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14)
- 2023(9426)
- 2022(8013)
- 2021(7687)
- 2020(6269)
- 2019(14837)
- 2018(14738)
- 2017(27125)
- 2016(14751)
- 2015(17336)
- 2014(17113)
- 2013(17160)
- 2012(16725)
- 2011(15207)
- 2010(15017)
- 2009(13739)
- 2008(13827)
- 2007(11726)
- 2006(10478)
- 2005(9733)
- 学科
- 济(65223)
- 经济(65155)
- 管理(36184)
- 业(30402)
- 方法(28412)
- 数学(24568)
- 数学方法(24164)
- 企(23181)
- 企业(23181)
- 贸(23079)
- 贸易(23066)
- 易(22421)
- 中国(19734)
- 农(15426)
- 学(14850)
- 环境(13628)
- 财(12987)
- 地方(12915)
- 融(11543)
- 金融(11541)
- 制(11431)
- 业经(11188)
- 关系(10832)
- 出(10711)
- 和(10513)
- 银(10190)
- 银行(10161)
- 农业(9851)
- 行(9830)
- 理论(9044)
- 机构
- 大学(216797)
- 学院(211029)
- 济(96241)
- 经济(94532)
- 研究(82906)
- 管理(73907)
- 中国(65116)
- 理学(62490)
- 理学院(61630)
- 管理学(60468)
- 管理学院(60075)
- 京(48815)
- 科学(48531)
- 所(42345)
- 财(41408)
- 研究所(38448)
- 中心(36962)
- 农(34092)
- 财经(32836)
- 北京(31764)
- 经济学(31300)
- 院(30187)
- 江(30117)
- 经(29975)
- 范(29385)
- 师范(29133)
- 业大(29043)
- 经济学院(28168)
- 农业(26914)
- 科学院(25069)
- 基金
- 项目(136882)
- 科学(106941)
- 基金(100939)
- 研究(99928)
- 家(89103)
- 国家(88472)
- 科学基金(73909)
- 社会(63952)
- 社会科(60678)
- 社会科学(60664)
- 基金项目(51982)
- 省(48702)
- 自然(46718)
- 自然科(45637)
- 自然科学(45627)
- 教育(44973)
- 自然科学基金(44807)
- 资助(43151)
- 划(43123)
- 编号(38728)
- 成果(32674)
- 部(31927)
- 重点(31347)
- 发(30234)
- 中国(28924)
- 国家社会(27747)
- 教育部(27277)
- 课题(27219)
- 创(27103)
- 科研(26385)
- 期刊
- 济(105292)
- 经济(105292)
- 研究(69546)
- 中国(44794)
- 学报(34457)
- 科学(31608)
- 财(30475)
- 农(30392)
- 管理(27303)
- 大学(26331)
- 学学(24244)
- 教育(22896)
- 农业(21570)
- 贸(20902)
- 国际(20681)
- 融(20651)
- 金融(20651)
- 经济研究(18708)
- 技术(17147)
- 财经(16035)
- 问题(15369)
- 世界(15046)
- 经(14124)
- 业经(13496)
- 业(13411)
- 图书(11711)
- 统计(11108)
- 资源(10812)
- 技术经济(10225)
- 易(10086)
共检索到338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媛 王丽丽 何彧 程曦 王文琴
本文采用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统计数据,比较了国内外在测算贸易隐含碳中主要应用的三种方法:直接排放测算法、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方法。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生产加工部门(如石油加工业等)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明显小于其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外,其余行业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和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都是比较接近的,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②直接净出口隐含碳(7.50Mt)<完全消耗净出口隐含碳(277.30Mt)<完全需求净出口隐含碳(408.95Mt)。从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上来看,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基于一次能源行业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都反映了对于能源的间接消耗,其结果应该比较接近,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会民 王媛 刘冠飞
本文利用瓦尔拉-卡塞尔模型,计算了2002年与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量。结果表明:2002年与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3.64亿t和9.81亿t,进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1.28亿t和2.70亿t;加工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0.48亿t和0.96亿t。2002年与2007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2.84亿t和8.08亿t,分别占当年国内排放总量的29.8%和47.4%。同时本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在日本、欧盟、东盟三技术水平情景下分析后,发现碳减排空间巨大。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尽快的走上低碳经济之路;同时国际社会应敦促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媛 魏本勇 方修琦 和夏冰 杨会民
对国际贸易产生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对隐含碳的研究。以中国2005年为例,对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进行估算,应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隐含碳净转移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因生产排放碳量远大于其消费需要排放的碳量,从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隐含碳为395.66MtC;净转移隐含碳影响因素中强度效应(进出口商品完全碳排放系数差异)贡献率为60%,规模效应(进出额差异)贡献率为55%,结构效应(进出口结构差异)贡献率为-14%,此结果表明中国相比国外的高碳排放强度是造成目前碳转移额外增加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构效应发现中国主要净出口行业大部分不是高碳排放强度行业,而净进口行...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远 骆佩
利用2015年EORA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测算RCEP成员国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并以中国作为子系统,测算中国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贸易间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中国26个产业部门进出口贸易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和自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最后对2015年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第一,RCEP成员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直接能耗及直接碳排放,其中生产侧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消费侧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二,中国中间品贸易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于最终消费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制造业等大部分高耗能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流量,采掘业等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是进口大于出口。第三,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都集中在制造业、水、气、电、运输业、服务业等高耗能部门,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会影响其他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四,强度效应对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
关键词:
隐含能源 隐含碳排放 RCEP 投入产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文举 向其凤
本文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国际双边贸易数据,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给出了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需求碳排放以及贸易内涵排放。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排放了数量巨大的CO2,中国不是其碳排放的唯一责任方。文章同时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分解,并计算了各国贸易中CO2净转移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技术效应和汇率效应,给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说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余晓泓 彭雨舸
首先总结了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测算方法,从测算方法——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角度,对国际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进行了述评。然后对当前流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不确定性研究进行综述。接着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进行评述。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碳研究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
国际贸易 隐含碳 文献综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丁 汪云林 牛文元
文章介绍了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概念和内涵,并结合中国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对水泥出口中的隐含碳做了计算。结果为:2006年,中国的出口水泥贸易中隐含了超过千万吨的CO2排放,因为是在中国进行的生产,所以按照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这部分消耗实际上还需要由中国来承担,其价值大约占到水泥出口贸易额的15.8%,远远超过一般水泥出口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因此,这种高能耗、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在今后的对外贸易中须严格限制,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关键词:
隐含碳 碳源计算 水泥 出口贸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丽丽 王媛 毛国柱 赵鹏
本文基于简化的非竞争型可比性价值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2002年-2007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发现中国的进出口和净出口隐含碳呈上升状态。其中,2007年净出口隐含碳(1928.93Mt)是2002年(615.12Mt)的3倍多。出口隐含碳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出口隐含碳增加的原因,本文应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将我国的出口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强度、中间投入结构、出口结构、出口总量四个方面。结果显示:2002年-2007年除了CO2碳排放强度效应为负值外(-20.00%),其余三种因素的效应均为正值,出口总量是导致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新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制定中没有考虑国际贸易中附加的碳排放。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承诺以1990年排放量为基础的5%的削减目标,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的同时,可能引起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增加,影响《京都议定书》实施的有效性。针对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碳泄漏"问题,本文应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embodied emissions)进行了核算。分别通过"消费者污染负担"原则,及"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重新试算了各国或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美国为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净进口国(464Mt-CO2...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邢源源 王雅婷 王雪源
国际贸易隐含碳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关键议题,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贸易隐含碳与碳泄漏和碳漏洞相关,碳泄漏是导致贸易隐含碳的原因之一,现行碳排放核算体系中忽视贸易隐含碳导致了碳漏洞问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法等可用于测算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及碳足迹,结构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等可用于锚定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的实证研究趋于丰富。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如何分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一直是国际气候政策谈判中高度敏感的问题。一些学者质疑诸如碳关税等碳边境调整机制减少碳泄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有学者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中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解决贸易隐含碳问题的新方案。本文梳理贸易隐含碳的起源演变、测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分析并解决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原磊磊 吴水荣 陈幸良 陈勇
针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的跨境碳转移,深入分析了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和经济受益者责任三种单一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明确了由单一责任主体承担碳排放环境责任的利弊及其影响。指出责任分担有利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国际气候制度公平,提高参与度,增加减排成效和经济效率。回顾了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制度(ETS)和边境碳调节(BTAS)两种单边性质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原理及其不合理性。基于三类单一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讨论了未来可能采用的多边性质的责任分担、适用的分担标准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在中国国际气候谈判和经济结构转型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白冬艳 张德成 翟印礼 殷炜达 李智勇 刘改平 陈勇
从单一的生产者负责和消费者负责存在弊端的分析入手,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拥有外部性产权及WTO国际贸易原则的角度,论证国际贸易中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应该由进出口国共同承担,建议改进国际贸易碳计量方法学,构建监测报告体系,探索共担机制下的国际碳交易,在共担机制下优化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推进进出口国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傅智宏
研究目标:辨析最终需求隐含问题主要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研究方法:先通过模型推导辨析文献方法的准确性,再以中国为例实证分析文献方法及本文新法的准确性,最后使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研究发现:先计算最终需求引致的产出值,再将直接强度系数与引致的产出值相乘,来计算行业或部门最终需求中隐含问题的方法存在逻辑错误,因此是错误的计算方法。绿色生产技术效率变化效应是中国增加值出口中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中国增加值出口占出口值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创新:辨析了目前最常用方法中的错误,提出了更简便、更易理解的新方法。研究价值:避免隐含问题研究继续由错误思路方法计算出无意义的错误结果。
关键词:
投入产出表 隐含问题 计算方法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刘琳
文章运用环境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了中国与36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和增加值贸易余额,全面揭示了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与碳排放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首先,总体来看中国历年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都为顺差,且呈同步递增趋势,表明中国是碳排放净移入国的同时也是净贸易利益的获得者。其次,中国对26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呈现双顺差,其中对台湾地区和印尼呈现双逆差,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双边贸易引致的碳排放净流入(或流出)与贸易净利益(或损失)之间呈现互补关系;中国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增加值贸易顺差而贸易隐含碳排放逆差,使中国获得贸易利益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收益;对德国等6国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