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65)
- 2023(5419)
- 2022(4238)
- 2021(3820)
- 2020(3111)
- 2019(7142)
- 2018(6682)
- 2017(12716)
- 2016(6427)
- 2015(7404)
- 2014(7258)
- 2013(7074)
- 2012(6574)
- 2011(5810)
- 2010(6354)
- 2009(6175)
- 2008(5215)
- 2007(4858)
- 2006(4440)
- 2005(3962)
- 学科
- 融(25522)
- 金融(25522)
- 济(23822)
- 经济(23801)
- 银(21983)
- 银行(21983)
- 行(21458)
- 中国(17210)
- 业(16368)
- 管理(16150)
- 企(13555)
- 企业(13555)
- 中国金融(10917)
- 地方(9102)
- 财(8919)
- 制(8812)
- 农(7315)
- 方法(7210)
- 业经(7115)
- 贸(6542)
- 贸易(6533)
- 易(6429)
- 务(5966)
- 财务(5938)
- 财务管理(5931)
- 数学(5848)
- 数学方法(5803)
- 企业财务(5702)
- 理论(5411)
- 农业(5232)
- 机构
- 学院(81414)
- 大学(80279)
- 济(36671)
- 经济(35756)
- 中国(30774)
- 研究(28627)
- 管理(27874)
- 理学(22227)
- 理学院(22009)
- 管理学(21745)
- 管理学院(21596)
- 财(19572)
- 京(17168)
- 银(16608)
- 中心(16476)
- 银行(16050)
- 融(15352)
- 金融(15062)
- 行(15061)
- 财经(14549)
- 科学(13510)
- 经(13202)
- 江(13066)
- 所(13053)
- 人民(13043)
- 经济学(12351)
- 国人(11841)
- 中国人(11765)
- 州(11712)
- 中国人民(11638)
- 基金
- 项目(48401)
- 研究(40669)
- 科学(37372)
- 基金(33263)
- 家(27369)
- 国家(27076)
- 社会(25434)
- 社会科(24225)
- 社会科学(24221)
- 科学基金(23213)
- 省(19444)
- 教育(18436)
- 编号(17506)
- 基金项目(16958)
- 划(15727)
- 成果(15485)
- 资助(13651)
- 课题(12914)
- 自然(12181)
- 自然科(11890)
- 自然科学(11889)
- 发(11763)
- 自然科学基金(11666)
- 性(11399)
- 年(11287)
- 重点(11207)
- 项目编号(11058)
- 融(10943)
- 创(10819)
- 部(10563)
共检索到148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湘东
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应借鉴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除了从国力、要素、模式、政策扶持、强势本币、运行网络、市场环境、人才资源、适度监管等方面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外,对机遇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胡怀邦
世界金融发展史表明,本币国际化是大国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推手。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带来了历史性契机。人民币国际化将对贸易投资、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等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上海加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重要机遇。上海应积极扩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回流机制,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交通银行将努力提升跨境、跨业金融服务能力,全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大国经济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刘明志
文章指出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的全球影响力也不断上升,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具备诸多优势也面临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和市场力量的推动创新作用,进一步调动境内外参与者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内对外服务功能,尽快提高金融业国际化程度,扩大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我国形成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服务。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业 国际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本华
文章就上海世博会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环境建设等问题综述了与会代表的意见。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建设 综述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亚瑞 李亚敏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行态势,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会展业,不仅将直接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也将带动全球经济逐渐走出困境,营造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会展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阐述会展业将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建筑、交通运输、餐饮、保险、娱乐、金融等多行业发展。以此为基础,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世博会 会展经济 国际金融中心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洪波 罗芳
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的协同性表现十分明显。文章通过对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比较,发现它们都各拥有大城市群,同时伦敦、纽约和东京又分别是这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由此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协同共进的观点,并在理论和实证上进行佐证。在现阶段,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支撑和促进,而后者也将最先受益于前者带来的金融资本等优势,大力促进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一体化来加快长三角城市群的完善和成熟,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 金融一体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启动十五年来,虽然成效显著,但对其进程的判断仍然是模糊的。本文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程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变量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发现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虽然地位基本稳固,但与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尚存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部门产值较低、金融市场结构急需优化、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有待提高、金融人才资源密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宽松而又严格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体系和相应举措。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彪如 连平
纵观世界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虽然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优势不同,因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它们共有的一些主客观条件分不开的。这些条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高度发达的世界性金融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望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城市经济 金融机构 金融中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通过对上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具有相对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适合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与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又具有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文化缺失、金融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总量、健全的法律信用制度、发达的配套专业服务等基础环境,以便利金融机构的生存,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集聚。 改善金融生态.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业自身的经营和运作机制,强化市场约束,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力量,努力...
关键词:
金融生态 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兰华
目前,全球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如美国纽约和芝加哥、英国伦敦、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等都把电力金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支点,开展并壮大电力金融及产品衍生品业务,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上海要建成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理应有电力金融的一席之地,不应缺少电力金融这一环。然而,目前关于电力金融的市场研究,国内几乎属于空白。因此在总结各国电力金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东风,尽快谋划上海电力金融市场建设,探索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电力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研发满足电力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期货、期权与远期合约等电力金融产品,搭建规范运行与防控风险的制度框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芸 林丽梅
金融服务业兼具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特点。间接服务容易移植,客户忠诚度低。直接服务质量取决于知识和创新,以及社会诚信和制度环境,不易移植且客户忠诚度高。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相互作用,国际金融中心长期竞争力更多地依赖于直接服务。国内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顺应上述变化。为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应重点提升直接服务质量,并将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挂钩,使间接服务固定下来。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直接服务 间接服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剑云
在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上海尽快建立规范化的短期资金市场、长期资金和资本市场及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在许多人看来,建立了全国性的各类金融市场,上海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金融中心了。对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