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03)
- 2023(12784)
- 2022(11295)
- 2021(10647)
- 2020(8914)
- 2019(20481)
- 2018(20565)
- 2017(40238)
- 2016(22128)
- 2015(24954)
- 2014(25010)
- 2013(24699)
- 2012(22987)
- 2011(20774)
- 2010(20893)
- 2009(19136)
- 2008(18663)
- 2007(16232)
- 2006(14305)
- 2005(12880)
- 学科
- 济(85125)
- 经济(85025)
- 管理(63034)
- 业(59507)
- 企(49597)
- 企业(49597)
- 方法(38986)
- 数学(33423)
- 数学方法(32993)
- 农(23247)
- 中国(22508)
- 财(22432)
- 贸(18740)
- 贸易(18735)
- 业经(18670)
- 学(18259)
- 易(18247)
- 地方(17872)
- 制(15758)
- 理论(15422)
- 农业(15185)
- 融(14342)
- 金融(14340)
- 银(14210)
- 银行(14175)
- 和(13988)
- 务(13918)
- 财务(13851)
- 财务管理(13827)
- 策(13774)
- 机构
- 大学(310172)
- 学院(308653)
- 管理(124302)
- 济(124224)
- 经济(121345)
- 理学(107048)
- 理学院(105904)
- 研究(105081)
- 管理学(104223)
- 管理学院(103668)
- 中国(79836)
- 京(66254)
- 科学(63354)
- 财(57849)
- 所(53174)
- 研究所(48112)
- 农(47493)
- 中心(47460)
- 财经(45727)
- 江(44920)
- 业大(44310)
- 北京(42530)
- 经(41557)
- 范(41274)
- 师范(40963)
- 院(38152)
- 农业(36994)
- 州(36754)
- 经济学(35951)
- 财经大学(33939)
- 基金
- 项目(206518)
- 科学(161597)
- 研究(154533)
- 基金(148424)
- 家(128065)
- 国家(126969)
- 科学基金(108743)
- 社会(94926)
- 社会科(89916)
- 社会科学(89893)
- 省(79986)
- 基金项目(78517)
- 教育(70891)
- 自然(70656)
- 自然科(68967)
- 自然科学(68952)
- 划(67805)
- 自然科学基金(67700)
- 编号(64504)
- 资助(62259)
- 成果(53753)
- 部(46140)
- 重点(45645)
- 课题(44488)
- 发(43993)
- 创(42687)
- 项目编号(39997)
- 创新(39712)
- 教育部(39553)
- 科研(39117)
- 期刊
- 济(137707)
- 经济(137707)
- 研究(96375)
- 中国(57961)
- 学报(45698)
- 管理(45620)
- 农(43029)
- 科学(42148)
- 财(42148)
- 教育(37076)
- 大学(34597)
- 学学(32132)
- 融(31775)
- 金融(31775)
- 农业(30224)
- 技术(26520)
- 业经(22019)
- 经济研究(21525)
- 财经(21503)
- 经(18244)
- 图书(17810)
- 问题(17759)
- 理论(16233)
- 贸(16058)
- 国际(15569)
- 业(15555)
- 实践(14839)
- 践(14839)
- 科技(14821)
- 技术经济(14732)
共检索到461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叙果 陆凯旋
开放经济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每个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实现各自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同时,必然会对别国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历来就是国际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回顾和梳理了目前理论界关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研究的理论框架、协调收益产生的来源、增加协调收益的机制设计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加以评述,认为应该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建立一个能够能用于分析和指导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型,以提高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海珍 王开阳
货币政策协调过程中,对经济前景的预测信息会对央行的策略选择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将非对称信息引入两国开放经济模型中,分析并比较不同信息共享策略与协调策略对国家产出与通胀波动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掌握信息优势的国家应当将对经济前景的预测信息分享给他国,这样经济冲击能充分反映在经济预期中,同时减少两国的产出与通胀波动;(2)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协调能同时提高两国福利;(3)对于信息无法充分共享的情况,本文进一步给出了央行选择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条件;(4)多数情况下,更好的经济预测能力具有正外部性。以上结论启示我国央行应加强预期引导工作,并积极与国外央行和研究部门交流合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伯努瓦·科尔 赵园
在联系日益密切的全球经济背景下,就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达成共识,对于抗击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至关重要长久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笼罩在历史的阴影之中。不过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经济还是发生了一些决定性的变化,有三个方面尤其引人注目: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某些跨国经济联系减弱的同时,金融因素成了各国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二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对全球增长的影响及其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岑丽君 程惠芳
本文利用金融危机前后中美两国经济数据,描述了两国货币政策协调与经济周期协动之间的关系。同时,以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分析框架,结合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危机后中美两国现实背景,借鉴Canzoneri等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福利收益的衡量和分析方法,考察了中美两国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福利收益函数及需要满足的条件。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当两国各部门受到冲击的不确定性不对称程度较低时,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是双赢的选择。
关键词:
溢出效应 货币政策 国际协调 福利收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政策的外溢效应凸显了国际协调的重要性,而全球化逆流泛起加大了政策国际协调的难度。经历各种波动和危机后,国际上已经建立了各种多边和双边协调机制,但一些经济体往往习惯于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这并不奇怪。一国宏观政策本身具有主权性、防御性、竞争性,他国难以控制,国际规则约束力也不如预期的强。因此,对任何经济体而言,关键在于能否因时而变,改革和完善自身的宏观政策,以提高政策的弹性和效率。
关键词:
国际协调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袁鹰 涂志勇
哈马达模型和罗格夫模型是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效应进行分析的两个著名的理论模型。哈马达模型对两国之间政策合作解优于非合作解给出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解释。后者则引入时间一致性假设下的理性预期概念,考虑了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货币当局与公众的博弈行为,得出结论认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并不必然带来福利的改善,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作用是相反的。本文对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评述,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推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春晖 蹇明
本文采用一个简单的新开放宏观经济随机模型。在名义粘性工资的假定下,应用对数线性模型,通过求工资设定问题、预期的产出、预期的贸易条件、预期的效用等变量的解析解,分析得出了任何偏离均衡状态的国内货币政策都会给本国居民带来期望效用的损失;采用统一的国际货币时,只要采用谨慎的货币政策将优于多种货币共存的情形。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创练 王浩楠 单敬群
美国货币政策是全球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扰动因素之一,这种扰动同时具有隐蔽性和异质性特征,由此使得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制定面临复杂的协调难题。鉴于此,本文在测算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29个经济体溢出效应基础上,构建国际政策协调或非协调模型,同时通过逆推的方式识别在协调或非协调情形下的各经济体货币政策规则,并以此为基础测算各经济体货币政策规则协调与否的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美国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降低全球通货膨胀,但却导致部分经济体产出缺口下降和宏观杠杆周期上升;第二,美国货币政策向受其货币政策牵引更大的经济体输出金融风险;第三,当受美国货币政策牵引更大的经济体采取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时,美国货币政策对该经济体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福利损失都得到较大改善。结合各经济体特征可以发现,加强政府对经济体内部的干预能力,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可以降低美国货币政策对各经济体的负面效应,并以较低政策成本维护内部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这也为各经济体应对外部货币政策冲击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何国华 谭炯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是国际经济政策研究的核心。目前,理论界关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大多是在新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内展开的,重点包括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效果、协调收益与成本的来源以及提高协调效果的途径等。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理论界进一步分析了危机对已有协调政策的冲击和危机中所采取应急性协调政策的效果,并探讨了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方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增来
本文在总需求冲击的假定下,从产出波动的角度研究了两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研究表明:需求冲击不变,两国进行货币政策协调会提高两国的实际利率,但不改变产出、实际汇率和需求;需求冲击改变,两国进行政策协调会改变两国的产出、实际汇率和需求;从总需求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角度看,两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均衡很难实现。
关键词:
总需求冲击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溢出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娟 王晓天
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的进展是近年来货币政策研究的重要突破。本文对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梳理和总结,并展望国际上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借鉴。借鉴西方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和实践,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对中国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今后的相关研究应更多地考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和转轨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特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卞志村 杨全年
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分支,该领域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着重从宏观总量角度分析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体系,强调对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及其政策效应的区城差异性的协调。本文从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数据选择和处理、原因分析、政策建议等角度梳理了国内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存在争议的问题。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统一性 研究现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赵青松
通过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各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协调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提出了G20机制下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策略,即完善G20框架下的互评机制、提高其决策的有效性、建立G20机制下的多层次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框架和以G20为中心的全球金融治理架构。最后提出中国如何利用G20机制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军 张弼
本文以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传导及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为例,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福利角度比较分析了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两种结局,得出协调要优于不协调的结论。分析中发现,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其经济实力明显弱于美国,危机冲击和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决定其很可能陷入由美国主导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的协调模式,其福利可能不一定优于纳什均衡时的状况。因此,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但是要避免采取处于尾随地位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的协调方式。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谢吉晨
近几年来,理论界兴起了研究电子货币的热潮,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文试图从电子货币对我国中央银行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电子货币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梳理和评述,以期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
电子货币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述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