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25)
2023(17933)
2022(14980)
2021(13736)
2020(11470)
2019(26099)
2018(25398)
2017(49218)
2016(25896)
2015(28967)
2014(28492)
2013(28062)
2012(25767)
2011(23104)
2010(23324)
2009(21696)
2008(20553)
2007(17955)
2006(15753)
2005(14420)
作者
(71219)
(59450)
(59065)
(56013)
(37742)
(28312)
(27080)
(23117)
(22726)
(20954)
(20244)
(20120)
(18738)
(18587)
(18501)
(18396)
(17508)
(17261)
(17078)
(17048)
(14788)
(14271)
(14257)
(13722)
(13501)
(13278)
(13076)
(12977)
(11820)
(11681)
学科
(108958)
经济(108821)
管理(76633)
(75178)
(61485)
企业(61485)
方法(43908)
数学(38305)
数学方法(37826)
中国(36004)
(31055)
(30373)
金融(30370)
(30029)
(28722)
银行(28689)
(27694)
地方(26918)
(26219)
业经(25901)
(20744)
贸易(20727)
农业(20564)
(20155)
(19651)
财务(19586)
财务管理(19544)
企业财务(18682)
(17975)
(17636)
机构
学院(358922)
大学(357529)
(154788)
经济(151732)
管理(138882)
研究(121511)
理学(118956)
理学院(117652)
管理学(115802)
管理学院(115113)
中国(98657)
(74755)
(74658)
科学(69275)
(58980)
财经(58338)
中心(58122)
(55427)
(53741)
(53068)
研究所(53039)
业大(49238)
经济学(48552)
北京(46978)
(46343)
师范(45871)
(44136)
经济学院(43733)
财经大学(43594)
(43012)
基金
项目(239571)
科学(191169)
研究(178824)
基金(175717)
(151570)
国家(150271)
科学基金(130710)
社会(116933)
社会科(111194)
社会科学(111170)
(93359)
基金项目(92517)
教育(82508)
自然(81734)
自然科(79869)
自然科学(79852)
自然科学基金(78431)
(78258)
编号(71716)
资助(70823)
成果(58292)
(55353)
重点(54172)
(53742)
(51034)
课题(49865)
国家社会(49308)
(48390)
创新(47733)
教育部(47107)
期刊
(171418)
经济(171418)
研究(110009)
中国(75379)
(58198)
管理(52886)
(51122)
学报(49841)
(49309)
金融(49309)
科学(48462)
大学(39964)
教育(38794)
学学(37704)
农业(34196)
技术(31698)
财经(29297)
业经(28222)
经济研究(27736)
(25174)
问题(22462)
(18767)
国际(18339)
(17779)
理论(17089)
技术经济(16818)
世界(16586)
商业(16073)
现代(15937)
统计(15683)
共检索到550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余静文  彭桅  周志梁  
笔者利用Lane等新构建的各国资产负债数据库,从金融发展和制度质量两个层面对当前国际资本的"逆流"现象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制度质量的提高可以极大地促进三类资本的流入;在制度质量的变量中,政府效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最为直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兴  
本文发展了"不完全金融市场"假说,探讨了当前全球失衡现象的深层次根源。本文认为:各国制度质量的差异是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是全球失衡的深层次根源;制度质量越高的国家,其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因而在国际分工中出口金融资产,进口实际产品,从而形成经常账户的逆差。进一步利用94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对以上观点进行实证检验,静态和动态面板估计结果以及稳健性检验结果均表明,制度质量对经常账户余额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也表明,制度质量的确通过金融发展这个中介变量对经常账户余额产生了影响,所有实证结果均支持了本文的理论观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理解当前全球失衡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唐朱昌  丁骋骋  
本文通过对48个国家(地区)国际收支平衡表两个账户顺差、逆差年份的均值检验发现: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国际收支表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普通法系国家更多地表现为资本账户顺差和经常账户逆差,而大陆法系国家正好相反。作者认为法律制度由于影响到国际间资本流动,从而它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法律不仅通过影响一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从而作用于国际资本流动,同时它本身就是一个影响资本流动的独立因素。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程立燕  李金凯  
本文基于64个经济体1999—2017年的季度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IV-GMM)方法,从汇率制度和金融市场发展视角研究国际资本异常流动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研究表明,资本流动激增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资本流动中断、外逃和撤回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显著减弱了四种资本异常流动情形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金融市场发展显著降低了激增、中断和撤回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强化了外逃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随着汇率制度弹性和金融发展程度变化,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资本外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异质性。本文结论对于各国防范国际资本异常流动风险、维护国内经济金融稳定,以及稳步有序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珍增  陆建明  
本文以金融发展的跨国差异为基本前提,通过建立包含资本中间品生产的宏观经济框架,分析了金融发展在国际分工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不同分工模式对全球贸易失衡的影响。根据模型可以得到两个基本结论:第一,金融发展差异是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金融发展差异提高通过加大相对价格差异提高了贸易量,但贸易收支是平衡的;第二,给定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形态,一旦金融发展水平超过某一特定临界值,国家间的分工就会由传统的水平分工转化为产品内垂直分工,贸易不平衡随之产生并逐渐扩大。利用分行业贸易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后认为模型具有合理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洪修文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金融发展对经济运行的积极影响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寻找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发现,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对金融发展都是重要的,而增强外部投资者法律保护,建立严格的产权制度,扩大开放、增强竞争以削弱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等能够促进金融业发展,另外土地分配等政策也对金融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建明  李宏  朱学彬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全球失衡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角。同时,大量FDI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进而形成了发达的全球生产体系。基于全球失衡的上述特点以及在Antràs和Caballero(2007)水平分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垂直分工模型,可以从国际分工视角为全球失衡问题提供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模型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创新和生产两个环节,并指出与生产活动相比,创新活动更加依赖外部融资,因此,金融发展程度更高的国家在创新活动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则在生产活动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进行国际交换时,创新成果和生产成果通常反映在国际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建炜  姚洋  
本文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察了全球失衡问题,通过构造一个金融市场-制造业比较优势指标,利用1990~2005年4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计量研究,证实金融-制造业比较优势对于经常账户赤字(盈余)的重要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支持了我们的主要结论。特别地,我们发现,中国的贸易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国际分工新格局加以解释。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全球失衡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程立燕  李金凯  
本文选取1999—2017年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的季度面板数据,采用Probit交互效应模型,研究了在全球金融周期不同阶段中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全球金融周期"繁荣"阶段(VIX指数较低时),全球风险指数和大部分经济体内部因素均为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驱动因素;在全球金融周期"萧条"阶段(VIX指数较高时),全球风险指数成为第一主导因素,大部分经济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变得不显著。此外,在全球金融周期不同阶段中,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驱动因素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不同收入水平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周期不同阶段中防范国际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昊宇  陈中飞  初可佳  
构建中国短期资本流动时变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基于2000年1月至2019年9月月度数据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中美利差、汇率预期、通胀水平和资产价格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机制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存在2007年和2013年两个重要结构时点。资本账户管制有利于抵御外部金融风险冲击,但金融危机后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加快导致各变量时变脉冲曲线呈现剧烈波动。据此,监管部门应当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维持金融稳定;资本账户开放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宜操之过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翔  张二震  
发达经济体出现持续贸易逆差,发展中经济体出现持续贸易顺差,是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利用1995~2009年跨国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结果揭示了:南北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要素非对称性流动,使得全球生产或者说供给能力从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但后者消费能力并未因此而得到相应提高,全球消费依然倚重于发达经济体,这是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本质。因此,解决全球贸易失衡的根本途径,需要发达经济体践行全球"包容性"增长理念,给予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以更多的帮助和扶持,切实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年咏  张甜迪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资本净流动呈现了由众多顺差国几乎单一地流向美国的新趋势,由此形成的"对称性不调节解"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金融危机促成的再平衡压力及各国采取的政策响应,虽使全球经济失衡有所缓解,但考察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深度、分散度及持续性可以发现,两类再平衡举措的总体功效有限;实现全球经济均衡必须推进国际货币秩序、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雷达  赵勇  
本文以美国和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为基础,从中美两国金融发展的角度对中美经济失衡的性质及调整方式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中美经济失衡是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中美两国在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它既反映了实体经济领域国际分工的格局,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虚拟经济领域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散职能的较大差异。在此背景下,中国单方面的政策调整,不仅效果有限,而且这种调整的思路也不符合当今全球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江春  许立成  
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与金融发展”这一新的理论命题,并利用跨国截面数据系统地检验了该理论。从国际经验来看,产权结构、法律制度和金融利益集团力量都对金融发展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只有进一步完善产权、法律以及信用等制度才能推动中国金融进一步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研究中,金融发展因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新型国际分工形态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从金融发展不对称视角出发,借助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度金融发展不对称程度,在此基础上度量全球经济失衡的最优水平。通过分析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各国或地区间经常账户平衡均不同程度的偏离最优水平,即各国或地区间经常账户平衡的调整存在异质性,且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依赖于美国、石油输出国、调整刚性国等经济体的调整;同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产生了冲击,推动了其发展模式的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