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28)
2023(8643)
2022(6991)
2021(6384)
2020(5537)
2019(12615)
2018(11971)
2017(22990)
2016(12292)
2015(13867)
2014(13588)
2013(13459)
2012(12367)
2011(11002)
2010(11539)
2009(11304)
2008(10822)
2007(9861)
2006(9001)
2005(8422)
作者
(34226)
(28300)
(28048)
(26693)
(18171)
(13308)
(12812)
(11009)
(10790)
(10281)
(9677)
(9643)
(9169)
(8921)
(8870)
(8860)
(8421)
(8284)
(8175)
(8068)
(7042)
(6994)
(6747)
(6562)
(6471)
(6432)
(6293)
(6179)
(5717)
(5524)
学科
(44363)
经济(44302)
管理(43300)
(42141)
(35742)
企业(35742)
(28229)
金融(28228)
(26497)
银行(26483)
(25484)
中国(21575)
方法(20590)
(19434)
数学(17211)
数学方法(17033)
(15288)
(14071)
财务(14035)
财务管理(14002)
企业财务(13366)
业经(11336)
中国金融(11330)
(11006)
保险(10915)
(10576)
(10425)
贸易(10417)
(10204)
理论(9613)
机构
大学(170053)
学院(168490)
(72394)
经济(70706)
管理(66631)
中国(55558)
理学(54424)
研究(54268)
理学院(53827)
管理学(53076)
管理学院(52726)
(41258)
(35513)
财经(31304)
科学(29720)
中心(28813)
(28487)
(26742)
(26671)
(24258)
(24201)
研究所(23973)
(23910)
金融(23841)
财经大学(23769)
经济学(23684)
银行(22987)
北京(22723)
(22126)
经济学院(21627)
基金
项目(104449)
科学(82445)
基金(77806)
研究(77101)
(66730)
国家(66187)
科学基金(57362)
社会(50172)
社会科(47825)
社会科学(47809)
基金项目(40471)
(38990)
自然(36317)
自然科(35550)
自然科学(35541)
自然科学基金(34935)
教育(34858)
(33121)
资助(32832)
编号(30190)
成果(25465)
(23695)
重点(23400)
(22163)
(21482)
国家社会(21447)
教育部(20946)
课题(20905)
创新(20836)
(20781)
期刊
(79436)
经济(79436)
研究(56560)
(41398)
金融(41398)
中国(36096)
(33876)
管理(27239)
学报(23042)
科学(22183)
(21165)
大学(18273)
学学(17221)
财经(15945)
教育(13686)
技术(13570)
(13543)
农业(13036)
经济研究(12334)
国际(11421)
业经(10452)
(10171)
问题(9728)
理论(9692)
财会(9485)
会计(9091)
(8902)
实践(8714)
(8714)
世界(8132)
共检索到277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旭祥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中国需要培育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一旦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意味着可能要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中心面临金融风险和危机冲击时,可能受到更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风险传递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提出我国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要在风险承担和风险控制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点。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欣欣  储伟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上海金融市场的资源聚集和辐射效应持续增强,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市场内在运行机制和外在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多种金融市场风险也开始逐步集聚和暴露。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随着风险来源的增多和叠加、风险破坏力的集中释放以及转化为金融危机概率的提升,目前可控、潜在的市场风险就有可能发生趋势性转变。本文以研究上海金融市场风险为出发点,在深入分析当前潜在市场风险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的初步设想。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炼石  
国际媒体预言,没有一个国家在放开资本管制后可以避免国际金融危机。而以一场金融战打垮正在崛起的中国,正是某些发达国所希望的,其威力远远超过军事打击。随着中国放开资本管制进程的加快,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是必然趋势,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极为紧迫。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急需加强基础性金融市场建设,迅速建立以公司债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结构,把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提高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来认识,分流国际资本;同时控制商业银行新一轮金融风险和加快金融期货市场建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钧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有一个目标模式的选择问题.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资源贫瘠的小岛上实行完全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银行金融机构,使这些小岛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这类金融中心缺乏内在的经济实力,而仅仅具有一个表面繁荣的金融外壳,实质上是外国银行避税和逃避管制的“避税港”,这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成为上海的目标模式.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为中心而中心,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能够随时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动向和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以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上海应该以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淮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咸月  
尽管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且是国内最有希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但差距还很大,不仅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扭曲、而且众多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低下,整个市场在开放中显得十分脆弱。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处在“十字”路口,是“弱化”国际金融中心定位,还是继续坚持扩大开放;是坚持扭曲的市场定价中心,还是强化市场约束功能;是继续坚持简单的机构集聚,还是注重竞争力的提高;是继续坚持中心之一,还是明确一个中心。不同的选择直接关乎成败。本文认为,上海要想真正缩短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必须找到支点,尽快按照国际规则和金融市场的本原进行运作,同时促进全国金融业均衡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尤安山  
近二、三十年,香港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并且,这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和特征。“九七”以后,能不能保持、巩固和进一步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不仅关系到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一国两制”、“港人制港”伟大构想的实践。本文将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及其前景问题作一论述。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瑞德  
战前,香港只是一个从事转口贸易的商埠,经过战后30多年,特别是70年代以来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发展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有何影响?研究这一问题,对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进入70年代以后才逐步形成的。 5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的银行金融机构随着工业化的转变而得到迅速发展,到1961年底,香港大小规模的注册银行已发展到85家,共开设分支机构101个。由于香港政府采取保守的金融政策,认为当时金融业的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苏立峰  潘英丽  
本文利用伦敦、纽约、东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及其相应国家的大量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方法对国际金融中心演进水平与东道国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国际金融中心银行业的发展会对东道国的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国家财政收入水平有显著为正的效应,而证券业的发展对东道国福利水平的效应不明显,国际金融中心的演进对降低东道国失业率也没有作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贺瑛  肖本华  
金融中心的形成依托路径依赖,金融中心一旦确立,其地位难以撼动。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金融中心可以发生漂移。自贸区的设立,为上海承接这一"漂移"提供了可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借助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的耦合来提升金融中心本身能级,即通过路径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贸区的蝴蝶效应功能,借助自贸金融载体,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跨越式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洪波  罗芳  
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的协同性表现十分明显。文章通过对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比较,发现它们都各拥有大城市群,同时伦敦、纽约和东京又分别是这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由此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协同共进的观点,并在理论和实证上进行佐证。在现阶段,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支撑和促进,而后者也将最先受益于前者带来的金融资本等优势,大力促进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一体化来加快长三角城市群的完善和成熟,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启动十五年来,虽然成效显著,但对其进程的判断仍然是模糊的。本文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程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变量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发现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虽然地位基本稳固,但与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尚存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部门产值较低、金融市场结构急需优化、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有待提高、金融人才资源密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宽松而又严格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体系和相应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