未来 ,上海如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为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认为 ,切实可行的战略是“国内金融中心发展 +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期” :发展国内金融中心是为了增强它的筹资功能 ;建立名义隔离性金融中心是为了突出上海的国际资金交易功能。
关键词:
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 发展战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彤
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都是亚洲区域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二者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借鉴性。
关键词:
香港 新加坡 国际金融中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冯邦彦 覃剑
争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的首要目标,而当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却悄然从"点式"向"圈层"转变。本文基于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密集区发展动态的考察和分析,发现伦敦、纽约和迪拜分别领衔欧洲、美洲和中东地区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圈层系统参与全球竞争,而亚洲地区主要金融中心尚未能成功建立本地区的金融地域系统。鉴于这一新兴发展模式,本文集成金融地域运动理论、专业分工理论和中心地理论构建"三元理论分析框架",试图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并由此得出发展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圈层发展模式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贺瑛
IFCD指标体系是全面、综合、科学分析金融中心排名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IFCD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比较不同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预测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规划金融中心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距离成熟发达金融中心,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GFCI IFCD 金融中心 指标体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卿光中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之三卿光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期可以认定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世界国际金融范围来说,这个时期大体上就是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解体到浮动汇率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的时期;在香港,则大体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