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94)
- 2023(17998)
- 2022(15520)
- 2021(14424)
- 2020(12238)
- 2019(28417)
- 2018(28247)
- 2017(55568)
- 2016(29809)
- 2015(33584)
- 2014(33483)
- 2013(33021)
- 2012(30435)
- 2011(27377)
- 2010(27586)
- 2009(25125)
- 2008(24443)
- 2007(21406)
- 2006(18906)
- 2005(16561)
- 学科
- 济(122927)
- 经济(122795)
- 管理(86911)
- 业(82643)
- 企(68873)
- 企业(68873)
- 方法(60607)
- 数学(52970)
- 数学方法(52179)
- 中国(32508)
- 财(32245)
- 贸(32049)
- 贸易(32036)
- 农(31742)
- 易(31181)
- 业经(26853)
- 学(24272)
- 地方(23215)
- 制(23211)
- 农业(20704)
- 理论(20605)
- 环境(19832)
- 务(19785)
- 财务(19701)
- 财务管理(19656)
- 银(19438)
- 银行(19395)
- 和(19178)
- 融(19113)
- 金融(19111)
- 机构
- 大学(426435)
- 学院(425177)
- 济(176597)
- 经济(173088)
- 管理(169580)
- 理学(147689)
- 理学院(146140)
- 管理学(143398)
- 管理学院(142632)
- 研究(137803)
- 中国(103796)
- 京(89760)
- 科学(82666)
- 财(81120)
- 所(67603)
- 财经(65780)
- 农(63807)
- 中心(62271)
- 业大(61449)
- 研究所(61387)
- 江(59939)
- 经(59878)
- 北京(56461)
- 经济学(54191)
- 范(53897)
- 师范(53377)
- 院(50810)
- 农业(50052)
- 经济学院(49284)
- 财经大学(49086)
- 基金
- 项目(288872)
- 科学(228143)
- 研究(211580)
- 基金(211004)
- 家(183070)
- 国家(181634)
- 科学基金(157001)
- 社会(133650)
- 社会科(126939)
- 社会科学(126908)
- 省(111582)
- 基金项目(110926)
- 自然(102383)
- 自然科(100062)
- 自然科学(100042)
- 教育(98457)
- 自然科学基金(98240)
- 划(94105)
- 资助(88825)
- 编号(86261)
- 成果(69289)
- 部(64708)
- 重点(64581)
- 发(61239)
- 创(59922)
- 课题(58975)
- 教育部(56032)
- 创新(55934)
- 科研(55601)
- 国家社会(55100)
- 期刊
- 济(183544)
- 经济(183544)
- 研究(123949)
- 中国(73280)
- 学报(63540)
- 管理(61969)
- 财(60058)
- 科学(58505)
- 农(56216)
- 大学(49261)
- 学学(46431)
- 教育(45097)
- 农业(39280)
- 技术(38138)
- 融(37268)
- 金融(37268)
- 财经(31564)
- 经济研究(31004)
- 业经(30159)
- 经(26979)
- 贸(25948)
- 问题(25272)
- 国际(22627)
- 统计(21454)
- 业(20852)
- 技术经济(20836)
- 理论(20231)
- 图书(20094)
- 商业(20076)
- 策(19300)
共检索到613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闫云凤
建立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模型,考察国际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并对加工贸易隐含碳进行产业分析,为我国外贸结构低碳转型提供数据基础。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出口隐含碳20.64亿吨,进口隐含碳17.66亿吨,净出口隐含碳2.98亿吨,加工贸易隐含碳0.83亿吨。"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既是进口隐含碳较多的部门,也是出口隐含碳较多的部门,说明这些部门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加工贸易。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真
本文以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从进口视角出发考虑出口品生产过程中进口品中间投入的影响,核算中国通过进口真正抵减的国内二氧化碳排放,即进口真实碳福利。在此基础上对中国27个行业的进口真实碳福利情况进行结构性分解,在二氧化碳强度效应和技术结构效应基础上新加入出口结构效应、出口规模效应及进口中间投入效应。通过测算发现:2005—2010年,中国进口真实碳福利规模较大,存在进口减排空间,而基础性行业是进口真实碳福利贡献率最高的行业。各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行业之间的生产联系是影响各行业进口真实碳福利的关键因素,进口的行业分布状况与进口减排量的行业分布状况则不存在直接的必然联系。中国的贸易减排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剑波 郭风
中国对外贸易碳排放问题已经被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但还尚未涉及到从总体、产品部门以及三次产业视角研究我国对外贸易碳排放竞争力水平问题。笔者借鉴贸易竞争力(TC)指数分析法,构建起对外贸易碳排放竞争力指数,并运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分别从总体、产品部门以及三次产业视角测度和剖析中国对外贸易碳排放的竞争力水平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总体对外贸易碳排放竞争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同产品部门的贸易碳排放竞争力指数不同,这意味着有的产品部门贸易碳排放竞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昆 廖涵
本文通过将FDI垂直溢出进行分解,并考虑投入产出效率的动态变化,检验了中国FDI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不存在线性水平溢出,但不排除非线性的可能性;不存在倒U形的技术溢出特征,外企通过购买国内投入而产生的后向溢出是最重要的技术溢出渠道,且对产出的影响成非线性,而外企通过购买中间进口而产生的后向溢出则可能存在门槛效应;外企通过提供中间进口而产生的前向溢出是否存在并不确定,由线性溢出回归可知外企通过提供国内投入而产生的前向溢出为负。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力 吴瑕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区分了中间投入品中国内生产与进口来源,更为真实地反映加工贸易型经济体的产业关联。文章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口拉动力系数与进口推动力系数,在此基础上合成外贸合理度指数。通过观察1995~2009年的我国外贸合理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揭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特点,也为识别经济波动与贸易政策拐点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雯 李强
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利用OECD公布的我国1995~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可比价调整,对我国17个产业的内涵能源密度、出口含能量、净贸易含能量进行测算,并对出口含能量的变动进行因素分解,以考察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消耗问题。结果表明,我国的内涵能源密度在1995~2002年期间持续下降,但在2005年有所回升;出口含能量在2005年大幅增加,不过我国一直为能源净节约国,而且出口规模因素是出口含能量变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磊
运用1997、2002、2007年中国33个部门的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和进口对中国GDP的形成和增长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两者对GDP形成和增长的贡献程度都比较接近;1997~2007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资源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则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对GDP形成和GDP增长的贡献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贡献率还在不断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70810107020)项目来源:香港中文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国内外学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我国贸易结构特殊,加工贸易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一半,而且加工贸易对我国的拉动作用和一般贸易相差很大,传统的研究方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各国通过减少国内生产,增加从中国的进口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欧贸易隐含碳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0年,中国对欧盟净出口隐含碳占到中国总排放量的3.07%~8.41%;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但是它们却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因此,欧盟应对中国的部分碳排放负责,中国则需加大低碳技术的应用,改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洪
为了探索金砖国家在不同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碳减排的国际贸易途径,采用金砖四国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投入产出表,将经济分为11个部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金砖国家对外贸易隐含碳,并进行行业结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从1995-2011年,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而且样本期内净顺差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沦为"污染天堂";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绝对数逐年增加,行业贸易隐含碳特征有明显差异,金属制品、橡胶、纺织等行业处于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而采矿业长期处于逆差,从2000年以后成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正逐渐沦为"污染天堂";巴西贸易隐含碳处于基本平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成卓 王旭刚
本文丰富了已有文献只依据中国数据判断中国外贸对经济发展贡献高低的手段。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本文对20个国家可比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比较,从总量和结构层面分析中国外贸对GDP的贡献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外贸对GDP的贡献率不高,但其单位量的国民经济效益较好,货物外贸结构较合理;中国应进一步扩展外贸量特别是服务贸易量,一些具体部门应重点发展。同时,本文对比了OECD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与按比例拆分而得的表的区别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因放松了视国内品和进口品为同质品的假定,本文的计算结果可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芳
文章介绍了针对加工贸易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并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利用海关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编制了2002年和2007年针对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加工出口的产业关联特性和加工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
加工贸易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优化更新法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昆 廖涵
文章利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通过将FDI经由总中间投入产生的两种垂直溢出效应分解为经由国内投入和中间进口的四种垂直溢出,并考虑投入产出效率的动态变化,对中国制造业FDI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外企通过提供给下游行业中间进口而产生的前向溢出有助于技术进步的提升,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水平溢出、外企通过提供给下游行业国内投入产品而产生的前向溢出、外企通过购买上游行业所提供的国内产品而产生的后向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均为负,并且各种FDI技术溢出效应似乎有降低技术效率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仍然为环境污染赤字国?——基于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分析
中国部门外贸依存度的测算——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中日贸易内涵能源的测算与分解——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针对加工贸易之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应用分析
中国主要双边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基于区分加工贸易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印度对外贸易隐含碳研究
房地产产业关联的国际比较——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及实证检验
中美工业进出口贸易隐含污染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竞争型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中国加工出口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基于针对加工贸易之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