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17)
- 2023(7737)
- 2022(6607)
- 2021(5493)
- 2020(4664)
- 2019(10682)
- 2018(10345)
- 2017(20122)
- 2016(10598)
- 2015(11867)
- 2014(11543)
- 2013(11672)
- 2012(11019)
- 2011(10081)
- 2010(10074)
- 2009(8771)
- 2008(8500)
- 2007(7486)
- 2006(6758)
- 2005(6053)
- 学科
- 济(49531)
- 经济(49489)
- 管理(30316)
- 业(27235)
- 方法(24594)
- 数学(21953)
- 数学方法(21784)
- 企(21646)
- 企业(21646)
- 贸(19858)
- 贸易(19850)
- 易(19291)
- 财(12441)
- 环境(12396)
- 学(10778)
- 农(10764)
- 中国(10750)
- 关系(9271)
- 业经(8750)
- 融(8665)
- 金融(8665)
- 出(8531)
- 地方(8375)
- 划(7756)
- 务(7696)
- 财务(7693)
- 财务管理(7681)
- 企业财务(7295)
- 农业(7031)
- 制(6812)
- 机构
- 大学(161475)
- 学院(158662)
- 济(75694)
- 经济(74576)
- 研究(58740)
- 管理(58719)
- 理学(51474)
- 理学院(50933)
- 管理学(50087)
- 管理学院(49841)
- 中国(42282)
- 科学(35016)
- 京(32990)
- 财(31715)
- 农(30985)
- 所(30229)
- 研究所(27737)
- 业大(26357)
- 财经(25940)
- 中心(25277)
- 农业(24971)
- 经济学(24468)
- 经(23814)
- 经济学院(22474)
- 江(22457)
- 院(21743)
- 北京(20424)
- 财经大学(19640)
- 贸(18060)
- 范(18008)
- 基金
- 项目(110865)
- 科学(87440)
- 基金(83755)
- 家(75783)
- 研究(75284)
- 国家(75275)
- 科学基金(63311)
- 社会(50046)
- 社会科(48009)
- 社会科学(47994)
- 基金项目(44098)
- 自然(42296)
- 省(41527)
- 自然科(41376)
- 自然科学(41362)
- 自然科学基金(40647)
- 划(36253)
- 资助(34919)
- 教育(34148)
- 编号(27131)
- 重点(25740)
- 部(25506)
- 发(24099)
- 创(23195)
- 科研(22293)
- 国家社会(22217)
- 创新(21816)
- 教育部(21755)
- 计划(21525)
- 人文(20767)
共检索到234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正明 温桂梅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CO2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不仅与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有关,还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国际转移性因素有关。从理论上看,国际贸易与投资因素都会对碳排放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却是不确定的。为进一步分析碳排放的国际影响因素,研究开放经济下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以及进、出口贸易影响碳排放的方向和程度,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为基础,基于SYS-GMM方法的面板模型分析表明:我国CO2排放存在显著的一阶滞后效应,当期及滞后一期的出口加剧了国内碳排放;当期及滞后一期的进口对碳排放有积极效应;滞后二期...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 碳排放 动态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罗良文 李珊珊
本文基于DEA非参数方法测算了我国各地区1995-2010年的Malmquist-Luenberger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并对其进行分解,估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进而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了FDI、国际贸易技术效应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影响的动态计量方程。研究结果显示: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FDI促进了技术进步,抑制了技术效率的改进,中部地区的FDI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进,而西部地区的FDI技术效应不显著;三大区域的进口贸易均抑制了技术进步,对技术效率改进的影响不显著;东部地区的出口贸易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进,中部地区的出口贸易...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彭水军 余丽丽
本文基于GTAP数据库构建一个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04-2011年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间贸易中的转移排放,并重点考察中国对外贸易转移排放的变化趋势、国别(区域)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间附件I国家对非附件I国家存在大量转移碳排放,而中国成为附件I国家转出排放的主要目的国,占比高达49.4%-54.7%。(2)2004-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大规模的碳排放"净转入",而其中约62%-75%来自于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3)进一步对中国净转入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后发现,中国对美国、能源净出口国的贸易顺差效应是其净转入排放的最主要原因,而...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建军 仇怡
通过分析东道国的人力资本、R&D存量、产业集聚以及制度等因素对一国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影响机理,构造了相关的理论模型。结论表明,人力资本、R&D存量、产业集聚与制度等因素是制约一国获得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影响因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邹麒 刘辉煌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贸进出口量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而言,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对碳环境影响呈恶化作用,而滞后项的碳排放效应呈现清洁作用;当期的进口贸易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滞后期抑制了低碳经济的有效进行。进一步对碳排放模型进行分区域分析后发现,我国碳排放的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且东部地区的正动态性最大而中部的正动态性最小。文章最后分析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荣 李森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构建了隐含碳排放模型,推导出隐含碳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以及各部门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以辽宁省数据为例,从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两个方面测算了各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找出了高隐含碳排放部门。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各部门的碳排放系数呈下降趋势,表明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二,国际贸易、国内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部门集中度较高,高排放部门排放量有减少的趋势;第三,隐含碳排放同贸易呈倒U型关系,目前已接近拐点;第四,高碳部门的排放量过高,贸易结构需要调整。最后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内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文举 向其凤
本文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国际双边贸易数据,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给出了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需求碳排放以及贸易内涵排放。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排放了数量巨大的CO2,中国不是其碳排放的唯一责任方。文章同时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分解,并计算了各国贸易中CO2净转移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技术效应和汇率效应,给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说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任亚运 宋帅
近年来,国际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合理准确计量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成为各国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核算方法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碳排放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而影响到各国碳排放的责任分担和气候变化会议的谈判。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主要有IPCC法、投入产出法和生命周期法。基于此,文章对这三种测度方法各自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对国际贸易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时找到合适的测度方法,为我国制定低碳贸易政策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有力的支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孙静
文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矩阵,将网络分析方法与全球向量自回归方法相结合,充分捕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及碳排放联系,合理描述了国际碳排放关系的网络特征。研究结论为:发达经济体的点入度较大,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点出度较高,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承担了部分碳排放责任,这与国家间产品流动及其引发的碳转移方向一致,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即国家间经济联系和生产环节增多会推动碳排放量增长。在中国碳排放波动的冲击来源中,除日本外的发达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正向冲击效应,新兴经济体经济产出对中国碳排放具有"U"形的负向冲击效应,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导致代表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冲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碳排放 能源消费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张强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环境问题从不同视角的研究深入,有关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污染责任认定原则研究也经历了从"生产负责"到"消费负责"再到"共同负责"的嬗变。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相关学者就贸易碳排放污染先后提出了生产者负责原则、消费者负责原则和共同负责原则三种划分方式。而在这一系列有关国际贸易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生产者负责,还是消费者负责抑或共同负责,有一点是不变的,即碳排放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的消费或财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碳排放 能源消费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晓凤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具有强烈的冲撞与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博弈特征。在这场博弈中,人们所期待的平和、有序、共赢的局面并没有如期出现。相反地,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技术扩散负作用”论的流行以及国际产业结构静态上的重构和动态上的脱节,导致国际贸易的摩擦此起彼伏。因而,要实现国际贸易的非零和博弈,必须要求贸易各方建立起激励相容的自由贸易机制、加速先进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扩散以及构建结构互补、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交织并存的国际分工网络体系。
关键词:
国际贸易 非零和博弈 实现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凌 黄薇
2007年启动的美元互换作为中央银行之间货币互换的典型,起源于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短缺。2008年后,中国与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但是,从实际使用结果来看,美元互换使用不断突破原有额度,而人民币互换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象征意义"上。本文运用2007-2014年参与美元互换使用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影响美元互换使用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国际贸易整体关系对美元互换使用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互换接受国承担的贸易债务和美国面临的贸易风险显著影响美元互换使用;二是美国与互换接受国的投资关联度决定了美元互换的参与对象,美国主要扮演危机救助角色;三是互换接受国的美元储备丰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