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07)
2023(9885)
2022(8246)
2021(7767)
2020(6435)
2019(15006)
2018(14573)
2017(27473)
2016(14205)
2015(16568)
2014(15587)
2013(15712)
2012(15034)
2011(13753)
2010(13807)
2009(12881)
2008(12799)
2007(11228)
2006(9858)
2005(8624)
作者
(37723)
(31685)
(31561)
(29927)
(20444)
(15122)
(14342)
(12136)
(11995)
(11121)
(10886)
(10680)
(10187)
(10074)
(9817)
(9796)
(9341)
(9288)
(9019)
(8700)
(7948)
(7519)
(7491)
(7175)
(7118)
(7052)
(6961)
(6759)
(6281)
(6268)
学科
(70346)
经济(70288)
管理(41054)
(38657)
方法(32675)
(30641)
企业(30641)
数学(29292)
数学方法(29180)
(23520)
贸易(23506)
(22855)
中国(22372)
(16622)
(15195)
地方(14449)
技术(14336)
(13183)
金融(13183)
业经(13110)
(12054)
(11839)
银行(11834)
(11484)
(10954)
关系(10833)
农业(10723)
技术管理(10357)
环境(9740)
(8805)
机构
大学(206684)
学院(202843)
(103770)
经济(102364)
管理(77919)
研究(74005)
理学(66605)
理学院(65951)
管理学(65346)
管理学院(64942)
中国(59024)
(45436)
(43084)
科学(36601)
财经(36268)
经济学(35002)
(34773)
(33442)
中心(32956)
经济学院(31813)
研究所(31183)
(28155)
北京(27942)
财经大学(27317)
(26926)
(25104)
(25080)
师范(24926)
(23538)
商学(22917)
基金
项目(131068)
科学(105542)
研究(102274)
基金(98571)
(84260)
国家(83630)
科学基金(72078)
社会(69944)
社会科(66656)
社会科学(66644)
基金项目(50492)
教育(46701)
(46523)
自然(41361)
资助(40601)
自然科(40464)
自然科学(40457)
(39882)
自然科学基金(39812)
编号(39051)
成果(32971)
(32113)
国家社会(31173)
(29870)
重点(29633)
(29355)
教育部(28833)
中国(28660)
创新(28246)
课题(27741)
期刊
(108809)
经济(108809)
研究(68900)
中国(42619)
(32524)
管理(30370)
科学(24651)
学报(23657)
(23435)
金融(23435)
教育(22623)
(22440)
(21159)
经济研究(20461)
国际(20087)
大学(19826)
财经(18877)
学学(18079)
技术(17348)
(16447)
问题(15921)
农业(15588)
业经(15211)
世界(14625)
技术经济(10993)
(10189)
(9964)
贸易(9964)
统计(9692)
(9676)
共检索到319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汪田姣   陈金源   温可仪  
向西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开辟国际贸易新通道是新时期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命题。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层面的面板数据,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研究国际贸易新通道建设对中国“向西开放”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显著促进了中国“向西开放”,政策效应集中于主通道区域与沿海地区,且主要促进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与RCEP国家的向西出口开放水平。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要通过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带来的的贸易成本节约效应与市场资源的整合效应带动中国“向西开放”。拓展研究表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向西开放”效应存在可持续与可推广性质,其出口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合作共建的贸易创造而非贸易转移。文章为中国开辟更多“向西开放”国际贸易新通道,规避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等“向东开放”传统问题提供经验证据,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万灵   陈金源   温可仪  
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领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是否参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分组依据,在充分识别异质性处理效应的基础上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参建通道经济的对外开放效应展开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参建通道经济持续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贸易开放与投资开放上涨6.8%与1.6%,但该效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参建通道经济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建设,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与弥补欠发达地区不利的开放初始条件推动对外开放,但未能带动民心文化等“软联通”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国际开放大通道,推动欠发达地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联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开放特色显著,但开放不均衡的难题亟待解决。本研究对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促进中国更高水平的向西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万灵   温可仪   陈金源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高水平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战略定位。文章基于中国2010~2021年12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客观评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贸易开放效应。研究发现:一是相较于扩大进口规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更有利于刺激参建城市的出口贸易,但易受国际环境影响而呈现波动态势。二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有效带动沿线欠发达城市的贸易开放,尤其位于沿海、沿边和主通道建设沿线的城市,但对通道延展带城市形成贸易虹吸效应。三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海铁公”多式联运实现贸易开放,并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联动共促中国开放发展。这些结论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带动中国西部腹地开放提供可靠的经验支撑,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晓君  胡劲草  
跨境铁路运输是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依托,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也为跨境铁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现有跨境铁路运输存在着运输规则不统一、贸易便利化程度不高、铁路运单无法流转、争端解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为此,应完善跨境铁路运输的法律保障体系,提高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探索铁路运单的物权化,构建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呙小明  黄森  
"陆海新通道"建设自2018年中新两国政府联合提出以来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将大大推进中国和新加坡的互联互通,在此背景下,对比研究中国和作为东盟服务强国的新加坡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一定意义。在综合描述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服务贸易的整体规模、行业结构以及地理结构的基础上,选取TC指数和RCA指数两个指标综合评价两国服务贸易整体及细分行业贸易的竞争力水平。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于新加坡;细分行业之后,中国仅在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高于新加坡,在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服务部门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均低于新加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宁  
本文使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测算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个省区市2008-2021年商贸物流与对外贸易综合评价指数,运用耦合协调模型、Kernel核密度估计和变异系数方法,测算并分析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得到以下结论:耦合协调度呈不断改善、向更高水平演进的发展态势,协调度偏低的省份逐渐减少;沿线省区市间耦合协调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而后再次扩大的演进特征;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由两极分化向单一极化的演变趋势。最后,从加强互联互通、完善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沿线省区市商贸物流与对外贸易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赵光辉  朱谷生  王厅  
从发展现状角度对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物流发展与政策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分析,指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的省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物流建设推进迅速、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力的支撑了新通道的建设,对其发展现状的评估为以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政策调整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改革  [作者] 马永腾  蒋瑛  鲍洪杰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扩大开放和贸易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2005—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该区域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贸易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变换核心变量、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贸易的影响存在非线性递减和空间溢出的特点;分区域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贸易促进效应在其他城市强于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数字经济具有明显的交通基础设施赋能作用,可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的贸易促进效应,这一机制在非省会城市和非直辖市更为明显。应把握数字经济赋能规律,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段志民  
利用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本文针对我国高技能和低技能职业就业增加而中等技能职业就业持续减少的经验事实,构建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对个体职业选择的影响,并结合工资增长率差异和教育决策机制渠道考察了相关机理。研究发现:(1)国际贸易促进了我国高技能和低技能职业就业,但对中等技能职业就业具有不利影响;(2)2004年以来,国际贸易引致的高技能和低技能职业的工资增长率显著高于中等技能职业,并且国际贸易对个体的高中入学决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有利于提升个体大学入学概率;(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主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陈光  冉淑青  方心  
国际贸易通道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能力的重要概念。基于中外学者研究成果,提出由铁路、航空"硬联通"和劳动、外资"软联通"构成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陕西等8省份的国际贸易通道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陕西铁路通道能力具有一定优势,但实际经济效益仍有待关注;航空通道建设及其劳动效率以及利用外资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陕西应从提高铁路货运经济效益、加强航空国际贸易通道能力建设、夯实人才储备以及提高利用外资4个方面,全面提升国际贸易通道能力。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景敏  
"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我国西部8省区合作建设的以物流系统为基础的开放发展大通道,是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打开西部开放合作新空间的重要引擎和载体。然而,尽管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系统已经成为政商学界共识,但面临的诸如协调机制不健全、物流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格局不合理等现实挑战却不容忽视。本文在综合、深入分析这些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邱巳林  
建设陆海新通道,是深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也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动力。为了研究陆海新通道对外贸易对重庆经济增长的效应,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重庆市1987—2018年的GDP以及进出口数据,得出了重庆市对外贸易变化与重庆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的GDP以及进出口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出口总额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一定程度上重庆市进口以及出口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文后根据研究结果以及陆海新通道的实际情况,对陆海新通道的对外贸易以及重庆市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培源   孙明松  
中国西南内陆直通印度洋的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合拢、西南地区“向海开放”的重大工程。构建三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在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新通道开辟、新通道高水平联通3种情景以及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和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两种情形下,模拟分析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空间经济效应,结果发现:(1)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下,中国深化开放政策有利于工业生产向拥有大市场的东部地区转移,但这将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差距;(2)西南陆海新通道开辟后,中国西部内陆直接从印度洋出海,贸易成本下降、贸易和市场规模扩大,本地市场效应促进工业生产向西部地区集聚,将缩小东西部差距;(3)新通道高水平联通下,四地区间产业资本布局竞争更激烈,中国西部地区与印度洋周边地区的通道效应最直接,可以很大程度上扭转其区位劣势;(4)与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相比,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具有内生的产业转移效应,或可助力破解“胡焕庸难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景敏  崔利刚  隋博文  
科学有效的成员企业合作既是港口—腹地供应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之基,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特别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活力之源。基于既有文献、实地调研和协作系统理论,设计港口—腹地供应链合作效率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研究假设及其测量变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这些因素对港口—腹地供应链合作效率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合作意愿、预期收益、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学习能力对港口—腹地供应链合作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组织结构>合作意愿>业务流程>学习能力>预期收益,其中组织结构对合作效率影响最大;合作意愿在预期收益和合作效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业务流程在组织结构和合作效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前者的中介作用占比略大于后者。因此,港口—腹地供应链要通过增强成员企业的相互依赖程度、凝聚成员企业的联盟共识、促进成员企业的公平合作等途径,切实引导和增强港口—腹地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意愿;科学合理设定预期收益,平衡和增进经济收益、品牌效应及政策收益;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并向着有机型、竞合型、灵活型、开放型合作组织迈进;提升成员企业的响应速度、资产利用率,并加快商品(货物)在成员企业之间的流转速率,着力于港口—腹地供应链业务流程改进及再造;强化提升包括知识搜寻、内化吸收、创新创造等方面的综合学习能力,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驱动整个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景敏  崔利刚  隋博文  
科学有效的成员企业合作既是港口—腹地供应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之基,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特别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活力之源。基于既有文献、实地调研和协作系统理论,设计港口—腹地供应链合作效率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研究假设及其测量变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这些因素对港口—腹地供应链合作效率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合作意愿、预期收益、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学习能力对港口—腹地供应链合作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组织结构>合作意愿>业务流程>学习能力>预期收益,其中组织结构对合作效率影响最大;合作意愿在预期收益和合作效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业务流程在组织结构和合作效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前者的中介作用占比略大于后者。因此,港口—腹地供应链要通过增强成员企业的相互依赖程度、凝聚成员企业的联盟共识、促进成员企业的公平合作等途径,切实引导和增强港口—腹地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意愿;科学合理设定预期收益,平衡和增进经济收益、品牌效应及政策收益;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并向着有机型、竞合型、灵活型、开放型合作组织迈进;提升成员企业的响应速度、资产利用率,并加快商品(货物)在成员企业之间的流转速率,着力于港口—腹地供应链业务流程改进及再造;强化提升包括知识搜寻、内化吸收、创新创造等方面的综合学习能力,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驱动整个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