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34)
2023(15565)
2022(13320)
2021(12417)
2020(10436)
2019(23930)
2018(23583)
2017(45080)
2016(24330)
2015(27395)
2014(27008)
2013(27105)
2012(24988)
2011(22770)
2010(22322)
2009(20231)
2008(19363)
2007(16512)
2006(14340)
2005(12512)
作者
(71463)
(59446)
(58925)
(56034)
(37748)
(28431)
(26733)
(23473)
(22561)
(20811)
(20166)
(20070)
(18719)
(18632)
(18224)
(18214)
(17862)
(17810)
(17025)
(16781)
(14964)
(14419)
(14267)
(13454)
(13286)
(13052)
(13032)
(12979)
(11866)
(11711)
学科
(97769)
经济(97662)
管理(67145)
(62104)
(49621)
企业(49621)
方法(46592)
数学(40723)
数学方法(40384)
(27853)
贸易(27840)
中国(27616)
(27060)
(25266)
(22934)
(21481)
业经(20290)
环境(18465)
地方(17797)
(16946)
农业(16919)
(16026)
银行(15961)
(15875)
金融(15874)
(15768)
(15291)
技术(14565)
理论(14240)
(13930)
机构
大学(349609)
学院(345492)
(147087)
经济(144464)
管理(135550)
研究(122880)
理学(118423)
理学院(117115)
管理学(115258)
管理学院(114673)
中国(91618)
科学(75902)
(74581)
(62186)
(62007)
(60750)
研究所(57449)
业大(55142)
中心(53735)
财经(51066)
农业(48309)
北京(47343)
(46814)
(46188)
经济学(44958)
(44461)
(43440)
师范(42941)
经济学院(40801)
财经大学(38300)
基金
项目(243308)
科学(190025)
基金(178513)
研究(172608)
(158410)
国家(157190)
科学基金(133054)
社会(110310)
社会科(104733)
社会科学(104707)
基金项目(94939)
(91786)
自然(87658)
自然科(85615)
自然科学(85589)
自然科学基金(84071)
(78996)
教育(77555)
资助(73584)
编号(67781)
重点(54691)
(54279)
成果(53573)
(51939)
(50468)
科研(47253)
创新(47242)
课题(46327)
国家社会(46257)
教育部(46148)
期刊
(151601)
经济(151601)
研究(101226)
学报(60659)
中国(60146)
科学(53814)
(53720)
管理(47339)
大学(44985)
(43164)
学学(42711)
农业(37682)
教育(31312)
(28974)
金融(28974)
经济研究(26872)
技术(25918)
财经(24022)
业经(23799)
(22494)
国际(21188)
(20640)
(20621)
问题(20583)
科技(17405)
世界(16714)
(16088)
商业(16087)
技术经济(15992)
理论(15876)
共检索到496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马蓉  张忠杰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耗相关数据,对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了系统核算,并将碳排放效应分解为内部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2012年各行业完全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碳排放量最大。(2)一般情况下,各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3)建筑业对其他行业的碳排放溢出效应较大,其他行业对煤炭采选行业、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行业、化工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存在较大的碳排放溢出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光耀  韩君  张忠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娉  
本文详细描述了2005年7月-2008年6月各行业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并在计算我国各HS大类汇率指数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各行业的进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各行业贸易条件的直接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汇率环境和汇率传递效应有较大差异,汇率传递不完全普遍存在。在这种条件下,虽然我国正处于人民币加速升值阶段,各行业的贸易条件分化加剧,但人民币汇率变动不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因此从节约能源角度,有必要大力发展低能耗行业,并注意其关联行业(产业)的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柴宁  赵涛  林涛  
分析了我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及生活消费(2000~2009年)的能源消耗与其所产生的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度,根据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找出了影响碳排放的关键能源因素,引入了含有趋势系数的灰色关联度,进一步分析了能源消耗增长率与碳排放增长率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各行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利民  崔日明  
当前国际产品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测度主要包括联合国广义分类法(BEC)、加工贸易替代法以及垂直专业化指数法(VSS)。以VSS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部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国际产品内贸易水平都呈下降趋势;高技术部门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内贸易水平提升较快;服务贸易内各行业的国际垂直分工也有大幅度提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彭水军  余丽丽  
本文基于GTAP数据库构建一个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04-2011年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间贸易中的转移排放,并重点考察中国对外贸易转移排放的变化趋势、国别(区域)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间附件I国家对非附件I国家存在大量转移碳排放,而中国成为附件I国家转出排放的主要目的国,占比高达49.4%-54.7%。(2)2004-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大规模的碳排放"净转入",而其中约62%-75%来自于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3)进一步对中国净转入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后发现,中国对美国、能源净出口国的贸易顺差效应是其净转入排放的最主要原因,而...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齐俊妍  
本文运用中国2001~2006年30余个行业的数据,通过考虑行业的外部金融依存度,并区分不同行业的技术含量,考察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不同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关系。分析指出,行业的外部金融依赖是连接金融市场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键环节,不同行业的技术密集度不同,行业的外部金融依赖程度也存在差异,因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存在不同的影响。在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中,主要区分了金融市场发展的规模、效率和结构对贸易竞争力的差异性影响,以及不同技术含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受金融市场发展影响的差异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的确影响了贸易竞争力,但总量、效率指标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远  骆佩  
利用2015年EORA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测算RCEP成员国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并以中国作为子系统,测算中国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贸易间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中国26个产业部门进出口贸易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和自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最后对2015年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第一,RCEP成员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直接能耗及直接碳排放,其中生产侧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消费侧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二,中国中间品贸易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于最终消费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制造业等大部分高耗能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流量,采掘业等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是进口大于出口。第三,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都集中在制造业、水、气、电、运输业、服务业等高耗能部门,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会影响其他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四,强度效应对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任亚运  宋帅  
近年来,国际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合理准确计量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成为各国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核算方法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碳排放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而影响到各国碳排放的责任分担和气候变化会议的谈判。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主要有IPCC法、投入产出法和生命周期法。基于此,文章对这三种测度方法各自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对国际贸易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时找到合适的测度方法,为我国制定低碳贸易政策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有力的支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孙静  
文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矩阵,将网络分析方法与全球向量自回归方法相结合,充分捕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及碳排放联系,合理描述了国际碳排放关系的网络特征。研究结论为:发达经济体的点入度较大,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点出度较高,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承担了部分碳排放责任,这与国家间产品流动及其引发的碳转移方向一致,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即国家间经济联系和生产环节增多会推动碳排放量增长。在中国碳排放波动的冲击来源中,除日本外的发达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正向冲击效应,新兴经济体经济产出对中国碳排放具有"U"形的负向冲击效应,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导致代表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冲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张强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环境问题从不同视角的研究深入,有关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污染责任认定原则研究也经历了从"生产负责"到"消费负责"再到"共同负责"的嬗变。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相关学者就贸易碳排放污染先后提出了生产者负责原则、消费者负责原则和共同负责原则三种划分方式。而在这一系列有关国际贸易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生产者负责,还是消费者负责抑或共同负责,有一点是不变的,即碳排放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的消费或财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