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95)
2023(12143)
2022(9401)
2021(8530)
2020(6598)
2019(14729)
2018(14551)
2017(25642)
2016(14760)
2015(16455)
2014(16063)
2013(14629)
2012(13056)
2011(11866)
2010(12301)
2009(11077)
2008(10177)
2007(8863)
2006(7636)
2005(6862)
作者
(37173)
(30752)
(30724)
(29271)
(19258)
(14610)
(14177)
(11955)
(11884)
(10923)
(10440)
(10164)
(9662)
(9563)
(9533)
(9394)
(9243)
(9106)
(9043)
(8730)
(7642)
(7443)
(7272)
(7134)
(7085)
(6897)
(6852)
(6841)
(6226)
(6183)
学科
(50241)
经济(50194)
管理(35689)
(30674)
(25942)
企业(25942)
方法(21604)
教育(20818)
中国(19570)
数学(18740)
数学方法(18264)
业经(15618)
理论(13778)
(12759)
(11715)
(10763)
贸易(10760)
教学(10714)
(10573)
(10507)
产业(10385)
信息(9415)
(9337)
金融(9336)
总论(8834)
信息产业(8741)
技术(8718)
(8416)
农业(8394)
(8351)
机构
大学(191441)
学院(190076)
(67983)
管理(67144)
经济(66279)
研究(64336)
理学(58036)
理学院(57314)
管理学(55872)
管理学院(55492)
中国(41925)
(40733)
科学(37157)
(36118)
师范(35893)
教育(33889)
(31515)
(30223)
师范大学(29245)
中心(29154)
(28354)
研究所(27575)
北京(26075)
技术(25297)
财经(25098)
(24473)
业大(24364)
(23600)
(23432)
(22952)
基金
项目(128229)
研究(103042)
科学(103016)
基金(89069)
(76617)
国家(75892)
科学基金(65285)
社会(63472)
社会科(60090)
社会科学(60076)
教育(55944)
(52061)
(45695)
编号(45332)
基金项目(44986)
自然(39226)
成果(38687)
自然科(38409)
自然科学(38399)
自然科学基金(37644)
资助(35428)
课题(34335)
重点(30490)
(29389)
(29130)
(29008)
项目编号(27924)
(27910)
规划(27185)
教育部(26138)
期刊
(71981)
经济(71981)
研究(64032)
教育(59050)
中国(45778)
学报(25162)
管理(24226)
(23455)
科学(22727)
(21956)
技术(21936)
大学(20532)
学学(17337)
职业(15989)
农业(15728)
(14468)
金融(14468)
业经(12390)
经济研究(12282)
财经(11474)
图书(11063)
(10540)
论坛(10540)
技术教育(10380)
职业技术(10380)
职业技术教育(10380)
(10031)
国际(9616)
(9298)
(9294)
共检索到288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Tanja Wissik  Jennifer Edmond  Frank Fischer  Franciska de Jong  Stefania Scagliola  Andrea Scharnhorst  Hendrik Schmeer  Walter Scholger  Leon Wessels  郑炜楠  肖鹏  
数字人文以其新实践、新途径和新方法丰富了传统的人文学科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暑期学校、研讨会和其他类似形式的教育活动普及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必备技能,以保证学生、学者们能够把握数字时代的新机会,同时世界各地推出了越来越多相关的学士和硕士项目。本文论述的焦点——数字人文课程登记中心(Digital Humanities Course Registry,DHCR)的创建就是为了展现全球日益兴盛的数字人文教育状况,其使命是广泛收集同类课程的资料,提供数字人文领域教学和培训的最新动态。文章探讨了数字人文这一新兴领域,并对CLARIN和DARIAH这两个欧洲基础设施进行介绍——它们是DHCR的共同运营者。文中还具体描述了DHCR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管护流程,简要介绍其历史。利用DHCR实时数据,以定量方式描绘了数字人文教学的国际格局。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涛  苏日娜  孙逊  
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的中台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的关注,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算法中台、技术中台等接连涌现,中台概念的引入将对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变革作用。而图像作为机构数字资产中的重要类型,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资源的利用率极为低下,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IIF)的提出打开了图像资源共享的大门。论文基于IIIF、关联数据、本体、图数据库等语义技术提出了数字人文图像中台的体系框架和实施方案。不同来源的图像资源在图像中台中实时汇聚,并可通过资源重组、内容注释、语义标注等实现图像的交互和智联。图像中台的提出旨在打破图像资源的信息孤岛,可以作为数字人文的基础设施,为图像资源的深度应用和研究提供解决方案。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包弼德  夏翠娟  王宏甦  
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包弼德在"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SILF2018)"的主旨报告,讨论了"网络基础设施"作为联接中国研究领域众多独立的数据库的桥梁,对于数字人文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认为数字人文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在知识进步的过程中引起范式和理论变革的方法和技术体系。他以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为例,解释了"关系数据库"与常用的文本数据库的本质区别,并以众多的案例来说明地理信息系统(GIS)、社会网络分析,以及文本分析工具和平台,是如何帮助知识的进步,并引起范式的变革和新理论的诞生。最后提出了联合各研究型图书馆,构建"全球智慧数据平台"的愿景。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涛  祝蕊  苏日娜  王蕾  
随着数字人文研究热度提升和数字人文项目不断落地,越来越多的学者思考和探索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构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以降低数字人文研究的门槛、规范数字人文研究的模式、提升数字人文研究的效率。为此,文章采用关联数据、语义网、本体等核心技术,提出构建数字人文语义发布基础设施的方案,具体方案包括数据语义发布、本体语义发布和图像语义发布,以实现不同数据集之间以及和图像之间的语义组织与关联,提升数据利用价值。结合上海图书馆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和中山大学徽州文书知识平台论证语义发布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和可用性,所提框架还成功应用于多项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数字人文语义发布基础设施可以作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研究的补充,将资源与图像融为一体,打通价值壁垒,为更多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提供技术上的实施方向,助力数字人文研究开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金家琴  夏翠娟  
机构作为一种命名实体,在数字人文数据基础设施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设计一套灵活可扩展的机构本体模型和词表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内在机构本体方面的研究比较有限,对于如何构建一套可扩展、可复用的本体模型,未见系统性的构建方法和可支持实际应用的词表。国外机构本体研究虽已成果颇丰,但现有的通用机构本体模型在支持机构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机构的历史沿革描述等方面还不够深入,难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针对上述问题,在现有国内外机构本体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借鉴领域知识本体的构建方法,文章试图设计一个在万维网上通用的、支持复用并考虑未来扩展途径的机构知识本体模型和词表,并以其在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和实践来验证其可行性。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夏翠娟  
数字人文不仅革新了人文研究的范式,还意味着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交流模式。联合各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包括各类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GLAM)等文化记忆机构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以支撑新的研究范式、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交流模式,已经成为共同的呼声。探讨如何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厘清各种责任主体尤其是GLAM机构在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何种角色、承担何种任务、做出何种贡献,有利于帮助图书馆找准角色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整个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单位。利用文献调研、需求分析、案例调研、实践验证等方法,将"数据基础设施"从"研究基础设施"中剥离出来并作出定义;分析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的一般性功能需求和技术规范,包括跨机构的共建共享、跨网域的开放获取、跨领域的知识融通、跨时空的版本迭代四个方面。以上海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为例,从原理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图书馆的书目控制、规范控制、知识组织、文献循证方法和关联数据、知识图谱、大数据等技术结合起来,有望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贡献。联合各类机构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进数据开放互联和知识融通,建设公共性、开放性、持续性的"数据基础设施",是GLAM机构在数字人文大潮中应尽而可尽的责任。图2。参考文献28。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炜  
根据CNKI数据,国内迄今发表的近700篇以"数字人文"为主题的论文中,来自图书情报档案领域的文章超过60%。对比国外,Web of Science(Core Collection)收录了1,590篇以"digital humanities"为topic的论文,其中Inforam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领域的文章约300篇,占比不到20%。这两组数据显示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学科来源的巨大差异。这说明什么呢?虽然我们并不认为国外的比例就是数字人文知识版图的"完美"配方,但我们的比例一定是不合理的。人文学科的数字疆域,第一批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南青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通过数据新基建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利用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隐私计算作为数据新基建的关键底层技术之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茂勇   王艺霖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外生冲击,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驱动就业结构转变的机理与效应。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从而推动就业结构转变。相较于未入选的城市,“宽带中国”战略的驱动效应对入选城市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互联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和创业增长渠道推动就业结构转变。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就业结构转变的正效应在西部地区、高行政等级和处在地震带的城市更为明显。相比于高学历官员,中低学历官员在此驱动效应中发挥的作用更明显。本文完善了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就业结构转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促进就业结构高技能化转变的启示。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彦宁  
利用2007—202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28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度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过构建多期DID模型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以及健康和教育两项作用机制,并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差距的创新、创业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经济差距,而健康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且对于创新、创业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市经济差距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数字赋能,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琼  蔡迎春  欧阳剑  
数字叙事是开展数字人文教育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意识、学术、技术和社会成果等方面具有有优越性。文章通过探讨数字叙事的定义、理论基础和形式,以及实证研究对应形式的教学案例,归纳出数字叙事在数字人文教育中的特点,提出数字叙事运用在数字人文教育中的教学设计和策略。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炜  谢蓉  张磊  张永娟  
人文科学研究正在向以数据为驱动的新型研究模式转型,形成所谓"数字人文"研究新范式。"数据科学"为这些变化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支撑研究活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经过改造或重新建立。新的人文研究平台以数据为基础,以方法为导向,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智慧型服务。这些变化将带来更大范围和深度的数据资料的应用和协同研究,将使研究人员以过去难以想象的尺度和维度提出问题。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地区行业或组织机构层面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人类记忆和文化遗产机构近20年来馆藏内容大规模数字化,可以通过升级为数字人文研究平台,转型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惠   沈尚贤   翟拉  
随着现代城市复杂性和精细化治理需求的增加,智慧社区建设中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已然成为落实城市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实践中因为数据整合不足、利益协调困难、信息沟通不畅以及合规程序复杂等问题引发了大量隐性交易成本,成为数字基础设施供给效能提升的重要阻碍。为了回答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有效降低合作供给中的交易成本这一研究问题,构建了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通过对G市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在将数字基础设施合作供给视为一个系统性交易过程的基础上,探究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减少多元主体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表明,可以从明确数据共享标准、引入利益协商机制、改进信息传递方式、优化合规细则与流程四个方面来降低合作供给中的交易成本。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袁一帆  
[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的调研,为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管理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发展建议。[方法/过程]采取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32所国外高校数字人文课程为样本,从其所属部门、课程设置、教育对象、课程内容、教育形式、培养目标等情况分析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并归纳出其特色。[结果/结论]借鉴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树立技术思维和人文理念的教学观念,数字人文教育跨界融合,优化数字人文课程体系,强化以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为主的多种灵活教学形式互补,重视数字人文个性化能力、项目实践等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方卓  
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技术方案的供给质量。为使数字基础设施政策更好地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采用文本分析和理论分析方法,通过探究数字基础设施政策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过程和理论机理,分析政策驱动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实践逻辑层面,数字基础设施政策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经历了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推动局部端数字化、技术升级和融合发展推动平台数字化、要素市场配置畅通化推动生态系统数字化3个阶段。理论逻辑层面,数字基础设施政策通过解决技术投入市场失灵和要素配置市场失灵问题,激发企业数字化创新动能、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最后,基于政策投入与企业需求的演进逻辑,以及政策驱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快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强化多层次平台支撑、推进政策均衡投入3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