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28)
- 2023(8295)
- 2022(7106)
- 2021(6195)
- 2020(5251)
- 2019(12321)
- 2018(11871)
- 2017(23734)
- 2016(11843)
- 2015(13833)
- 2014(13625)
- 2013(13662)
- 2012(13074)
- 2011(12231)
- 2010(12260)
- 2009(11599)
- 2008(11086)
- 2007(9689)
- 2006(8881)
- 2005(8124)
- 学科
- 济(83333)
- 经济(83275)
- 管理(35167)
- 方法(33643)
- 业(31986)
- 数学(30223)
- 数学方法(30105)
- 企(26412)
- 企业(26412)
- 贸(21841)
- 贸易(21830)
- 易(21127)
- 地方(19722)
- 中国(16084)
- 财(14185)
- 业经(13659)
- 地方经济(13246)
- 农(12933)
- 融(11749)
- 金融(11748)
- 学(10561)
- 制(10174)
- 关系(9800)
- 银(9280)
- 银行(9273)
- 环境(9175)
- 出(9029)
- 行(8942)
- 农业(8681)
- 和(8516)
- 机构
- 大学(186435)
- 学院(184390)
- 济(99762)
- 经济(98351)
- 管理(72211)
- 研究(63922)
- 理学(62290)
- 理学院(61720)
- 管理学(61118)
- 管理学院(60765)
- 中国(49041)
- 财(42330)
- 京(36736)
- 财经(34320)
- 经济学(33775)
- 经(31311)
- 科学(31225)
- 经济学院(30455)
- 所(30187)
- 中心(28328)
- 研究所(26845)
- 江(25843)
- 财经大学(25671)
- 北京(23330)
- 院(22687)
- 贸(21624)
- 商学(21474)
- 范(21427)
- 师范(21310)
- 商学院(21260)
- 基金
- 项目(116499)
- 科学(94111)
- 基金(89068)
- 研究(87698)
- 家(75187)
- 国家(74716)
- 科学基金(65635)
- 社会(61742)
- 社会科(59004)
- 社会科学(58993)
- 基金项目(45909)
- 省(42671)
- 教育(39846)
- 自然(38835)
- 自然科(38022)
- 自然科学(38016)
- 资助(37833)
- 自然科学基金(37392)
- 划(35315)
- 编号(32931)
- 部(27990)
- 成果(27141)
- 国家社会(27136)
- 发(26312)
- 重点(25922)
- 教育部(25476)
- 人文(24927)
- 创(24303)
- 大学(23042)
- 社科(22996)
共检索到286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兵 李苹
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网络的视角,使用2000—2019年二十国集团(除欧盟)的面板数据,构建贸易网络强度指标,对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接贸易渠道是提高双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关键渠道;双边直接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取决于专业化分工程度;金融危机时期,间接贸易渠道会促进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传导,加剧危机蔓延;地区因素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更能提高经济周期的协同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姚永玲 李恬
二十国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全球经济治理力量中心的转移和演变,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地位的改变是决定这个国际组织命运的焦点。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建立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网络关系,研究网络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各国在国际经济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论显示,二十国集团组成的网络整体性正在得到强化,新成员与老成员之间的力量趋于均衡,中国在网络中处于明显核心地位。中国通过自身的贸易影响力,增强国际事务谈判能力,是寻求国家利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二十国集团 社会网络 网结构 国际贸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淑琴 邵宇佳 王彬苏
本文基于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双边全要素生产率(TFP)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价值链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的经验事实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价值链贸易确实会通过TFP来影响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性。价值链贸易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影响双边TFP联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调节双边贸易对双边TFP联动性的影响,最终传导至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进一步研究表明,价值链贸易在行业内贸易中的作用更大。由中国的经验事实得出,中国的行业间贸易主导了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联动性,而行业内贸易则主导了同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淑琴 邵宇佳 王彬苏
本文基于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双边全要素生产率(TFP)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价值链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的经验事实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价值链贸易确实会通过TFP来影响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性。价值链贸易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影响双边TFP联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调节双边贸易对双边TFP联动性的影响,最终传导至双边经济周期的联动。进一步研究表明,价值链贸易在行业内贸易中的作用更大。由中国的经验事实得出,中国的行业间贸易主导了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联动性,而行业内贸易则主导了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联动性。这为中国制定经济共荣、贸易互补的协调性经济政策提供了若干依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马淑琴 童银节 邵宇佳
采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研究了中间品贸易和最终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影响及其影响差异,并结合中国的经验事实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中间品贸易和最终品贸易均能显著地影响国际经济周期联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中间品贸易和最终品贸易在不同类别的贸易国之间对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传导作用均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差异,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两种贸易均发挥显著作用,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挥显著作用的则为最终品贸易。最后,由中国的经验证据表明,中间品贸易主导着中国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周期联动性;对于亚太地区,两种贸易均不能显著传导同中国的经济周期联动性;而对于发达国家或欧美地区,两种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同中国的经济周期联动性。
关键词:
中间品贸易 最终品贸易 国际经济周期联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恩专 刘立军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间的出口贸易三元边际对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运用1990~2009年相关数据,基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及双边出口贸易边际动态变化的特征性事实的统计描述,构建了以双边贸易边际强度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而进行"协同性"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边广度边际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显著的正效应,结果对于周期协同性替代变量同样稳健,而双边数量边际、双边价格边际对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的效应不显著,出口广度边际是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导渠道。研究还发现,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协...
关键词:
双边贸易边际 经济周期 协同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丁振辉
本文在两国生产关系模型的简化式基础上推导了生产依存度与产出关联的关系,并认为当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减时,两国间生产依存度越大则产出的关联性越强。产出关联性越强,经济周期协同性越明显。检验中国与前10大贸易伙伴的数据,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生产上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意味着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生产依存度的加深,两国(或地区)之间的产出关联性也越强,中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周期有协同性趋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会政 杨楠
国际贸易是经济周期传导的重要途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发展使国家间贸易关联程度与生产分割程度提高,对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影响。本文使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中国与贸易伙伴国间经济周期协同性为研究对象,探究贸易关联程度以及生产分割程度对经济周期协同性及其贸易传导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附加值的复杂生产贸易活动带来的贸易关联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更大。此外,生产分割程度越高,垂直专业化分工传递机制作用更明显,对经济冲击的传递性更强。(2)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提高增加值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供给和需求,通过提高产业结构差异度,提高经济周期协同性。(3)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联程度高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且更多集中于附加价值高的生产与贸易活动中,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效果更显著。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贸易模式产生了冲击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形成了新的贸易模式。这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东亚贸易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巨额的贸易与金融失衡。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出现调整。本文运用DCC-MARCH模型,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失衡及以三角贸易为核心的东亚贸易模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协同性变化。结论显示,东亚区域内的生产网络使得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显著大于区域外经济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贸易模式产生了冲击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形成了新的贸易模式。这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东亚贸易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巨额的贸易与金融失衡。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出现调整。本文运用DCC-MARCH模型,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失衡及以三角贸易为核心的东亚贸易模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协同性变化。结论显示,东亚区域内的生产网络使得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显著大于区域外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推动了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但这一转变短期内看仍是区域内的调整即中国和东盟在区域内分工地位的转换,由此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且这一调整仍在持续。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顾国达 任祎卓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设定的产品内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理论命题及推论,运用1991-2014年中国与东亚9国(地区)间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1)随着资本、技术、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呈阶梯性下降,它们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亦随之依次呈阶梯性减弱以至为负。(2)强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弱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要素中间产品的要素替代弹性和中间产品替代弹性的"两个弹性"大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梁宏 费方域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是建立在坚实的微观基础上的。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必然要考虑来自经常项目的冲击。文章介绍了RBC理论下关于国际贸易一系列的微观基础、理论发展演变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实际经济周期 贸易 贸易条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邵军 李爽
笔者基于2000年~2010年亚太地区十五个主要经济体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产品内贸易对于区域内各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双边产品内贸易强度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近年亚太地区产品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呈现出显著的相互依赖性。研究结果还显示,双边经济结构相似度越高,经济周期协同性程度越强,而金融一体化则会弱化协同性。产品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是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的一个基本趋势,在此背景下,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对于各国保障其经济的稳定发展极为必要。
关键词:
产品内贸易 经济周期 协同性 亚太地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陈武朝
本文研究了企业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周期性和非周期性行业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检验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2000-2011年间经济周期收缩期和扩张期周期性与非周期性行业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差异,发现,周期性行业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总体上大于非周期性行业;盈余管理程度在经济收缩期大于扩张期,但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周期性行业公司导致的:非周期性行业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在经济收缩期与经济扩张期并无显著差异,而周期性行业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在经济收缩期显著大于经济扩张期。本文的检验结果表明,在研究盈余管理时,应考虑控制周期性行业与非周期性行业之间,以及经济周期不同阶段...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肖威 刘德学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已经成为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本文重点探讨了垂直专业化、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同性之间的传递机制,并选取1991-2010年中国与38个贸易伙伴的数据,分析了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因素。利用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法(GMM-IV)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垂直专业化分工通过"需求—供给溢出"效应对协同性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是影响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最重要变量;产业内贸易则通过"资源转移效应"对协同性产生负向影响,而标准的双边贸易指数则变得不再显著。此外,经济周期同步变化的背后,FDI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