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28)
2023(15288)
2022(13152)
2021(12369)
2020(10262)
2019(23911)
2018(23470)
2017(45750)
2016(24226)
2015(27259)
2014(27017)
2013(26351)
2012(23948)
2011(21291)
2010(21279)
2009(19599)
2008(17966)
2007(15251)
2006(13140)
2005(11328)
作者
(65913)
(54792)
(54253)
(51606)
(34799)
(26241)
(24861)
(21529)
(20969)
(19174)
(18700)
(18116)
(17134)
(17028)
(16899)
(16471)
(16184)
(16142)
(15584)
(15560)
(13311)
(13146)
(13111)
(12579)
(12297)
(12115)
(11938)
(11893)
(10913)
(10629)
学科
(94554)
经济(94449)
管理(69052)
(67016)
(57149)
企业(57149)
方法(46735)
数学(40321)
数学方法(39771)
中国(29119)
(28283)
金融(28281)
(26124)
(25845)
银行(25812)
(24852)
(23943)
业经(21875)
地方(19707)
(19434)
(18895)
理论(18318)
(18137)
贸易(18125)
(17638)
(17561)
财务(17487)
财务管理(17452)
企业财务(16610)
农业(16440)
机构
大学(333655)
学院(331575)
管理(135357)
(134112)
经济(131243)
理学(118465)
理学院(117219)
管理学(115122)
管理学院(114533)
研究(104731)
中国(83599)
(69291)
科学(63000)
(61366)
中心(50510)
财经(50385)
(49781)
业大(47351)
(47341)
(45998)
研究所(45708)
(45136)
北京(43231)
(42932)
师范(42553)
经济学(41227)
(38481)
财经大学(38053)
(38032)
经济学院(37361)
基金
项目(233243)
科学(184317)
研究(172745)
基金(170388)
(146841)
国家(145619)
科学基金(126825)
社会(109253)
社会科(103704)
社会科学(103676)
基金项目(90743)
(90196)
自然(82108)
自然科(80220)
自然科学(80203)
教育(79727)
自然科学基金(78730)
(75743)
编号(70901)
资助(70077)
成果(56417)
重点(51772)
(51770)
(49199)
(49057)
课题(47800)
创新(45695)
教育部(45155)
国家社会(44917)
科研(44696)
期刊
(136474)
经济(136474)
研究(96173)
中国(57146)
学报(48720)
管理(48023)
(46317)
科学(45362)
(41767)
(39634)
金融(39634)
大学(38192)
教育(36387)
学学(35918)
技术(29168)
农业(28809)
财经(24171)
经济研究(22009)
业经(21944)
(20599)
问题(17800)
理论(17064)
图书(16510)
实践(15732)
(15732)
技术经济(15250)
科技(15174)
现代(14416)
商业(14330)
(14328)
共检索到471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静  
本文对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瑞士、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并使用案例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所获得的结论主要有如下五点:(1)相对于单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实力因素,区域经济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衰具有更好的解释力;(2)海港与时区因素对国际金融中心兴衰而言,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3)基础设施与制度是国际金融中心兴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4)战争是国际金融中心兴衰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5)区域内巨额的或(长期持续的)资金供给或需求,是国际金融中心兴衰的充要条件。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突出了金融中心的发展依赖于区域经济这一结论。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淮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浩余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环节建设,对于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评估与分析得到的结论证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正处于由国内中心金融到区域(APEC)金融中心转变的阶段。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但是金融集聚优势不明显,制度与政策的限制重重,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业务创新原动力不足。若不在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改善,将阻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贺瑛  
GFCI是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标指数。近年来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一直备受各界尤其是国际金融界的关注。最新GFCI排名显示:上海依然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得到长足发展,还需经历艰辛的努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钧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有一个目标模式的选择问题.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资源贫瘠的小岛上实行完全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银行金融机构,使这些小岛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这类金融中心缺乏内在的经济实力,而仅仅具有一个表面繁荣的金融外壳,实质上是外国银行避税和逃避管制的“避税港”,这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成为上海的目标模式.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为中心而中心,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能够随时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动向和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以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上海应该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启动十五年来,虽然成效显著,但对其进程的判断仍然是模糊的。本文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程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变量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发现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虽然地位基本稳固,但与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尚存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部门产值较低、金融市场结构急需优化、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有待提高、金融人才资源密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宽松而又严格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体系和相应举措。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保庆  李忠民  
文章首先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战略语境下剖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文章一方面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会促进中国金融业由目前"金融弱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设人民币离岸市场,也是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必然选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薇  冯邦彦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已成为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以竞争力经济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石,并从各自得研究目的出发,得出了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各具特色的研究框架。以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内涵、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价体系、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全球比较等三个方面为视点,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与评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薛波  
本文从20世纪初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初步发展着手,以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研究期间,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衰落”现象,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重点对K ind leberger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经典贡献进行详细阐述。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此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研究虽然可以看作是形成了独立的研究对象,但其发展在20世纪初、中期还是比较缓慢;K ind leberger在国际金融中心定义、理论发展和历史发展总结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规模经济理论和金融集聚理论得到了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学者的广泛重视。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刁仁德  
现代社会的信用特色越来越显明,以至于国际上现代大都市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根据金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达程度而定。正因为如此,上海重新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已成为我国政府与金融界的一种共识和追求目标。同时,这一大胆构想为适应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及货币资本的国际交易需要,通过与国际资本的融通,扩大我国商品的国际流通渠道及国际投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涉及到与各方面复杂的关联。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围绕这一构想作理论探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德连  葛文静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流派主要有规模经济学、区位经济学及金融产品流动性理论,其成长的动力机制就是回答由哪些力量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成长,这也是制定促进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政策必须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动力机制,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动力主要有两种拉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三种推力(供给因素、历史因素和城市因素),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力。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余秀荣  王爱华  陈丽娟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发达的金融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大量财富,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运用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生产、产品创造、资产定价和风险分散方面的优势。因此,本文拟借用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分析,把非银行金融中介纳入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来研究,分析非银行金融中介在金融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揭示其服务内容,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以期促进非银行金融中介的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贺瑛  
IFCD指标体系是全面、综合、科学分析金融中心排名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IFCD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比较不同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预测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规划金融中心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距离成熟发达金融中心,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任重而道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贺瑛  肖本华  
金融中心的形成依托路径依赖,金融中心一旦确立,其地位难以撼动。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金融中心可以发生漂移。自贸区的设立,为上海承接这一"漂移"提供了可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借助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的耦合来提升金融中心本身能级,即通过路径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贸区的蝴蝶效应功能,借助自贸金融载体,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跨越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