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9)
2023(12812)
2022(10731)
2021(9685)
2020(7971)
2019(18359)
2018(17668)
2017(33893)
2016(17432)
2015(20272)
2014(19863)
2013(20122)
2012(19314)
2011(17701)
2010(17842)
2009(16849)
2008(16265)
2007(14209)
2006(12999)
2005(12236)
作者
(50741)
(42756)
(42580)
(40713)
(27613)
(20488)
(19288)
(16551)
(16167)
(15231)
(14977)
(14178)
(13866)
(13688)
(13483)
(13259)
(12664)
(12366)
(12183)
(11628)
(10888)
(10253)
(10213)
(9818)
(9652)
(9594)
(9305)
(8844)
(8600)
(8265)
学科
(105992)
经济(105901)
管理(51693)
(50411)
方法(43896)
(40149)
企业(40149)
数学(38698)
数学方法(38502)
(27651)
贸易(27639)
(26872)
中国(26317)
(22087)
地方(21184)
(21090)
业经(18630)
(16530)
技术(16460)
(15665)
金融(15664)
(15480)
(14977)
农业(14681)
地方经济(13837)
(13638)
银行(13625)
环境(13612)
(13177)
(13091)
机构
大学(276668)
学院(272962)
(141911)
经济(139841)
管理(103891)
研究(99047)
理学(89607)
理学院(88705)
管理学(87741)
管理学院(87216)
中国(76500)
(63241)
(57078)
科学(51363)
财经(50747)
(48454)
经济学(48023)
(46472)
经济学院(43492)
研究所(43466)
中心(42824)
(38292)
财经大学(37895)
北京(36765)
(36008)
(35091)
(32783)
师范(32531)
业大(32437)
商学(30639)
基金
项目(173451)
科学(139598)
基金(131803)
研究(129690)
(113670)
国家(112857)
科学基金(97389)
社会(89957)
社会科(85894)
社会科学(85879)
基金项目(67750)
(61988)
教育(58750)
自然(57951)
自然科(56727)
自然科学(56715)
自然科学基金(55814)
资助(54947)
(52705)
编号(48373)
(41968)
国家社会(40268)
成果(39667)
重点(39101)
(38373)
教育部(37370)
(36589)
中国(35770)
人文(35755)
创新(34462)
期刊
(153930)
经济(153930)
研究(93312)
中国(50674)
(46464)
管理(40082)
学报(35580)
科学(35446)
(31458)
大学(28471)
经济研究(28471)
(27425)
金融(27425)
财经(27122)
学学(26937)
(26001)
技术(24330)
国际(24057)
(23567)
教育(22748)
农业(21828)
问题(21511)
业经(19602)
世界(18318)
技术经济(17016)
统计(14836)
(13128)
商业(12963)
(12818)
经济问题(12063)
共检索到424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何雄浪  张泽义  
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的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基于本国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本国资本和技术还取决于外国研发投入的假定,推导出经济均衡增长路径并以此构建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国和地区层面检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以及技术吸收能力对溢出效应的影响,同时从时间维度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的方法对溢出效应进行再检验。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进口贸易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二者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国内研发投入不利于技术溢出,而对外开放对溢出产生积极影响。从地区来看,东、中、西部都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且东部效应大于中、西部;研发投入对东部的技术溢出起积极作用,而中、西部正向影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张泽义  
在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有关开放经济和技术溢出的假定,运用均衡分析推导出经济均衡增长路径,并以此构建计量模型,应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实证分析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吸收能力对溢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进口贸易作为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总体上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丰富的人力资本促进了技术溢出;在我国经济增长率低的地区,对外开放促进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而在经济增长率高的地区,由于过度依赖进口和进口渗透率过高使得溢出效果为负但不显著;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技术溢出,并且随着分位数的增加,这种阻碍作用越凸显。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凌云  杨雯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对东道国经济的资本积累作用,还表现在对东道国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与金融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居民的储蓄率有重要的联系,同时东道国技术存量对技术吸收能力有积极作用;该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性,但是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有消极的负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振国  何敏蓉  李东坤  
本文研究了以进口贸易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溢出的研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具体促进程度受到中国人力资本和贸易开放程度等吸收能力因素的制约。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建国  周露昭  
本文利用1992~2006年中国省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省区的技术溢出效果,结果表明: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国际贸易技术外溢主要是通过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而实现的,但是对技术效率的改进作用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进口贸易溢出效应呈现中、西部强而东部相对较弱的特点。经验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因素显著影响了国外研发的技术外溢,而国内研发投入对中国技术效率的提高却起了相反的作用,因此,提高国内研发投入效率、加强人力资本培训将是近期中国政府一个基本的政策导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许培源  
本文引入贸易品的技术密度,结合技术吸收能力,分析贸易的技术溢出对我国TFP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品的技术密度与技术溢出效果正相关。进口品的R&D密集度越高,高技术品的净进口量越大,贸易的TFP增长效应越显著。而以人力资本衡量的技术吸收能力是这种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提高贸易品技术密度的同时,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技术吸收能力,才能充分发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谢子远  项燕  
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的传导机制对我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而这种溢出效应的发生又依赖于国内的技术吸收能力,这一结论已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但现有研究多仅用人力资本反映国内技术吸收能力,而忽略了国内研发支出这一重要因素对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用人力资本和研发支出两个因素反映技术吸收能力,实证检验了通过进口贸易导入的国际R&D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国际R&D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与国内研发支出交互作用下的技术吸收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本水平与研发支出的共同提高是促进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最佳途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符宁  
本文研究了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和国内研发强度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是具体促进程度受到中国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等吸收能力因素的制约。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唐保庆  
本文从贸易结构、吸收能力以及吸收能力与各类R&D的协同效应等角度扩展了CH模型,并以APEC17个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国内R&D投入、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1)国内R&D投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根本源泉,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低R&D投入未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但低国内R&D投入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协同效应却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2)货物贸易进口未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货物贸易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协同效应也未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3)服务贸易进口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且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协同效应也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孔群喜  王紫绮  王晓颖  
在跨境投资大幅上升以及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况下,选取中国2006-2016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将人力资本、研发强度、技术差距作为衡量吸收能力的指标,考察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研究结果表明:(1)三项吸收能力所表征的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强度,对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2) ODI逆向技术溢出在控制吸收能力的情况下,对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存在调节效应,且人力资本相较于研发强度和技术差距而言对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内化贡献最大;(3)吸收能力对ODI逆向技术溢出作用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具有双重门槛特征,且在不同吸收能力维度的约束下,ODI逆向技术溢出对推动质量型经济增长存在空间异质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绪涛  
探讨了国际R&D的溢出水平、吸收能力对战略性贸易工具的选择以及功效的影响。结论显示:吸收能力不仅弱化了国际R&D溢出的负面影响,还增强了利用国际R&D溢出的能力,增进了社会福利水平;不论是何种战略性贸易措施,在较高的国际R&D溢出水平与较强的吸收能力下,事前措施是战略性补贴,反之则亦然;在仅有战略性事前补贴措施以及战略性事前补贴与事后征税措施这两种政策中,后一种政策措施的激励功效更好;在R&D的国际溢出水平越高、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强的情形下,战略性事前补贴的力度也应越强,从而提高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激励功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钧霆  张欣童  佟继英  
文化距离可以衡量国际商务环境中的文化差异,即两国之间在顾客偏好、竞争类型和商业规则等方面的差异,其在技术转移及跨国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02—2020年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文化距离对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影响机制及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文化距离对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亚洲样本和非亚洲样本、高收入样本和低收入样本之间均存在差异性;以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及贸易开放度为代表的吸收能力,对文化距离的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最后从缩小文化距离、实施内涵式出口导向升级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制、强化创新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孙洋  李春艳  陈艺毛  孙冰爽  
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通过FDI渠道和进口贸易渠道实现,并受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利用2009—2017年中国20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FDI知识溢出和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从工业全行业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来看,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有负向影响,两种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均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强而增强;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两种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都不理想,而且进口贸易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强而减弱。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内资企业加大R&D和新产品开发投入,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更好地利用国际知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应加快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DI引入,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环境,进而有效促进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产出的高质量提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小寒  陈凌  
本文利用国际R&D溢出与吸收模型,使用依据35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计算的外国R&D溢出变量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实证考察了技术差距、制度因素、国内R&D强度、人力资本以及这四个因素构成的综合变量对进口贸易关联R&D溢出效应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姚星  黎耕  
本文引入吸收能力变量,利用我国1982-2007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分别考察了以人力资本和贸易开放度衡量的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比较了跨境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两类不同传递渠道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果。结果显示:作为特殊的贸易形式,跨境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溢出效应。然而,忽略了吸收能力因素,将导致这种溢出效应的高估;跨境服务贸易出口渠道的溢出效果要高于跨境服务贸易进口的溢出效果,即使考虑了吸收能力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