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04)
- 2023(14144)
- 2022(11454)
- 2021(10641)
- 2020(8725)
- 2019(19800)
- 2018(19249)
- 2017(36622)
- 2016(19695)
- 2015(22583)
- 2014(22271)
- 2013(21529)
- 2012(20000)
- 2011(18228)
- 2010(18667)
- 2009(17737)
- 2008(17126)
- 2007(15723)
- 2006(14276)
- 2005(13516)
- 学科
- 济(83374)
- 经济(83275)
- 业(55876)
- 管理(54447)
- 企(45794)
- 企业(45794)
- 中国(34776)
- 方法(30799)
- 融(30067)
- 金融(30059)
- 银(27945)
- 银行(27919)
- 行(27067)
- 数学(25950)
- 数学方法(25761)
- 农(24105)
- 财(22632)
- 制(22158)
- 业经(20019)
- 贸(19279)
- 贸易(19260)
- 易(18878)
- 地方(16633)
- 学(16073)
- 农业(15798)
- 体(15719)
- 理论(14935)
- 务(13670)
- 财务(13620)
- 财务管理(13593)
- 机构
- 大学(284663)
- 学院(281712)
- 济(127428)
- 经济(124978)
- 研究(104580)
- 管理(101509)
- 中国(88431)
- 理学(84819)
- 理学院(83852)
- 管理学(82703)
- 管理学院(82142)
- 京(61540)
- 财(61529)
- 科学(57085)
- 所(52312)
- 中心(48336)
- 财经(48261)
- 研究所(46945)
- 经(43954)
- 农(43404)
- 江(42762)
- 经济学(41885)
- 北京(40036)
- 范(38106)
- 师范(37748)
- 经济学院(37557)
- 院(37028)
- 财经大学(35925)
- 州(34916)
- 业大(34835)
- 基金
- 项目(174589)
- 科学(138269)
- 研究(132949)
- 基金(128696)
- 家(112052)
- 国家(110768)
- 科学基金(93723)
- 社会(87180)
- 社会科(82700)
- 社会科学(82678)
- 基金项目(65558)
- 省(64528)
- 教育(60720)
- 自然(55926)
- 划(55516)
- 自然科(54693)
- 自然科学(54675)
- 自然科学基金(53774)
- 资助(53136)
- 编号(53035)
- 成果(45963)
- 部(40212)
- 重点(39741)
- 发(38796)
- 课题(38069)
- 国家社会(37575)
- 创(36422)
- 性(35401)
- 教育部(35239)
- 中国(34717)
- 期刊
- 济(146324)
- 经济(146324)
- 研究(96957)
- 中国(63300)
- 财(47732)
- 融(46109)
- 金融(46109)
- 学报(42409)
- 农(41563)
- 管理(41288)
- 科学(40013)
- 教育(34396)
- 大学(33160)
- 学学(30838)
- 农业(27256)
- 财经(26631)
- 经济研究(24676)
- 经(23119)
- 技术(22839)
- 业经(21499)
- 问题(19703)
- 贸(19659)
- 国际(19576)
- 世界(17113)
- 业(15438)
- 理论(13582)
- 技术经济(13211)
- 图书(13193)
- 坛(13014)
- 论坛(13014)
共检索到460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应展宇
自从1994—1995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1998年的俄罗斯、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转轨经济体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对于规模巨大、期限短暂且富有投机性的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致的对其金融体系的破坏性效应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在这些危机中,短期资本流动突然而又不稳定的逆转,影响了新兴经济体中那些没被有效监管的私人银行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翟伟丽
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是大数据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本文从金融功能的视角系统分析大数据时代给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发现,大数据时代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的真正大联网,生产力将得到巨大提升,金融因与实体经济更密不可分而向大金融模式转变。资本市场也将发生变革,但变革效果受金融体系重构进程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金融体系内部其他市场和互联网企业的双重挑战。当前应该站在整个社会大联网的角度进行金融监管和服务的顶层设计,打破部门本位主义,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尽早纳入"大数据时代"因素,证券行业尽快考虑大数据战略以迎接大变革的挑战。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慧敏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不单纯是资本市场的完全开放,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交易体制、会计制度要与国际惯例接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苏惠香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资本电子化 ,资本市场国际化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必然 ,但是如何根据本国客观实际来确定其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确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外汇管制程度、国家政策法规完善程度及金融风险等方面来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宜慎行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国际化 外汇管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许宏俊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资本市场产生、发展和遇到的问题。透过既有的“细分—重构”论分析框架,资本市场是细分与重构的操作平台和制度装置,分摊改革成本,改变转轨路径,加快转轨进程。文章以上市公司治理改革及国有股问题的提出为界,提出“转轨下的资本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转轨”两个命题。中国资本市场内生于渐进转轨,是重构拉动细分的产物。上市公司治理缺陷及其违规问题的集中爆发,是细分滞后于重构的表现。国有股减持与流通以及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符合资本市场转轨的要求,体现着细分推动重构的内涵。
关键词:
细分—重构论 中国资本市场 渐进转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志强
本文从市场准入、内地企业到境外融资和金融监管体制角度论述了我国资本市场如何同国际接轨问题,指出应尽快推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允许外资直接投资、入股或以技术股参与国内资本市场的重组并购和改革,鼓励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企业、保险业及咨询中介机构的合作。本文从地域、业务范围和规模角度探讨了资本市场渐进开放的步骤。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曾珠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沪港通"的运行以及即将推出的"深港通"对中国资本市场及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会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两地资本市场能够实现双赢。但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比如两地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市场波动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金融危机传导风险等。对此,文章旨在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风险,找出导致风险的本质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提升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防范资金风险、汇率风险、加强额度
关键词:
沪港通 深港通 资本市场 资金风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林璟
资本市场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环节。21世纪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中国资本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顺应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
中国 资本市场 国际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桂浩明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活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深度融入世界,人民币正在加速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重要且必要。资本市场国际化探索二十多年来,积累了成功经验,也遭遇过失败的教训;未来的资本市场国家化,需要总结经验兴利除弊,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改革创新。本期特别组织专题,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进行梳理和反思。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建会
QFII和QDII双“Q”机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制度安排。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8537亿美元。在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汇储备比较充裕,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的有利时机,适时推出双“Q”机制,是我国资本市场朝向国际化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目前应积极从预警系统建立、配套制度建设、资金流量调控、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力提高、监管和相关制度与国际接轨、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和完善我国的双“Q”机制建设,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内外交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孟剑 周梦
作为大国金融基石的中国资本市场,其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作为支撑,而发达的资本市场必须具备强大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散、财富管理和资产定价功能。我们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开放与国际化 功能定位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聂庆平
一、QDII和QFII问题的提出认可的国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Investors,简称QDII)和认可的外国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ForeignInstitutional Investors,简称OFII)是发展中国家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开放本国资本市场的一种过渡性措施。它通过中介性金融机构控制资本的流入与流出,有限度地实施资本项目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在资本流出方面,国内持有外币的投资者,包括公司和个人,可以通过认可的本地机构投资者(主要是证券公司)即ODII,委托买卖外国(境外)的股票。在资本流入方面,则是由被国内监管部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晓求
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 ,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途径。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引导资本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 ,加速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资本市场上资产交易量的迅速增加 ,意味着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资本市场的不断成长 ,正在从根本上推动金融体系的演进和变革。
关键词:
资本市场 现代金融 资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蒋健蓉 于旭辉
设立国际板无论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对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2009年4月29日,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随后,上海市政府在对外发布的《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中表示,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证所上市,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可以说,国际板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崔大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