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0)
- 2023(13478)
- 2022(12003)
- 2021(11415)
- 2020(9622)
- 2019(22555)
- 2018(22474)
- 2017(43554)
- 2016(23706)
- 2015(26875)
- 2014(26942)
- 2013(26742)
- 2012(24864)
- 2011(22436)
- 2010(22726)
- 2009(21142)
- 2008(21019)
- 2007(18674)
- 2006(16694)
- 2005(15308)
- 学科
- 济(93349)
- 经济(93223)
- 管理(66621)
- 业(61865)
- 企(52778)
- 企业(52778)
- 方法(41362)
- 数学(34150)
- 数学方法(33588)
- 财(26869)
- 贸(25134)
- 贸易(25118)
- 中国(24756)
- 易(24329)
- 农(24103)
- 学(22074)
- 税(21963)
- 税收(20474)
- 业经(20438)
- 收(20299)
- 地方(18600)
- 理论(18554)
- 制(17834)
- 和(15941)
- 务(15624)
- 财务(15545)
- 农业(15524)
- 财务管理(15508)
- 融(15060)
- 金融(15059)
- 机构
- 大学(340542)
- 学院(335335)
- 济(133799)
- 经济(130765)
- 管理(129150)
- 研究(115319)
- 理学(110627)
- 理学院(109378)
- 管理学(107307)
- 管理学院(106714)
- 中国(86806)
- 京(73964)
- 科学(70209)
- 财(67634)
- 所(59051)
- 研究所(52859)
- 财经(52156)
- 农(50945)
- 中心(50932)
- 江(50183)
- 北京(47784)
- 业大(47520)
- 经(47175)
- 范(45527)
- 师范(45172)
- 院(41695)
- 州(40871)
- 经济学(39727)
- 农业(39631)
- 财经大学(38517)
- 基金
- 项目(217520)
- 科学(169021)
- 研究(161964)
- 基金(156342)
- 家(135634)
- 国家(134510)
- 科学基金(114049)
- 社会(99309)
- 社会科(94025)
- 社会科学(93998)
- 省(82954)
- 基金项目(82122)
- 教育(73893)
- 自然(73356)
- 自然科(71613)
- 自然科学(71595)
- 划(70458)
- 自然科学基金(70269)
- 编号(67557)
- 资助(65634)
- 成果(57652)
- 重点(48393)
- 部(48143)
- 课题(46143)
- 发(45621)
- 创(44413)
- 项目编号(42445)
- 科研(41405)
- 创新(41387)
- 教育部(41383)
- 期刊
- 济(151519)
- 经济(151519)
- 研究(110241)
- 中国(65137)
- 学报(53632)
- 财(51423)
- 管理(48171)
- 科学(47168)
- 农(46611)
- 教育(41995)
- 大学(40580)
- 学学(37509)
- 农业(32311)
- 融(29307)
- 金融(29307)
- 技术(28078)
- 财经(24772)
- 经济研究(24425)
- 业经(22993)
- 贸(21630)
- 经(21151)
- 问题(20689)
- 国际(20394)
- 图书(20040)
- 务(17161)
- 理论(17026)
- 业(16600)
- 税(16150)
- 技术经济(15539)
- 实践(15471)
共检索到518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吴杨伟 王胜 李晓丹
逆全球化和贸易大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大了关税的可操作性。本文以关税吸收概念作为研究对象,突出进口国关税调整对出口国出口价格的影响;以往文献多以进口国消费者价格为研究主体,采用关税传递或者关税不完全传递的表述。本文全面梳理行业、产品和企业层面关税吸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关税吸收源于可变质量和可变加成;从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率两个维度区分不同理论模型并指出各自的适用;在Antoniades(2015)、Ludema和Yu(2016)的研究基础上,构建度量关税吸收幅度的一个双重异质性企业模型框架。在梳理上述文献的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在总结性评论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青龙
无论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的成本主要为生产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成本观有日益广义化、多元化的趋势,进而需要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别纳入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机会成本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四者有机耦合,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全成本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皓星
严控银行体系风险与货币政策转型是我国现阶段两大重要议题,银行风险吸收作为经济风险的吸纳、减震、出清“装置”,是联结两者间权衡关系的重要枢纽。本文从银行风险吸收的基础逻辑、影响因素、表现形式与风险出清机制等方面展开分析,构建了银行风险吸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探讨了银行风险吸收面临的问题与阻碍。银行风险吸收来源于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始属性,具有“微观排斥、宏观吸收,主观排斥、客观吸收”的底层逻辑,这一理论对于货币政策操作、金融监管、银行风险考核、银行救助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风险吸收 货币政策 银行监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范海君
无论是投资贸易替代论还是投资贸易互补论,以及后来的学者对贸易与投资进行实证分析之后的新发现,都是对不同时期下的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研究成果,是随着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蓬勃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虽然体现出了替代和促进关系,但是这种替代和促进的程度是不容易准确的测量出来,也是经验研究不容易把握的。国际直接投资不仅对国际贸易存在着量的作用,还存在质的作用。在国际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分析中,应该更多地运用定性方法,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耀中 刘志忠
本文运用一个绝对优势的修正模型考察了本币升值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了得自 本币升值的利益,并对日本稳定增长时期日元升值的社会福利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指出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关键词:
本币升值 利益 日元 启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曲如晓
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环境关税来保护本国环境,且征收环境关税符合WTO相关规则。与征收环境税相比,环境关税是一种次优的选择;用环境关税解决跨边界污染问题关键是实施环境关税的国家是否为贸易大国。
关键词:
环境关税 WTO 环境税 跨边界污染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黄凤羽
关税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壁垒 ,也是我国加入WTO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关税的经济效应包括价格效应、贸易条件效应、保护效应等。因此有必要对关税的经济效率及其保护程度的衡量进行具体分析。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樊瑛
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作为研究单位,企业则因被认为具有同质性而不予考虑。由Melitz等领军的"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本文围绕企业异质性这个焦点,就国际贸易异质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贸易政策与异质性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出口与企业FDI选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
异质企业 生产率 沉淀成本 出口 FDI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丁平 张二震
现如今,各国厂商纷纷瞄准消费大国,通过价格、技术及品牌等手段相互竞争来占领目标市场,获取贸易利益,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态势。对一国而言,拥有较大的国内需求市场,能否为其国际贸易创造优势呢?本文在对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的动因、格局、利益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
国内需求 国际贸易 本土市场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楠 黄卫平
知识产权保护(IPRs)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外直接投资(FDI)和技术转移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TRIPS)作为加入WTO的条款,得到大多数国家响应和支持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何种影响纷纷展开了研究,研究的结果主要表明了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国际贸易,特别是高技术产品贸易、FDI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那些模仿能力强的国家较为明显。其中高收入国家的诉求是中低收入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避免其技术因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青龙
国际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最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基础需要进一步广义化。一个国家要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除了考虑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制度、生态环境等要素也不可或缺。基于广义要素的成本可定义为"全成本",它是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的动态开放系统。"全成本"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全成本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郑小碧
现有理论重点关注国际贸易的基础、结构及结果,而忽视了对国际贸易主体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以及国际贸易服务由谁提供、为什么由其提供的国际贸易空间嵌入方式研究。文章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内生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对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劳动分工结构的演进,进而对国际贸易方式变迁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率优势的动态变化是国际贸易买卖双方选择劳动分工模式的根本动力,分工模式的演进伴随着国际贸易方式由独立式向嵌入式演进的初期萌芽、形成发展到全面拓展跃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不仅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效应,而且具有缩小贸易各方收入差距的分配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梁碧波
人类无穷的欲望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原始动力,而技术和制度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推动着国际贸易模式向更高的层次演进。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在"二元边际"上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国际贸易模式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点上的非均衡分布。国际贸易模式的演进与升级,又对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格局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冲击。在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背景下,将贸易政策的调整对象由最终产品划分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这两大类型,就更能体现产品内贸易模式下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调节功能,并有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任亚运 宋帅
近年来,国际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合理准确计量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成为各国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核算方法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碳排放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而影响到各国碳排放的责任分担和气候变化会议的谈判。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主要有IPCC法、投入产出法和生命周期法。基于此,文章对这三种测度方法各自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对国际贸易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时找到合适的测度方法,为我国制定低碳贸易政策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有力的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