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8)
2023(7056)
2022(5766)
2021(5407)
2020(4513)
2019(10256)
2018(9928)
2017(18864)
2016(10116)
2015(11732)
2014(11893)
2013(11560)
2012(11132)
2011(9808)
2010(10697)
2009(10503)
2008(9992)
2007(9472)
2006(8694)
2005(8200)
作者
(28861)
(23455)
(23387)
(22514)
(15053)
(11384)
(10871)
(9178)
(8959)
(8790)
(8190)
(7956)
(7518)
(7438)
(7403)
(7388)
(6886)
(6866)
(6816)
(6714)
(6128)
(5859)
(5564)
(5529)
(5427)
(5398)
(5315)
(5313)
(4916)
(4744)
学科
(37753)
经济(37700)
管理(28576)
(27387)
(27072)
金融(27072)
(24745)
银行(24739)
(24004)
(23052)
企业(23052)
中国(21225)
(13967)
(13555)
方法(12573)
(12052)
地方(11135)
中国金融(11126)
业经(10193)
数学(9977)
数学方法(9698)
(9518)
贸易(9504)
(9288)
(9144)
财务(9097)
财务管理(9071)
理论(8754)
企业财务(8618)
农业(8035)
机构
学院(139321)
大学(138898)
(56873)
经济(55277)
研究(48844)
中国(48519)
管理(47268)
理学(37642)
理学院(37210)
管理学(36428)
管理学院(36176)
(31598)
(30786)
科学(26687)
中心(26331)
(24758)
(23731)
财经(23076)
(22566)
银行(21742)
研究所(21452)
(21447)
(20657)
北京(20584)
(20476)
(20366)
人民(19383)
(19008)
(18903)
师范(18722)
基金
项目(77810)
研究(61923)
科学(59446)
基金(53425)
(44859)
国家(44392)
社会(37481)
科学基金(37348)
社会科(35416)
社会科学(35406)
(30892)
教育(28817)
基金项目(26911)
编号(26740)
(25427)
成果(24701)
资助(23284)
自然(21610)
自然科(21105)
自然科学(21102)
自然科学基金(20697)
课题(19788)
重点(17757)
(17442)
(17254)
(17028)
(16891)
项目编号(16716)
(15964)
大学(15281)
期刊
(72367)
经济(72367)
研究(50133)
中国(36712)
(36484)
金融(36484)
(25700)
教育(21668)
(21310)
管理(19546)
学报(18888)
科学(16440)
大学(15225)
学学(13703)
技术(13195)
农业(13179)
财经(12184)
国际(10856)
业经(10736)
(10483)
经济研究(10364)
(9941)
问题(9416)
图书(9011)
理论(8443)
实践(7542)
(7542)
(7239)
论坛(7239)
世界(7191)
共检索到251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杰英  谢太峰  
信用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信任环境,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靠遵守承诺来实现,而承诺以法律契约形式体现,最终表现在国家信用、银行信用等各种信用关系上。本文通过对伦敦金融市场发展的信用内核进行分析,并与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纽约金融市场进行比较,对中国金融中心发展建设提供可借鉴之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泽慧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战略需要,然而政府主导型模式决定了地方保护主义在金融中心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出现所谓的多中心论就是其典型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重新认识所谓金融中心的标志性作用,通过完善金融中心外部环境促使各金融中心通过功能划分和优势互补,采取在国内金融服务的增量中寻求最大的份额办法,由市场力量而非行政手段去调整和构建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中心体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欣欣  储伟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上海金融市场的资源聚集和辐射效应持续增强,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市场内在运行机制和外在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多种金融市场风险也开始逐步集聚和暴露。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随着风险来源的增多和叠加、风险破坏力的集中释放以及转化为金融危机概率的提升,目前可控、潜在的市场风险就有可能发生趋势性转变。本文以研究上海金融市场风险为出发点,在深入分析当前潜在市场风险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的初步设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洵  戴新竹  
法律环境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诸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司法通过自身功能的能动匹配,促进金融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优化,进而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法制环境。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是尽快建立公平、高效的金融司法体系,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司法优势的关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梁德明  
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由来已久;公民喜欢国家强盛,但却普遍厌恶政府软弱或行政权力无从节制;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经济发展双重失衡压力,在起飞阶段往往表现出强政府弱市场格局,很容易发生权力滥用和失衡;市场和政府边界是动态微调中的一个带状区域;"两个中心"建设亟须向政府-法治化社会-市场三极平衡的治理模式过渡。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袁琼  
本文分析了深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实力支持力度不足;深港金融合作的广度深度不足;司法制度保障力度不足;体制机制协调力度不足。针对上述"四个不足",文章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即积极推进深港国际金融合作上新水平;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着力开展金融创新;继续主动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着力增强经济实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咸月  
2006年12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与开放战略再探索”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80余位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如何提升中国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政策等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为反映本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本刊特将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整理并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王元龙  
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多中心是中国布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多中心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竞合效应的发挥,符合中国主要城市金融实力格局。选定上海、香港和北京作为布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城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利益,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是相适应的。布局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政策取向是:中央政府总体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加大金融软件设施环境的建设力度、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探索培养和吸引金融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具有实际需求的金融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卫锋  黄海林  
文章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与内涵入手,分析了期货市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期货市场的发展能够强化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而且在现代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内涵由资金中心转变为定价中心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价格发现这一基本功能的期货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上海获取定价权,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作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中心,纽约除了具备人才、语言及商业环境等有利因素外,优惠的税收政策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对于任何金融中心来说,税收政策都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纽约为例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财税政策,并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三点启示:降低金融业营业税负担,扩大征收范围;降低个人和公司所得税税负,取消不合理的税前扣除限制;给予金融行业特殊的税收优惠。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洪波  罗芳  
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的协同性表现十分明显。文章通过对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比较,发现它们都各拥有大城市群,同时伦敦、纽约和东京又分别是这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由此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协同共进的观点,并在理论和实证上进行佐证。在现阶段,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支撑和促进,而后者也将最先受益于前者带来的金融资本等优势,大力促进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一体化来加快长三角城市群的完善和成熟,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启动十五年来,虽然成效显著,但对其进程的判断仍然是模糊的。本文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程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变量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发现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虽然地位基本稳固,但与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尚存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部门产值较低、金融市场结构急需优化、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有待提高、金融人才资源密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宽松而又严格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体系和相应举措。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彪如  连平  
纵观世界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虽然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优势不同,因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它们共有的一些主客观条件分不开的。这些条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高度发达的世界性金融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望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