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96)
- 2023(4355)
- 2022(3678)
- 2021(3196)
- 2020(2596)
- 2019(5978)
- 2018(6056)
- 2017(11472)
- 2016(6199)
- 2015(7432)
- 2014(7709)
- 2013(7640)
- 2012(7530)
- 2011(6854)
- 2010(7005)
- 2009(6195)
- 2008(6374)
- 2007(5652)
- 2006(5117)
- 2005(4647)
- 学科
- 济(28618)
- 经济(28581)
- 管理(19860)
- 贸(17344)
- 贸易(17333)
- 易(16838)
- 业(13647)
- 企(13379)
- 企业(13379)
- 方法(13096)
- 环境(10012)
- 数学(8759)
- 数学方法(8586)
- 财(7829)
- 和(7393)
- 学(7387)
- 关系(6900)
- 理论(6854)
- 出(6784)
- 业经(6779)
- 中国(6114)
- 国际(5659)
- 划(5623)
- 口(5584)
- 出口(5582)
- 出口贸易(5582)
- 融(5504)
- 金融(5504)
- 农(5258)
- 制(4713)
- 机构
- 大学(96460)
- 学院(95679)
- 济(42917)
- 经济(42145)
- 研究(34910)
- 管理(32287)
- 理学(27061)
- 中国(26835)
- 理学院(26767)
- 管理学(26201)
- 管理学院(26055)
- 京(20580)
- 科学(20507)
- 财(19287)
- 所(18273)
- 研究所(16339)
- 农(15715)
- 中心(15289)
- 财经(14954)
- 江(14607)
- 业大(13638)
- 经(13470)
- 经济学(13372)
- 北京(13099)
- 院(12829)
- 贸(12630)
- 农业(12521)
- 经济学院(12123)
- 范(11889)
- 师范(11751)
- 基金
- 项目(58605)
- 科学(44391)
- 研究(42387)
- 基金(42138)
- 家(37128)
- 国家(36881)
- 科学基金(30107)
- 社会(26566)
- 社会科(25095)
- 社会科学(25091)
- 省(21884)
- 基金项目(21453)
- 自然(19010)
- 教育(18919)
- 划(18723)
- 自然科(18539)
- 自然科学(18534)
- 自然科学基金(18171)
- 资助(18168)
- 编号(16739)
- 成果(14221)
- 重点(13324)
- 部(13162)
- 发(12819)
- 课题(11686)
- 科研(11654)
- 中国(11427)
- 大学(11303)
- 创(11302)
- 教育部(11245)
共检索到155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文举 向其凤
本文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国际双边贸易数据,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给出了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需求碳排放以及贸易内涵排放。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排放了数量巨大的CO2,中国不是其碳排放的唯一责任方。文章同时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分解,并计算了各国贸易中CO2净转移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技术效应和汇率效应,给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说明。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新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制定中没有考虑国际贸易中附加的碳排放。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承诺以1990年排放量为基础的5%的削减目标,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的同时,可能引起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增加,影响《京都议定书》实施的有效性。针对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碳泄漏"问题,本文应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embodied emissions)进行了核算。分别通过"消费者污染负担"原则,及"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重新试算了各国或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美国为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净进口国(464Mt-CO2...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金继红 居乂義
本文利用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及中日两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数据,使用进口国生产时的碳排放系数测算进口产品的隐含碳,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准确地测算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同时,根据产品来源区分了双边贸易隐含碳的具体承担者,探讨贸易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量化。研究发现,2000-2011年间中国生产者责任和日本消费者责任比重有所增加,日本从中国进口高排放强度中间产品转移本国的碳排放,此部分排放责任日本应以绿色援助、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纳入中国排放权交易体系等形式共同承担。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余晓泓 彭雨舸
首先总结了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测算方法,从测算方法——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角度,对国际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进行了述评。然后对当前流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不确定性研究进行综述。接着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进行评述。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碳研究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
国际贸易 隐含碳 文献综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远 骆佩
利用2015年EORA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测算RCEP成员国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并以中国作为子系统,测算中国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贸易间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中国26个产业部门进出口贸易的隐含能源流动及隐含碳排放和自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最后对2015年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第一,RCEP成员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直接能耗及直接碳排放,其中生产侧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均大于消费侧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二,中国中间品贸易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于最终消费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制造业等大部分高耗能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流量,采掘业等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是进口大于出口。第三,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大都集中在制造业、水、气、电、运输业、服务业等高耗能部门,各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会影响其他产业部门的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第四,强度效应对中国隐含能耗及隐含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
关键词:
隐含能源 隐含碳排放 RCEP 投入产出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白冬艳 张德成 翟印礼 殷炜达 李智勇 刘改平 陈勇
从单一的生产者负责和消费者负责存在弊端的分析入手,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拥有外部性产权及WTO国际贸易原则的角度,论证国际贸易中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应该由进出口国共同承担,建议改进国际贸易碳计量方法学,构建监测报告体系,探索共担机制下的国际碳交易,在共担机制下优化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推进进出口国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原磊磊 吴水荣 陈幸良 陈勇
针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的跨境碳转移,深入分析了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和经济受益者责任三种单一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明确了由单一责任主体承担碳排放环境责任的利弊及其影响。指出责任分担有利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国际气候制度公平,提高参与度,增加减排成效和经济效率。回顾了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制度(ETS)和边境碳调节(BTAS)两种单边性质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原理及其不合理性。基于三类单一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讨论了未来可能采用的多边性质的责任分担、适用的分担标准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在中国国际气候谈判和经济结构转型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丽丽 王媛 毛国柱 赵鹏
本文基于简化的非竞争型可比性价值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2002年-2007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发现中国的进出口和净出口隐含碳呈上升状态。其中,2007年净出口隐含碳(1928.93Mt)是2002年(615.12Mt)的3倍多。出口隐含碳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出口隐含碳增加的原因,本文应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将我国的出口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强度、中间投入结构、出口结构、出口总量四个方面。结果显示:2002年-2007年除了CO2碳排放强度效应为负值外(-20.00%),其余三种因素的效应均为正值,出口总量是导致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邢源源 王雅婷 王雪源
国际贸易隐含碳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关键议题,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贸易隐含碳与碳泄漏和碳漏洞相关,碳泄漏是导致贸易隐含碳的原因之一,现行碳排放核算体系中忽视贸易隐含碳导致了碳漏洞问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法等可用于测算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及碳足迹,结构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等可用于锚定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的实证研究趋于丰富。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如何分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一直是国际气候政策谈判中高度敏感的问题。一些学者质疑诸如碳关税等碳边境调整机制减少碳泄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有学者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中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解决贸易隐含碳问题的新方案。本文梳理贸易隐含碳的起源演变、测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分析并解决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媛 魏本勇 方修琦 和夏冰 杨会民
对国际贸易产生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对隐含碳的研究。以中国2005年为例,对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进行估算,应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隐含碳净转移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因生产排放碳量远大于其消费需要排放的碳量,从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隐含碳为395.66MtC;净转移隐含碳影响因素中强度效应(进出口商品完全碳排放系数差异)贡献率为60%,规模效应(进出额差异)贡献率为55%,结构效应(进出口结构差异)贡献率为-14%,此结果表明中国相比国外的高碳排放强度是造成目前碳转移额外增加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构效应发现中国主要净出口行业大部分不是高碳排放强度行业,而净进口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荣 李森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构建了隐含碳排放模型,推导出隐含碳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以及各部门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以辽宁省数据为例,从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两个方面测算了各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找出了高隐含碳排放部门。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各部门的碳排放系数呈下降趋势,表明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二,国际贸易、国内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部门集中度较高,高排放部门排放量有减少的趋势;第三,隐含碳排放同贸易呈倒U型关系,目前已接近拐点;第四,高碳部门的排放量过高,贸易结构需要调整。最后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内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红蕾 翟婷婷
文章应用投入产出法建立一个测算中澳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模型,分别运用双区域和单区域投入产出表估算两国贸易商品的碳排放系数,并采用两国近10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测算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及其对中国"碳排放"的净影响。研究发现,以2007年为分界点,中国在中澳贸易中由隐含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隐含碳净进口国;这意味着中国通过中澳贸易向其转移了碳排放,即中澳双边贸易有利于中国经济"节能减排"、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文章最后分析了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从行业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上述变化的原因;并阐述了本研究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
中澳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失衡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贸易自由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考虑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影响后,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其中特别注重对再出口贸易和部门分解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生产隐含碳比消费隐含碳高4.53%,净出口隐含碳达2.98亿吨。我国的CO2排放贸易条件是0.93,这说明我国单位出口的碳排放强度小于单位进口的碳排放强度,国际贸易总体上来说有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进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隐含碳贸易顺差最大的部门是"纺织业",逆差最大的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
关键词:
对外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