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303)
- 2023(22052)
- 2022(18367)
- 2021(16979)
- 2020(14238)
- 2019(32133)
- 2018(31518)
- 2017(60812)
- 2016(32602)
- 2015(36318)
- 2014(35965)
- 2013(35507)
- 2012(32956)
- 2011(29473)
- 2010(30029)
- 2009(28278)
- 2008(27783)
- 2007(24927)
- 2006(22406)
- 2005(20857)
- 学科
- 济(138373)
- 经济(138199)
- 业(111121)
- 管理(106552)
- 企(97135)
- 企业(97135)
- 方法(55889)
- 数学(45573)
- 数学方法(45029)
- 财(43200)
- 中国(41346)
- 农(40582)
- 业经(38334)
- 制(33670)
- 融(32581)
- 金融(32578)
- 银(31541)
- 银行(31497)
- 行(30324)
- 地方(30171)
- 务(28596)
- 财务(28524)
- 财务管理(28475)
- 农业(27664)
- 企业财务(27093)
- 贸(26234)
- 贸易(26207)
- 易(25471)
- 学(23852)
- 理论(23609)
- 机构
- 学院(462068)
- 大学(458360)
- 济(196636)
- 经济(192578)
- 管理(179554)
- 研究(157657)
- 理学(151940)
- 理学院(150387)
- 管理学(148054)
- 管理学院(147202)
- 中国(129473)
- 财(98817)
- 京(97100)
- 科学(90918)
- 所(79079)
- 财经(75887)
- 农(75533)
- 中心(74167)
- 江(72924)
- 研究所(70441)
- 经(68803)
- 业大(63669)
- 北京(61579)
- 经济学(59807)
- 农业(58760)
- 州(57748)
- 院(57335)
- 范(57296)
- 师范(56672)
- 财经大学(56100)
- 基金
- 项目(295460)
- 科学(235031)
- 研究(218541)
- 基金(216254)
- 家(187389)
- 国家(185742)
- 科学基金(161025)
- 社会(140170)
- 社会科(133083)
- 社会科学(133048)
- 省(115248)
- 基金项目(112901)
- 自然(103443)
- 自然科(101099)
- 自然科学(101071)
- 教育(100250)
- 自然科学基金(99275)
- 划(96732)
- 资助(88972)
- 编号(87888)
- 成果(71857)
- 重点(66826)
- 发(66315)
- 部(65922)
- 创(63521)
- 课题(61432)
- 创新(58929)
- 国家社会(58085)
- 制(57886)
- 教育部(57114)
- 期刊
- 济(229383)
- 经济(229383)
- 研究(144059)
- 中国(99712)
- 财(80350)
- 管理(74030)
- 农(69775)
- 学报(65447)
- 科学(63704)
- 融(61871)
- 金融(61871)
- 大学(51598)
- 学学(48934)
- 教育(48139)
- 农业(46666)
- 技术(41864)
- 财经(38833)
- 业经(37593)
- 经济研究(35949)
- 经(33395)
- 问题(29328)
- 业(26737)
- 贸(25527)
- 国际(24478)
- 技术经济(23822)
- 世界(22307)
- 现代(21939)
- 理论(21748)
- 商业(21023)
- 财会(20798)
共检索到730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薇
绿色债券市场正在吸引新的发行者和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然而与传统的债券市场相比,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仍然缓慢,市场规模较小,投资者、发行人和金融机构在绿色债券的投资、承销和风险管理实践方面都面临挑战。这些挑战阻碍了绿色债券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工具功能的发挥。本文提出要通过制定共同的绿色债券框架来推动发行标准化、不断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增加一般的融资工具等建议。
关键词:
绿色债券 可持续投资 环境、社会和治理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蔚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保责任的日益重视和金融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绿色债券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绿色债券是指将所得资金专门用于为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融资或再融资的债券工具。自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了第一只绿色债券以来,截至2016年6月底,全球总共发行了716只绿色债券,累计募集金额超过1300亿美元。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陈骁 张明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将会促进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绿色债券作为其中的重要品种,未来也将迎来快速增长。海外绿色债券市场兴起较早,且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债标准和运作体系,其在项目评估、资金用途和管理、信息披露、政策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都值得国内市场借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起步较晚但增长较快,其绿债品种、发行主体、投资者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跨境绿色债券的发展相对缓慢。目前,绿色债券带来的良好声誉与政策支持带来的监管红利,是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但后者的实施力度不足一定程度限制了绿债市场的发展;同时,中国的绿债市场存在多方面现实挑战,包括存在洗绿漂绿现象、发行者积极性不高、交投不活跃等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对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四点建议:尽快统一绿债标准,实施更大力度政策优惠,加强监管打击洗绿漂绿,促进绿债市场内外互通。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未来的发展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绿色债券 绿色金融 碳中和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王然 温梦瑶
文章以2017—2021年银行间市场上市公司所发行债券为研究样本,检验绿色投资者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投资者的存在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及相关债券信用利差,与不存在绿色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相比,存在绿色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信用利差约低14.4%。文章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投资者导致债券信用利差降低的现象在ESG绩效和内部控制较差的样本中更为显著。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银行间债券市场应该考虑引入绿色投资者,完善绿色债券市场建设。
关键词:
银行间债券市场 信用利差 投资者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詹小颖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募集资金投向环境友好行业、带有政府"绿色信用"背书、符合低碳环保发展趋势的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加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各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统一规范的标准与认证体系、强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绿色投资理念的逐渐深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中面临着部门间制度规则存在冲突、绿色认证环节和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缺失、绿色投资理念亟待提升等问题。为此,应当强化协调监管,加快推进绿色认证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出台激励政策,提升绿色债券的吸引力;丰富绿色债券品种,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多元化发展;推广绿色投资理念,培育绿色债券市场投资者。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金清 顾嘉乐 张乐平
本文首先构建纳入企业ESG评级的信用利差确定模型,区分ESG评级影响债券融资成本的企业基本面渠道和投资者渠道,然后使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ESG评级提高通过企业基本面渠道和投资者渠道共同降低债券信用利差,且后者的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基本面渠道体现为降低财务风险,投资者渠道体现为吸引具有ESG偏好的投资者。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基本面渠道在经济欠发达和安全事故高发地区效果更强,投资者渠道对非国有企业、非高碳企业更加明显。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愈博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当前市场上的绿色债券主要是以银行为主体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在促进环保投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外部性。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以开展绿色项目的企业为主体直接发行的债券,这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其中最难的是绿色债券投资者的建设。本文基于社会责任投资理论,对我国绿色债券投资的投资策略及其实现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应该从正、负筛选两个角度发挥市场在吸引绿色投资者方面的功能,同时政府也应通过成立引导基金、完善投资环境、推进绿色教育等方式促进绿色债券投资者的培养。
关键词:
社会责任投资 绿色债券 绿色投资者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愈博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当前市场上的绿色债券主要是以银行为主体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在促进环保投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外部性。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以开展绿色项目的企业为主体直接发行的债券,这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其中最难的是绿色债券投资者的建设。本文基于社会责任投资理论,对我国绿色债券投资的投资策略及其实现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应该从正、负筛选两个角度发挥市场在吸引绿色投资者方面的功能,同时政府也应通过成立引导基金、完善投资环境、推进绿色教育等方式促进绿色债券投资者的培养。
关键词:
社会责任投资 绿色债券 绿色投资者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已经开始与国外远程“大鳄”直接或间接展开“合作”的国内学者,对目前“偷偷摸摸的状态”普遍不满。他们纷纷向记者抱怨,“国家政策不够开放”,建议让更多的“狼”进来。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狼”的进入将挤占国内大量市场空间,这已是共识;从这一角度看,国家相对保守的政策保护了许多国内教育机构的饭碗,也是得到不少专家和从业者承认的。另一方面,从研究界到业界,扩大开放、加强中外合作的呼声又越涨越高。这究竟真是个矛盾,亦或其后尚有某种更深层的原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兆芹 王秋雨 张少华
绿色债券作为鼓励绿色投资、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其改善企业融资的效果如何备受关注。以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非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为样本,基于匹配方法对我国债券一级市场的绿色溢价问题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绿色债券的信用利差低于普通债券,存在负的绿色溢价,且在评级较高、期限较短的绿色债券中更明显;第三方绿色认证能提升绿色溢价程度,少数头部机构认证的提升作用则更大;绿色债券和普通债券齐发的发行人“漂绿”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更突出,第三方认证会降低其绿色溢价程度。研究结论对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范彬彬 温婧
2020年,我国正式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瑭玮 师龙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并于2016年8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层面推动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国家。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得到了蓬勃进步。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韦谊成 刘小瑜
2020年9月22日,我国首次提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至此,围绕“碳中和”及”碳达峰”转型的金融创新序幕拉开,各部门从完善碳金融相关制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着手,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行业监管政策也逐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其中,金融市场工具创新主要以绿色(碳中和)债券、绿色(碳中和)信贷、绿色(低碳)指数、绿色(低碳)基金及设立支持碳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为抓手。“碳中和”金融实际上是绿色金融的一个子集。我国自2015年起一直致力于引导金融支持绿色减排领域,尤其是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平 郭青华 许玥玥
中国与欧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布了绿色金融分类标准的主要经济体。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实践体,2021年9月发布的“下一代欧盟”绿色债券框架是目前国际绿色债券最新和最先进的实践框架。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碳中和债券的顶层设计,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欧盟绿色债券市场相比,我国碳中和债券的规模、品种和发行主体均有待扩大,碳中和债券与经济周期和气候变化的协同性有待整合,碳中和债券绩效导向和外部报告审查力度有待提高。今后在中欧绿色对话和合作的大背景下,对照“下一代欧盟”绿色债券标准,我国应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注意规避绿色金融风险、强化碳中和债券的政策协调和经济杠杆作用、加强绩效评估和多部门协同监管、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并加快国际合作,以进一步推动碳中和债券发展,从而强化我国在引领可持续金融国际共识和国际标准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碳中和 “下一代欧盟”绿色债券 绿色金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黄胤英 郭纯品
2018年债券市场违约逐步呈现常态化:全年债券违约率较2017年呈现翻倍,首现AAA级别发行人债券违约,并且违约行业、所在区域集中度下降,违约范围从小型企业蔓延至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城投信仰亦被打破,地方政府负债监管日益趋严,融资平台相关产品频频违约,债市风险流动性蔓延至中小银行,个别银行风险暴露,被银保监会全面接管。2019年前三季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