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18)
- 2023(11188)
- 2022(9401)
- 2021(8999)
- 2020(7565)
- 2019(17435)
- 2018(16992)
- 2017(32100)
- 2016(16416)
- 2015(18733)
- 2014(17971)
- 2013(17534)
- 2012(16038)
- 2011(14352)
- 2010(13746)
- 2009(12286)
- 2008(11522)
- 2007(9321)
- 2006(7774)
- 2005(6795)
- 学科
- 济(72477)
- 经济(72413)
- 管理(46511)
- 业(45281)
- 方法(37236)
- 企(36466)
- 企业(36466)
- 数学(33451)
- 数学方法(33095)
- 贸(24155)
- 贸易(24144)
- 易(23569)
- 中国(20528)
- 农(17102)
- 财(16397)
- 技术(15973)
- 业经(14109)
- 融(11409)
- 金融(11408)
- 农业(11325)
- 出(11224)
- 制(10838)
- 地方(10569)
- 环境(10560)
- 关系(10489)
- 银(10478)
- 银行(10468)
- 学(10382)
- 行(10084)
- 和(9936)
- 机构
- 大学(229981)
- 学院(227140)
- 济(109904)
- 经济(108446)
- 管理(92661)
- 理学(81074)
- 理学院(80335)
- 管理学(79225)
- 管理学院(78789)
- 研究(77691)
- 中国(60140)
- 京(47079)
- 财(44686)
- 科学(41787)
- 财经(37308)
- 中心(36009)
- 所(35844)
- 经济学(35667)
- 经(34577)
- 研究所(32941)
- 经济学院(32472)
- 农(29999)
- 业大(29897)
- 北京(29404)
- 江(28894)
- 院(28479)
- 财经大学(28305)
- 范(26834)
- 师范(26609)
- 商学(25522)
- 基金
- 项目(161205)
- 科学(129842)
- 基金(122561)
- 研究(119913)
- 家(106451)
- 国家(105721)
- 科学基金(91966)
- 社会(80608)
- 社会科(76988)
- 社会科学(76972)
- 基金项目(64035)
- 省(57851)
- 自然(57365)
- 自然科(56161)
- 自然科学(56149)
- 自然科学基金(55173)
- 教育(54387)
- 划(50007)
- 资助(49992)
- 编号(46403)
- 部(38070)
- 重点(36163)
- 国家社会(36027)
- 成果(35891)
- 创(34847)
- 发(34562)
- 教育部(33635)
- 创新(32793)
- 人文(32380)
- 中国(31816)
- 期刊
- 济(105036)
- 经济(105036)
- 研究(66134)
- 中国(38332)
- 管理(33616)
- 财(32656)
- 科学(30333)
- 学报(29430)
- 农(25187)
- 大学(24118)
- 学学(22736)
- 技术(22642)
- 贸(20092)
- 经济研究(19646)
- 国际(19193)
- 融(18789)
- 金融(18789)
- 农业(18456)
- 教育(18333)
- 财经(18048)
- 经(15676)
- 问题(15248)
- 业经(14933)
- 世界(14070)
- 技术经济(13005)
- 统计(11695)
- 业(11478)
- 科技(10595)
- 策(10423)
- 理论(10282)
共检索到325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俊玲
以Baldwin (2015)对贸易的划分方式为基础,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深化,构建适宜研究需要的全贸易分解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国际贸易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最终消费品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代加工类中间品进口贸易对中国技术进步存在明显的正向作用,中间品出口贸易和非代加工类中间品进口贸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阻碍效应。这不仅说明贸易结构调整的正向溢出效应正逐步显现,同时也说明参与全球化生产活动对中国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需对不同类型贸易间的差异给予必要关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欢 王燕
技术进步方向是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重要原因,但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因素却被忽略了。本文利用1980-2011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测度了技术进步方向,并考察了技术进步方向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大多数制造业行业技术进步方向都是偏向资本的,1996年是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的转折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96-2011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原因,并重点考察了国际贸易的作用。结果表明:国际贸易是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国际贸易使中国复制了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方向。致使中国技术进步方向有偏的影响因素还包括资本深化、国有经济比重降低、研发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斌 赵新华
在将环境污染的影响分解为经济结构效应、生产技术进步效应、污染治理技术进步效应以及它们之间共同作用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进出口规模、进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从工业总体还是从进出口部门来看,技术进步(包括生产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对减少工业污染排放的效果最大;结构变化及其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效果在工业总体和进出口部门中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出口导致的污染排放占了各种工业污染排放的25%以上,出口污染排放量高于进口污染排放减少量,但"污染避风港"的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化尧
学术界对中国进出口技术外溢问题给出了多种解释,却少有文献关注到技术外溢时滞和成熟度差异对外溢结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各种技术外溢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造了全要素创新效率指标(TFI),与TFP进行对照来检验不同外溢机制的这两方面影响,并结合特定时期的进出口特征事实进行了讨论。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都带来了积极的技术溢出,但由于不同外溢机制的时滞不同,且在分析期存在明显的模型结构转型,应结合现实给出不同阶段和不同外溢机制的特定解释。从本文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到在验证多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中对照性研究设计的重要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罗知 宣琳露 李浩然
很多学者测算出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是偏向资本的,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除了理论中指出的要素价格和禀赋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也有可能诱导技术进步偏向某种要素,国际贸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一些学者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可以直接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而技术模仿使我国直接复制了发达国家偏向于资本的技术,所以我国的技术进步也偏向资本。本文则发现,国际贸易是通过影响要素价格这一途径促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本文利用1997-2012年省级层面数据测算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实证结果显示,进口贸易会使得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但是出口贸易并不影响技术进步的偏向。进一步的,引入要素价格扭曲这一中介因素后,我们发现进口贸易减轻了劳动价格扭曲,进而使得资本价格相对劳动价格而言越发低于其边际产出,促使企业选择了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方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尹今格
本文以两个国家、单部门理论模型为基础,从种类增加型创新与质量提高型创新两个角度,分别推导封闭经济、仅存在知识的跨国溢出和知识溢出与产品市场一体化同时存在三种情况下的创新增长率及消费指数的增长率,并将这三种情况下的增长率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知识溢出与产品市场一体化同时发生条件下的创新增长率和消费指数增长率最高,其次是仅有跨国知识溢出时的增长率,最后是封闭经济的增长率。
关键词:
水平创新 垂直创新 技术溢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建军 仇怡
通过分析东道国的人力资本、R&D存量、产业集聚以及制度等因素对一国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影响机理,构造了相关的理论模型。结论表明,人力资本、R&D存量、产业集聚与制度等因素是制约一国获得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影响因子。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莉 李捷瑜 徐现祥
全球范围内初次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占份额呈现增长趋势的事实在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偏向型技术进步成为一个重要的解释视角。本文构建了要素收入份额的决定方程,证实了偏向型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并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寻找其变化的原因。然后利用1980—2007年的跨国经济发展数据,探索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从而导致要素收入向资本倾斜;进一步的,引入现有文献中用于解释收入份额变化的外商直接投资、劳资谈判能力等因素,发现我们的结论依然是稳健的。本文的研究充实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收入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的技术进步来源和方向。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技术进步偏向 要素收入分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定胜 汤颖男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主要工业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工资不平等日益加剧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之一。经济学家的研究与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导致工资差距增大的主要因素究竟是国际贸易还是技术进步?如果是国际贸易,那么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何种渠道影响相对工资,影响力有多大,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机制是否相同?如果是技术进步,那么究竟是何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工资不平等,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的传递机制如何?本文从这些方面全面地介绍了相关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文献。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技术进步 工资差距 技能溢价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小平 卢现祥 朱钟棣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本文采用DEA方法将中国32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分别就出口和进口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1998—2003年期间,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提高;贸易开放度高的行业并不比贸易开放度低的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出口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不显著;但进口显著地促进了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增长。所以,调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模式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技术进步 生产率增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黄建忠 郑智昕
在H-O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几何分析和代数证明,本文分别阐述了在小国情形和大国情形下,出口部门与进口部门的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对一国的生产模式、贸易模式、要素报酬、要素密集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关键词:
外生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 H-O模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喻美辞
笔者运用2000-2005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对外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行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将27个细分行业按照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分析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技术进步等变量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论如下:在不考虑制造业行业特征的情形下,行业的对外贸易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行业的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在将对外贸易分解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情形下,进口贸易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技术进步引起相对工资差距的缩小;在考虑制造业行业特征的情形下,行业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会导致进、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对相对...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平
本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中国的进出口与技术进步的协整因果关系作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技术进步和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我国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进口和出口的增长;出口和进口互为因果关系,但是出口和进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显著。从短期来看,出口是技术进步的Granger原因,但技术进步不是出口的原因;进口不是技术进步的Granger原因,技术进步也不是进口的原因;进口是出口的原因,但出口不是进口的原因。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技术进步 VECM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方
通过建立和扩展马克思国际价值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在国际分工条件下,各国相互贸易会获得不同的贸易利益,其中一些国家的贸易利润除了来自于本国的剩余价值外,还来自于贸易对手国的剩余价值,而贸易对手国将失去一些剩余价值,遭受贸易损失。如果在相互贸易的过程中,某个国家出现技术进步,则与技术进步前相比,这个国家一般会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而另外一个国家是否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则依赖由一些参数形成的相关条件,在满足这种条件下会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但在不满足这种条件下会出现贸易损失。
关键词:
国际价值 技术进步 贸易利益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俊玲 林季红
基于中国1995—2009年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探索不同贸易类型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贸易的开展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并非完全一致,不仅存在贸易种类间的差异,同时也存在行业间的差异。其中,对于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来说,中间品出口、用于出口的中间品进口和用于国内生产的中间品进口这三类贸易存在促进效应,用于出口的中间品进口贸易的正向效应最高,最终消费品出口和进口贸易存在阻碍效应;对于服务业来说,最终消费品出口、进口和用于出口的中间品进口这三类贸易存在促进效应,用于出口的中间品进口贸易的正向效应最高,中间品出口和用于国内生产的中间品进口贸易存在阻碍效应。
关键词:
细分贸易 技术进步 贸易的技术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