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67)
2023(9297)
2022(7309)
2021(6375)
2020(5389)
2019(12211)
2018(11642)
2017(23079)
2016(11898)
2015(13397)
2014(13153)
2013(12966)
2012(12171)
2011(10901)
2010(11047)
2009(10340)
2008(9467)
2007(8365)
2006(7431)
2005(7201)
作者
(31318)
(26073)
(25723)
(24665)
(16396)
(12470)
(12109)
(10164)
(10057)
(9366)
(8744)
(8697)
(8419)
(8357)
(8123)
(8120)
(7713)
(7527)
(7407)
(7319)
(6345)
(6272)
(6082)
(6015)
(5955)
(5933)
(5645)
(5449)
(5172)
(5108)
学科
(48851)
经济(48807)
(33805)
管理(32486)
(27882)
金融(27880)
(25620)
银行(25595)
(25490)
贸易(25475)
(25291)
企业(25291)
(24957)
(24805)
中国(22155)
方法(20936)
数学(18528)
数学方法(18416)
(17131)
(14375)
(13797)
(12302)
地方(11479)
中国金融(11370)
(10884)
环境(10825)
保险(10793)
业经(10648)
(10380)
出口(10377)
机构
学院(161209)
大学(160929)
(80830)
经济(79490)
管理(59521)
研究(54781)
中国(53660)
理学(49855)
理学院(49428)
管理学(48794)
管理学院(48522)
(40215)
(32308)
财经(31297)
(28555)
经济学(27883)
中心(27851)
科学(26901)
(25701)
经济学院(25635)
(24598)
金融(24199)
财经大学(23622)
(23103)
研究所(22873)
(22770)
(21930)
银行(21858)
北京(20543)
(20442)
基金
项目(103187)
科学(81569)
研究(77966)
基金(77523)
(65935)
国家(65442)
科学基金(56393)
社会(52730)
社会科(50466)
社会科学(50454)
基金项目(39924)
(38254)
教育(34109)
自然(33838)
自然科(33110)
自然科学(33101)
资助(32706)
自然科学基金(32525)
(31694)
编号(30222)
成果(24392)
(24052)
重点(23143)
国家社会(22980)
(22923)
(21785)
教育部(21575)
人文(21240)
(21195)
(20715)
期刊
(81556)
经济(81556)
研究(56476)
(40090)
金融(40090)
中国(30207)
(29952)
管理(21016)
学报(20733)
(19927)
(18821)
国际(18674)
科学(18554)
大学(17062)
学学(16422)
经济研究(15714)
财经(15493)
(13222)
农业(12437)
问题(12128)
业经(11390)
技术(10780)
教育(10137)
世界(9925)
理论(9226)
(8976)
贸易(8976)
实践(8225)
(8225)
商业(7643)
共检索到2621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黄孝武   赵鑫  
在国际贸易、环境经济与气候金融相互影响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可以观察碳转移溢出效应的全球碳转移联通网络,实证分析了碳转移溢出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各经济体之间碳转移溢出明显降低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气候损失较大以及气候表现绩效较差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水平,特别是增加了经济体的外债清偿风险、经常账户余额风险和国际储备流动性风险,资产价格重估视角下的转型风险是其中介机制。此外,本文还发现气候适应性措施能够有效减缓碳转移溢出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相比之下,现有的绿色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探讨了气候金融框架下气候变化影响宏观金融稳定的一个可能传导链条,为从双循环视角推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原磊磊  吴水荣  陈幸良  陈勇  
针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的跨境碳转移,深入分析了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和经济受益者责任三种单一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明确了由单一责任主体承担碳排放环境责任的利弊及其影响。指出责任分担有利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国际气候制度公平,提高参与度,增加减排成效和经济效率。回顾了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制度(ETS)和边境碳调节(BTAS)两种单边性质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原理及其不合理性。基于三类单一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讨论了未来可能采用的多边性质的责任分担、适用的分担标准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在中国国际气候谈判和经济结构转型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文举  向其凤  
本文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国际双边贸易数据,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给出了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需求碳排放以及贸易内涵排放。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排放了数量巨大的CO2,中国不是其碳排放的唯一责任方。文章同时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分解,并计算了各国贸易中CO2净转移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技术效应和汇率效应,给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说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丽丽  王媛  毛国柱  赵鹏  
本文基于简化的非竞争型可比性价值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2002年-2007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发现中国的进出口和净出口隐含碳呈上升状态。其中,2007年净出口隐含碳(1928.93Mt)是2002年(615.12Mt)的3倍多。出口隐含碳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出口隐含碳增加的原因,本文应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将我国的出口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强度、中间投入结构、出口结构、出口总量四个方面。结果显示:2002年-2007年除了CO2碳排放强度效应为负值外(-20.00%),其余三种因素的效应均为正值,出口总量是导致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邢源源  王雅婷  王雪源  
国际贸易隐含碳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关键议题,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贸易隐含碳与碳泄漏和碳漏洞相关,碳泄漏是导致贸易隐含碳的原因之一,现行碳排放核算体系中忽视贸易隐含碳导致了碳漏洞问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法等可用于测算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及碳足迹,结构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等可用于锚定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的实证研究趋于丰富。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如何分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一直是国际气候政策谈判中高度敏感的问题。一些学者质疑诸如碳关税等碳边境调整机制减少碳泄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有学者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中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解决贸易隐含碳问题的新方案。本文梳理贸易隐含碳的起源演变、测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分析并解决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媛  魏本勇  方修琦  和夏冰  杨会民  
对国际贸易产生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对隐含碳的研究。以中国2005年为例,对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进行估算,应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隐含碳净转移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因生产排放碳量远大于其消费需要排放的碳量,从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隐含碳为395.66MtC;净转移隐含碳影响因素中强度效应(进出口商品完全碳排放系数差异)贡献率为60%,规模效应(进出额差异)贡献率为55%,结构效应(进出口结构差异)贡献率为-14%,此结果表明中国相比国外的高碳排放强度是造成目前碳转移额外增加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构效应发现中国主要净出口行业大部分不是高碳排放强度行业,而净进口行...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余晓泓  彭雨舸  
首先总结了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测算方法,从测算方法——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角度,对国际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进行了述评。然后对当前流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不确定性研究进行综述。接着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进行评述。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碳研究的未来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富佳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远  骆佩  
利用2015年EORA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测算RCEP成员国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并以中国作为子系统,测算中国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贸易间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中国26个产业部门进出口贸易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和自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最后对2015年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第一,RCEP成员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直接能耗及直接碳排放,其中生产侧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消费侧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二,中国中间品贸易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于最终消费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制造业等大部分高耗能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流量,采掘业等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是进口大于出口。第三,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都集中在制造业、水、气、电、运输业、服务业等高耗能部门,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会影响其他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四,强度效应对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景辉  张戈  王耕  
通过量化地区间碳排放和SO_2排放转移特征,可以较好地了解地区间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的来源与去向,从而合理地制定各地区的减排与治理方案。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2007年和2012年山西省输出和输入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为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输出区,输出的地区主要是江苏、河北、浙江和山东等地,输入的地区主要是河北、山东、内蒙古和河南等地。山西省向其他地区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汇聚于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建筑业和化学工业等。其他地区向山西省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等。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关键性整改建议与措施。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白冬艳  张德成  翟印礼  殷炜达  李智勇  刘改平  陈勇  
从单一的生产者负责和消费者负责存在弊端的分析入手,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拥有外部性产权及WTO国际贸易原则的角度,论证国际贸易中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应该由进出口国共同承担,建议改进国际贸易碳计量方法学,构建监测报告体系,探索共担机制下的国际碳交易,在共担机制下优化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推进进出口国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灵  孙华平  
本文基于1990~2015年Eora26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结构和进出口碳贸易转移路径。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逐步加深,但嵌入的分工位置亟待提升、低端锁定效应明显,引致环境问题加剧。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转移路径,发现中国的隐含碳贸易发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物产品业和交通运输业。1990~2015年间,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生产碳是进口值的近4倍,流入主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碳也略高于进口值。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向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新加坡、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为美国承担了大量的生产碳。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就发展全球绿色低碳贸易、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能源绿色开发与合作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蒋雪梅  郑可馨  
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贸易的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间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呈上升趋势,且天津与河北在制造业上的相对优势导致其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要远高于北京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北京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天津碳排放转移的50%以上由间接贸易贡献,天津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北京的碳排放转移则多由直接贸易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