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63)
- 2023(11605)
- 2022(10340)
- 2021(9562)
- 2020(7978)
- 2019(18555)
- 2018(18689)
- 2017(36112)
- 2016(19692)
- 2015(22549)
- 2014(22631)
- 2013(22286)
- 2012(20782)
- 2011(18691)
- 2010(18660)
- 2009(16827)
- 2008(16393)
- 2007(14298)
- 2006(12519)
- 2005(10868)
- 学科
- 济(78779)
- 经济(78688)
- 管理(56935)
- 业(50435)
- 企(42822)
- 企业(42822)
- 方法(38691)
- 数学(32815)
- 数学方法(32273)
- 贸(23225)
- 贸易(23213)
- 易(22514)
- 学(19160)
- 农(18900)
- 中国(18808)
- 财(18129)
- 业经(16414)
- 环境(16029)
- 地方(15852)
- 理论(14298)
- 和(14017)
- 制(12647)
- 划(12320)
- 农业(12224)
- 融(11931)
- 金融(11930)
- 技术(11834)
- 务(11619)
- 财务(11551)
- 财务管理(11525)
- 机构
- 大学(283847)
- 学院(280675)
- 管理(112176)
- 济(111013)
- 经济(108543)
- 理学(97425)
- 理学院(96367)
- 管理学(94489)
- 管理学院(94030)
- 研究(93594)
- 中国(68746)
- 京(60937)
- 科学(59139)
- 财(48252)
- 所(47193)
- 农(43609)
- 研究所(43136)
- 业大(42860)
- 中心(41870)
- 江(39412)
- 财经(39351)
- 北京(38534)
- 范(37002)
- 师范(36677)
- 经(35677)
- 院(34544)
- 农业(34399)
- 州(32527)
- 经济学(32224)
- 师范大学(29792)
- 基金
- 项目(193467)
- 科学(150857)
- 研究(140637)
- 基金(139964)
- 家(121835)
- 国家(120897)
- 科学基金(103378)
- 社会(86456)
- 社会科(82016)
- 社会科学(81992)
- 省(74807)
- 基金项目(74196)
- 自然(68360)
- 自然科(66761)
- 自然科学(66748)
- 自然科学基金(65493)
- 教育(63948)
- 划(63290)
- 资助(59016)
- 编号(57571)
- 成果(46674)
- 重点(42882)
- 部(42378)
- 发(40711)
- 创(39444)
- 课题(39287)
- 科研(37386)
- 创新(36811)
- 大学(36181)
- 教育部(36137)
- 期刊
- 济(117946)
- 经济(117946)
- 研究(81758)
- 中国(49165)
- 学报(45745)
- 科学(41131)
- 管理(40422)
- 农(38700)
- 大学(34497)
- 财(34269)
- 学学(32308)
- 教育(31172)
- 农业(27759)
- 技术(24176)
- 融(21590)
- 金融(21590)
- 经济研究(18967)
- 业经(18688)
- 财经(17761)
- 贸(17606)
- 国际(16513)
- 图书(16376)
- 问题(16337)
- 经(15067)
- 业(14319)
- 理论(14226)
- 技术经济(13783)
- 科技(13753)
- 实践(13233)
- 践(13233)
共检索到407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任亚运 宋帅
近年来,国际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合理准确计量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成为各国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核算方法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碳排放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而影响到各国碳排放的责任分担和气候变化会议的谈判。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主要有IPCC法、投入产出法和生命周期法。基于此,文章对这三种测度方法各自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对国际贸易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时找到合适的测度方法,为我国制定低碳贸易政策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有力的支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张强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环境问题从不同视角的研究深入,有关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污染责任认定原则研究也经历了从"生产负责"到"消费负责"再到"共同负责"的嬗变。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相关学者就贸易碳排放污染先后提出了生产者负责原则、消费者负责原则和共同负责原则三种划分方式。而在这一系列有关国际贸易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生产者负责,还是消费者负责抑或共同负责,有一点是不变的,即碳排放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的消费或财富。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邢源源 王雅婷 王雪源
国际贸易隐含碳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关键议题,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贸易隐含碳与碳泄漏和碳漏洞相关,碳泄漏是导致贸易隐含碳的原因之一,现行碳排放核算体系中忽视贸易隐含碳导致了碳漏洞问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法等可用于测算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及碳足迹,结构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等可用于锚定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的实证研究趋于丰富。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如何分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一直是国际气候政策谈判中高度敏感的问题。一些学者质疑诸如碳关税等碳边境调整机制减少碳泄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有学者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中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解决贸易隐含碳问题的新方案。本文梳理贸易隐含碳的起源演变、测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分析并解决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剑泉 田康 陈绍志
定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程度的生态足迹评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以测度和反映商品进出口对贸易双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从基本方法缘起及发展、相关方法改进与应用、主要方法比较和分析等3个层面综述了贸易足迹评估方法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基于"可将人类消费转换成对应生产资源或吸纳废物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这一理论假设形成的评估方法中,有6种适用于国际贸易生态足迹研究,其中综合法和投入产出法是基本方法,但各有不足或缺陷,需要克服和补充;能值足迹法、多区域投入产出法、产品用地系数矩阵法和投入产出-产品用地系数矩阵法为改进方法,各有特点和优势,仍待更新与完善;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研究进展及应用领...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国际贸易 评估方法 研究进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酣 张继宏
在"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下,引入产品质量异质性,一方面通过建立静态或动态均衡模型解释了国家之间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变化,也证明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模式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收入差距等福利问题,并对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反映产品质量的指标,利用企业乃至产品层面的数据验证了质量异质性和企业出口决策、国家间的贸易模式差异和出口品质量高低之间的关系。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的引入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也为中国很多贸易现象提供了新解释。在改进国际贸易产品质量测度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产品质量异质性,有望对贸易模式、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提供更有力的解释。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文举 向其凤
本文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国际双边贸易数据,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给出了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需求碳排放以及贸易内涵排放。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排放了数量巨大的CO2,中国不是其碳排放的唯一责任方。文章同时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分解,并计算了各国贸易中CO2净转移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技术效应和汇率效应,给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说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富佳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侯文平
以异质性企业为标志的新新贸易理论的诞生推动了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现有的引力模型研究只就贸易领域的某个方面进行综述,本文以贸易理论为线,系统梳理了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新进展,对比和评析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
引力模型 引力方程 贸易理论 贸易流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新 王翠竹 谭桑
制度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问题日益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首先对已有文献关于制度质量(即制度的好坏及程度)的测量方法进行归纳,接着对有关制度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相关文献从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国际贸易对制度的影响两个角度加以梳理,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细分,最后指出目前对该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制度 制度质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卢娟 李斌 彭洋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是贸易在其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是否也会影响居民健康?本文就国际贸易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回顾,着重综述贸易对健康的直接影响机制,主要通过营养、食品安全与疾病传播等渠道;以及间接影响机制,主要包括劳动力就业、收入增长、收入不平等、公共服务、环境污染与对外援助等渠道。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明确了健康不平等概念,分析了贸易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路径以及贸易政策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最后,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贡献与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健康 贸易政策 健康不平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碳排放 能源消费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孙静
文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矩阵,将网络分析方法与全球向量自回归方法相结合,充分捕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及碳排放联系,合理描述了国际碳排放关系的网络特征。研究结论为:发达经济体的点入度较大,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点出度较高,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承担了部分碳排放责任,这与国家间产品流动及其引发的碳转移方向一致,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即国家间经济联系和生产环节增多会推动碳排放量增长。在中国碳排放波动的冲击来源中,除日本外的发达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正向冲击效应,新兴经济体经济产出对中国碳排放具有"U"形的负向冲击效应,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导致代表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冲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碳排放 能源消费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新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制定中没有考虑国际贸易中附加的碳排放。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承诺以1990年排放量为基础的5%的削减目标,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的同时,可能引起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增加,影响《京都议定书》实施的有效性。针对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碳泄漏"问题,本文应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embodied emissions)进行了核算。分别通过"消费者污染负担"原则,及"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重新试算了各国或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美国为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净进口国(464Mt-CO2...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吴洁 蒋琪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每年会召开气候变化大会围绕温室气体减排进行谈判,并达成相关的气候协议。2008年12月的气候变化大会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