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77)
2023(12236)
2022(10521)
2021(9696)
2020(8209)
2019(18867)
2018(18569)
2017(35346)
2016(18937)
2015(21335)
2014(21178)
2013(20674)
2012(19091)
2011(17435)
2010(18120)
2009(16832)
2008(16183)
2007(14315)
2006(12918)
2005(11668)
作者
(53686)
(44835)
(44403)
(42599)
(28718)
(21181)
(20413)
(17453)
(16921)
(16057)
(15283)
(15021)
(14540)
(14418)
(13825)
(13680)
(13199)
(13115)
(12587)
(12575)
(11447)
(11015)
(10856)
(10552)
(10055)
(9967)
(9880)
(9703)
(9163)
(8863)
学科
(94101)
经济(93985)
管理(51261)
(45040)
(37132)
企业(37132)
方法(34003)
数学(29037)
数学方法(28421)
中国(22752)
地方(21520)
(21086)
(18866)
业经(18720)
(17499)
(15958)
理论(15670)
(14846)
金融(14839)
(14758)
贸易(14745)
(14264)
农业(13993)
地方经济(13795)
(13278)
银行(13248)
(13123)
(12833)
(12361)
环境(11434)
机构
大学(268342)
学院(268322)
(116886)
经济(114488)
管理(99742)
研究(95570)
理学(84885)
理学院(83923)
管理学(82130)
管理学院(81624)
中国(73043)
(56882)
科学(55133)
(53308)
(47977)
研究所(43164)
中心(42813)
(41943)
财经(41420)
(40985)
(37483)
业大(36535)
经济学(36512)
(36308)
北京(36237)
师范(35942)
(34364)
(32570)
农业(32482)
经济学院(32395)
基金
项目(172767)
科学(136273)
研究(129377)
基金(124451)
(108073)
国家(107200)
科学基金(91572)
社会(82428)
社会科(78095)
社会科学(78073)
(67783)
基金项目(64062)
教育(60990)
自然(56985)
(56867)
自然科(55765)
自然科学(55751)
自然科学基金(54712)
编号(52577)
资助(51751)
成果(44362)
重点(39337)
(38173)
(37991)
课题(37711)
(36018)
国家社会(34357)
创新(33615)
教育部(33301)
(32505)
期刊
(137912)
经济(137912)
研究(85357)
中国(58971)
管理(40611)
(40489)
学报(39497)
(39376)
科学(36825)
教育(35373)
大学(30827)
学学(28681)
(26942)
金融(26942)
农业(26260)
技术(25927)
经济研究(23455)
财经(21058)
业经(20658)
(18384)
问题(17594)
(15670)
统计(15273)
国际(15161)
(14609)
技术经济(14225)
世界(14033)
(13621)
决策(12172)
商业(12149)
共检索到422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新  席艳乐  余萍  刘俊  
作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载体,国际经济组织在诸如贸易、金融和发展等领域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国际经济组织的运作也面临着诸多批评。本文将集体委托—代理理论引入对国际经济组织的研究,在对国际经济组织政策产出所嵌套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3×1的集体委托—代理模型,对国际经济组织运作的困境进行了深刻剖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现实解释意义的命题,并提出了改进国际经济组织运作现状的一些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浦徐进  吴林海  
基于一个新的委托-代理视角(将农户或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看作委托人,将龙头企业看作代理人)来研究农户或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相互博弈的过程和产生增收效应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分成制契约的框架下,由于农户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更好地抵御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风险,降低不守信的龙头企业再次寻找到合作方的概率,因此能够使参加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利润分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赖玥  
文章在一个内生增长框架下,考察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政府部门间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对内生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转型动态分析,揭示了多重均衡的存在,这与各国财政分权实证研究中所发现的不一致的事实互为应证。说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应考虑不同层级政府支出对产出的贡献度来选择何时的财政分权度。同时为发展中国家(低产出国家)既存在高分权也存在高集权的现象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祝丽云  李彤  赵慧峰  郭杨  
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如何有效设计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使代理成本最小的理论。本文试图将其引入村级会计监督体系中,通过分析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对村级会计监督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监督的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勇  吴传文  
本文对委托——代理问题模型中的一个前提假设条件——经理效用函数的假设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效用理论、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的一些观点,认为这个前提假设缺乏合理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蒲勇健  
本文通过将Rabin(1993)提出的“公平博弈”概念植入现有委托—代理模型,获得一个考虑了代理人表现出“互惠性”非理性行为的新委托—代理模型。由该模型给出来的最优委托—代理合约可以给委托人带来比现有委托—代理最优合约更高的利润水平。研究发现,现有的Holmstrom—Milgrom模型中的最优合约不是帕累托最优的。新模型可以解释企业人性化管理和许多有特色的人性化企业文化的形成。本文是行为经济学与现有激励理论相结合研究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运用行为经济学原理重建信息经济学基本框架的原创性工作。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孙庆文,吕世伟,吴雁鸣,王业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医疗卫生行业的效率低下日益凸现。由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弱弹性,虽然消费者不能通过退出表示不满,但呼声却是越来越大。压力之下,医疗体制改革便顺理成章地被提到议事日程。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的重要性,并正确地指出了引导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应当尽可能地富有灵活性,特别是应当给地方政府以充分的自主权,以竞争为导向,允许多种医院组织形式的出现和存在,在竞争中实现自我秩序的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医院与地方政府或其主管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应该如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浦宝英  黄寿昌  
以成本最小化为导向,就内部控制的机制设计建立一个委托代理模型进行分析。模型分析表明:单纯的工资性激励无法有效地降低舞弊发生的概率,舞弊的防范将主要依赖于内部控制所提供的事前预防性机制;与改变代理人的事后处罚相比,通过优化内部控制设计以改变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对于削弱代理人的舞弊动机具有更显著的影响;作业链长度与代理人的舞弊动机负相关,委托人要实现组织成本最小化,就必须实现作业链长度的最大化,亦即分工协作程度的最大化。
[期刊] 预测  [作者] 曹书军  刘星  
在过去10年里,人们逐渐关注存在多个大股东的制衡型股权结构对公司行为和价值的影响。本文构造了一个委托代理模型来刻画监督股东如何通过合约的设计来影响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选择和投资行为。本文发现存在控股比例上限,而当信息不对称时,控股股东的最优持股比取决于控股股东的努力的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之比,资本的边际产出则较低,而监督股东的监督成本则与控股股东的私人收益有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作宾,赵杰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邹雪  贾伟  蔡其勇  
如何长效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及家庭多元一体协同共进格局,是“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优化发展面临的新议题。本研究以制度经济学分支下的委托代理理论为视角,基于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契约关系和利益冲突”三项伴生要件,将利益相关主体纳入研究视野,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政策与实践,以历时性的演进脉络分阶段呈现课后服务的共时性发展图景,将其划分为委托代理主体约定初现的早期萌芽阶段、约定异化的过渡探索阶段、约定失衡的收缩发展阶段、约定拓新的规范引导阶段和约定重构的深化改革阶段五个阶段。面对当下课后服务“有而未优”“约而未定”“协而未调”“激而未励”四重困境,从夯实驱动委托代理主体利益整合的保障基础、完善激活学校主体性发展动能的管理制度、构建引导社会资源理性规范发展的协调机制、重塑疏解多重代理人机会主义问题的评估体系等角度提出对策,以期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蔡继明  李蒙蒙  
本文运用控制权理论,构建了一个“委托方—监督方—代理方”三层次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土地管理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尽管中央政府通过控制权分配,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用地行为,以期达到保护耕地的目标,但在实践中,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变通、合谋等隐蔽形式敷衍、软化土地管理的各项规定,使保护耕地的“刚性”约束变为“软约束”,最终陷入土地管理困境。本文引申出的重要启示,中央政府建立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改变地方政府的以地谋利行为,应该赋予农村集体更多土地财产权利,从根本上降低地方政府以地谋利、以地生财的空间,进而化解土地管理困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聂辉华  
现有研究中国财政体制变化对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的文献在两个方面比较薄弱:一是对中国乡镇一级政府行为的分析较少;二是忽视了地方政府的不同性质行为之间的冲突及其结果。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在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研究取消农业税对具有多维行动的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本文认为,当乡镇政府在获取财政收入方面的各种努力是相互替代时,为了减少或杜绝寻租行为,应该取消乡镇政府的直接收费权力,同时按照一个固定比例提供转移支付。类似地,为了确保基本的乡镇公共产品的提供,应当对显性支出行为进行低能激励,或者提高对隐性支出行为的激励强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佟健  宋小宁  
针对地方政府官员在施政过程中不作为的现象,基于官员治理制度变革的视角,利用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官员在多维政绩考核背景下"为官不为"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对地方政府官员实施多维度政绩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由过去只追求GDP到要负责完成中央政府分配的多项任务。当前,地方政府官员既要完成实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任务,也要完成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民生任务和保证地方社会安定的政治任务,而这些任务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在多元化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规避政治晋升风险,在改革中会表现为不作为。解决地方政府官员不作为的政策措施不能仅集中在强化政绩考核上,而应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在权责对等的体制下,任务的冲突程度下降,政绩考核将更公平也更准确,有利于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监督与激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