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82)
- 2023(13220)
- 2022(11733)
- 2021(10900)
- 2020(9157)
- 2019(21043)
- 2018(20869)
- 2017(40748)
- 2016(21811)
- 2015(24809)
- 2014(24531)
- 2013(24370)
- 2012(22779)
- 2011(20594)
- 2010(20422)
- 2009(18836)
- 2008(18525)
- 2007(16176)
- 2006(14123)
- 2005(12395)
- 学科
- 济(90775)
- 经济(90668)
- 管理(63452)
- 业(59669)
- 企(50061)
- 企业(50061)
- 方法(45803)
- 数学(39574)
- 数学方法(39134)
- 贸(25022)
- 贸易(25010)
- 易(24224)
- 财(23441)
- 中国(22332)
- 农(22036)
- 学(19110)
- 业经(18823)
- 地方(17621)
- 理论(15540)
- 制(15122)
- 务(14905)
- 财务(14840)
- 财务管理(14810)
- 融(14616)
- 金融(14615)
- 农业(14524)
- 环境(14169)
- 企业财务(13981)
- 和(13877)
- 技术(13760)
- 机构
- 大学(318730)
- 学院(313957)
- 济(129550)
- 经济(126898)
- 管理(125336)
- 理学(109463)
- 理学院(108308)
- 管理学(106470)
- 管理学院(105929)
- 研究(103424)
- 中国(76336)
- 京(67009)
- 科学(62477)
- 财(58810)
- 所(51460)
- 财经(48067)
- 农(47222)
- 研究所(46602)
- 中心(46470)
- 业大(45710)
- 江(43916)
- 经(43845)
- 北京(42212)
- 范(40896)
- 师范(40537)
- 经济学(39548)
- 院(37775)
- 农业(37152)
- 经济学院(36027)
- 财经大学(36012)
- 基金
- 项目(214364)
- 科学(168490)
- 基金(157183)
- 研究(156834)
- 家(136073)
- 国家(135005)
- 科学基金(116393)
- 社会(99191)
- 社会科(94214)
- 社会科学(94191)
- 基金项目(83343)
- 省(81728)
- 自然(75798)
- 自然科(74074)
- 自然科学(74060)
- 自然科学基金(72731)
- 教育(71941)
- 划(68868)
- 资助(66002)
- 编号(63396)
- 成果(51505)
- 部(48206)
- 重点(47287)
- 发(44524)
- 创(44045)
- 课题(42879)
- 教育部(41834)
- 科研(41190)
- 创新(41058)
- 大学(40940)
- 期刊
- 济(135811)
- 经济(135811)
- 研究(94696)
- 中国(54485)
- 学报(49873)
- 管理(45076)
- 科学(44171)
- 财(42773)
- 农(41896)
- 大学(38190)
- 学学(35730)
- 教育(34054)
- 农业(29551)
- 融(26987)
- 金融(26987)
- 技术(25571)
- 财经(23262)
- 经济研究(22797)
- 业经(21035)
- 贸(20131)
- 经(19836)
- 问题(18612)
- 国际(18166)
- 图书(17242)
- 理论(15888)
- 业(15311)
- 技术经济(14964)
- 科技(14651)
- 实践(14383)
- 践(14383)
共检索到455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京燕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环境规制较严格的国家对贸易竞争力负面效应的担忧也随着增加。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在导致贸易壁垒不断削减的同时,各国的环境规制却随之不断提升。近年来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迁移的关系倍受关注,成为贸易与环境研究的前沿问题。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意味着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从而对污染水平产生影响。本文的目的是对环境规制差异导致的生产、净出口和污染排放效应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数据、模型和结果进行评述。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贸易中污染避难所实证研究所使用的典型方法,然后就污染避难所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并对主要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最后对文章所使用文献的方法、数据来源、关键...
关键词:
污染避难所 国际贸易 实际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京燕 张珊珊
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考虑中间产品产生污染的情况下,通过计算中美双边贸易的内含污染,考察对外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的影响,检验污染避难所假说是否成立。本文首先构造中美两国28个制造业的总污染强度,在此基础上计算1987-2004年中美制造业贸易的贸易内含污染条件指标,并分析中美制造业贸易的进出口内含污染的部门来源。研究发现,1992年之后,所有污染物的贸易内含污染条件值都大于1,这意味着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污染强度要高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污染强度,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环境受损、美国环境获利,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从部门结构上看,中国出口内含污染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机械设备和工业化学这三个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党玉婷 盛丹
该文通过测算2001-2014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的贸易内涵污染平衡(BEET)和贸易污染条件(PTT),结论如下:中国在与美、日、德的双边贸易中一直为环境污染赤字国,各制造行业也基本为污染赤字行业,但污染赤字在逐年缩小,"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中国对美、日、德的出口品比进口品更具有污染性,但出口品相对进口品的污染性在逐年降低;中国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严重,其次是废气污染物;对BEET的环境效应分解显示,规模效应影响为负,技术效应影响为正并有效减少了中国的污染赤字,结构效应的影响在固体废物方面为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有鑫
国际贸易的开展,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通过加入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30个省区的贸易、排放等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发达国家通过出口非环境密集型商品、进口环境密集型商品将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排放跨境转移;2008年我国净出口内涵排放量为11.875亿吨,占国内总排放量的14.84%,我国通过国际贸易成为CO2净出口国;"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成立,一省平均对外依存度高于20%就有极大可能沦为"污染避难所"。
关键词:
国际贸易 CO2排放 “污染避难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哲 罗永明
"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发展中国家如果自愿实施较低环境标准,则将成为世界污染的集中地。本文通过建立FDI与环境标准的关系模型得出,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在统计上虽然显著但是程度很小,中国并未成为世界"污染避难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向永辉 陈庆能
污染避难所假说和林德假说在传统上独立,但都涉及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跨国企业而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需要权衡污染避难所效应和林德效应。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外企数据,构建了新的环境规制指标和质量需求结构指标,对污染避难所假说和林德假说进行了统一检验。基于条件Logit和嵌套Logit两种估计方法的实证结果显示:两种假说对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外企都是成立的,其中环境规制强度对高污染行业外企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均收入和产品质量需求结构对于吸引高质量外企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军
污染避难所假说是现代国际经济学领域中一个颇受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构筑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剖析。我们首先将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境外部性效应等策略变量纳入到一个北南国家的贸易模型中,由此勾勒出外国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的关系,即外国直接投资并不一定造成环境的恶化,相反,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还可能降低东道国的污染物数量,从而对改善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没有找到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污染避难所假说 外国直接投资 环境保护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侯伟丽 方浪 刘硕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管制较弱的地区转移?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产业区际转移间的关系,提出"污染避难所"效应在中国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利用1996-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效应的存在:从总体上看,该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滞后1期时效应最明显;分时段的分析显示,随着我国环境管制强度整体加强和产业结构变化,"污染避难所"效应增强。同时原有污染密集型产业基础较好、区域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加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友国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视角下中国省际和四大地区层面的区域间贸易模式。结果表明,在典型年份中,绝大多数省份的国内贸易都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模式或要素禀赋模式.甚至个别省份的国内贸易既是污染避难所模式又是要素禀赋模式;四大地区的国内贸易在整个研究期内主要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模式,也有一些表现为要素禀赋模式。进一步地,一些省份或地区的国内贸易还可能在某一年份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模式,但在另一年份表现为要素禀赋模式。由此可见,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理论各自只能部分地解释中国的区域间贸易.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的区域间贸易。当然。也有少数省份或地区的贸易在某些年份表现为其他模式。同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玮 毕超
首先构建了一个解释污染避难所效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若干假设。然后,采用2004年到2008年转移产业中新建企业的面板数据,借助反映企业区位决策的Poisson模型,证实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确实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最后表明,环境规制对重污染型新建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轻污染型新建企业的影响,且该影响会随着企业资本密度的提高而降低。此外,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要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污染避难所效应 环境规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源 顾海英 钟根元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影响了中国碳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吗?运用引力模型和2000~2010年面板数据,检验了CO2排放强度衡量的环境规制对中国碳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如下:中国环境规制对中国碳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有着明显的负影响,中国存在显著的污染避难所效应。从单个行业看,除石油加工业外,金属冶炼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都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应实行适度严格的环境规制,不能轻易对外承诺较大幅度的碳减排责任;而各行业必须立足长远,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曾贤刚
本文基于1998—200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规制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我国各个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相对而言,经济规模、基础设施状况和外资的集聚效应等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且,环境规制和FDI的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FDI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成立的证据不足。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外商直接投资 污染避难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雨微 吴航 刘航
国际产能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表现,是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突破口,目前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同时,我国推动产能合作还伴随着一些理论质疑,其中包括对污染转移的担忧,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寻求"污染避难所"。这一假说并不成立。尽管国内仍有不少污染型产能,但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对外合作的盈利空间很小。能够开展产能合作的企业通常清洁生产能力较强,环境成本占其总成本比重较低,不具备通过对外转移逃避环境责任的动机。而且,对外产能合作是由工程项目带动的全面合作,境外经营最终要实现属地化,在形成与当地原有产能的紧密产业链关系后,我国投资方治污控污的技术和经验将产生正向溢出。
关键词:
国际产能合作 污染避难所 环境责任 共赢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彭可茂 席利卿 雷玉桃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确保经济增长与改善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利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中国工业环境规制相对强度指数,接着使用2002—2012年30个地区的工业面板数据进行变量甄别和模型修正,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全国及区域工业环境规制相对差异等自变量对于工业总体以及29类特定产业的投资强度的影响程度,进一步通过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工业总体的研究结论,并且详细阐释了各自变量影响工业投资产生的一些研究结论。结果发现:就工业总体而言,全国总体、东部及西部并不显示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而中部则存在长期稳健的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国有投资工业不显示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而港澳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谭嘉殷 张耀辉
本文利用广东省的面板数据,采用VEC模型,分析广东省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发现短期内产业集聚发展对环境改善具有负外部性效应,但在长期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珠三角和东翼地区呈负相关关系,而山区和西翼地区呈现相反的结果。珠三角和东翼地区的产业集聚红利,可能是以"污染避难所"重现为代价,将环境成本转移到山区和西翼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真的成立吗——基于空间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外国直接投资“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实证检验——以江苏省为例
企业集团内部是否存在“污染避难所”
外商直接投资的污染避难所效应会一直存在吗?——基于动态门限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碳排放规制、国际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45个发达及发展中国家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力实证研究述评
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FDI竞争、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对中国式分权的反思
中国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以大宗农产品为例
中国存在碳排放的“污染者避难所”效应吗?——基于不同来源地FDI数据的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