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37)
- 2023(8202)
- 2022(6859)
- 2021(6085)
- 2020(5050)
- 2019(11540)
- 2018(11339)
- 2017(22161)
- 2016(11746)
- 2015(13211)
- 2014(13276)
- 2013(13133)
- 2012(12615)
- 2011(11757)
- 2010(12299)
- 2009(11597)
- 2008(11095)
- 2007(10090)
- 2006(9465)
- 2005(8808)
- 学科
- 济(72740)
- 经济(72690)
- 管理(33538)
- 业(28663)
- 企(22702)
- 企业(22702)
- 方法(22094)
- 数学(19587)
- 数学方法(19392)
- 地方(19171)
- 中国(16771)
- 农(14207)
- 地方经济(13267)
- 贸(12878)
- 贸易(12873)
- 易(12488)
- 业经(12404)
- 财(12136)
- 融(11331)
- 金融(11331)
- 学(10961)
- 制(10860)
- 策(10335)
- 银(10049)
- 银行(10037)
- 行(9801)
- 环境(9108)
- 农业(9075)
- 及其(8108)
- 和(7942)
- 机构
- 学院(175651)
- 大学(174254)
- 济(91102)
- 经济(89488)
- 管理(66245)
- 研究(65108)
- 理学(55710)
- 理学院(55171)
- 管理学(54492)
- 管理学院(54153)
- 中国(51333)
- 财(40421)
- 京(35549)
- 科学(33743)
- 所(32256)
- 财经(31100)
- 经济学(29663)
- 中心(28707)
- 研究所(28615)
- 经(28122)
- 江(27079)
- 经济学院(26289)
- 北京(23118)
- 院(23025)
- 财经大学(22747)
- 农(22536)
- 范(21973)
- 师范(21865)
- 州(21203)
- 业大(19680)
- 基金
- 项目(104801)
- 科学(83605)
- 研究(80638)
- 基金(76871)
- 家(64829)
- 国家(64328)
- 科学基金(55518)
- 社会(54156)
- 社会科(51593)
- 社会科学(51582)
- 省(39746)
- 基金项目(38621)
- 教育(36309)
- 划(33098)
- 资助(33003)
- 自然(32482)
- 编号(32101)
- 自然科(31727)
- 自然科学(31719)
- 自然科学基金(31143)
- 成果(27445)
- 发(24601)
- 部(23961)
- 重点(23430)
- 课题(23084)
- 国家社会(22775)
- 创(21275)
- 教育部(21219)
- 发展(21043)
- 人文(20980)
共检索到289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高明
本文根据现有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将经济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诸多单一关系汇总整合成系统关系,构建出两国经济周期协动关系模型,再以中美两国数据为基础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形式修正,最终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中美之间的需求管理政策博弈对策进行模拟。研究发现,虽然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但在与美国的宏观政策博弈的过程之中总体上仍处于劣势,因此中国在政策博弈中不仅要考虑经济规模、影响力上的相对优劣,也要考虑行动时序所带来的顺序优势和信息优势。经济规模与影响力上的劣势可以通过"随机应变、因时而动"而得到补偿。
关键词:
国际经济周期协动 政策博弈 中美经济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伍戈
在探讨了国际经济周期波动原因的前提下,阐明了经济周期波动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传导机制,分析了国际经济周期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联性问题。最后指出,当前应当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周期的变动,积极拓宽宏观政策分析的国际视角,并努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扩大内需的步伐。
关键词:
经济周期 国际传导 经济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桂田
本文认为,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多重转型阶段,即经济运行机制转型、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转型、市场形态转型(买方市场形态的形成)和经济周期的转型,与此同时,在本轮周期的收缩阶段正好与因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世界性经济收缩叠加在一起,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型和调整期。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宏观政策不宜注重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应倾力于经济调整,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奠定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炎 王如丰 魏熙晔 黄晶
为推动金融经济周期前沿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研究的对接与融合,2017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金融经济周期论坛(2017)"在浙江工业大学隆重召开。论坛由《经济研究》编辑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浙工大高级经济研究中心承办。论坛召集人陈昆亭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教授和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张永山分别致辞。论坛采用"主旨演讲"和"分会场
关键词:
资产泡沫 汇率传递 金融经济周期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成都市财政局课题组 何西龙
2018年12月1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一年多来,成都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加快落实逆周期调节政策,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建议加强政策研究和发展预判,抢抓逆周期调节政策执行窗口期,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逆周期调节 成都 稳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马勇 刘琳箫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一个新兴前沿研究方向,特别是经过最近十年的迅速发展,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正在逐步成为理解现代经济金融周期运行和波动的核心理论。本文对2008年以来国内外有关金融周期、经济活动和宏观政策三者之间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得到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金融周期的长度通常长于经济周期,这意味着金融风险的累积是一个“过程量”;二是金融周期和经济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金融周期通常领先于经济周期;三是金融周期可以反映金融失衡的动态变化,且金融周期的峰值往往对金融危机具有指示器作用,因此政策部门应该对金融周期的变化予以动态监测,并针对失衡的具体对象和情况,采用合适的政策工具及时抑制系统性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最后,指出了现有文献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郎丽华 赵家章
2013年的中国宏观经济依然低位运行,尽管有些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回升,但经济向上运行的动力并不强劲,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香港经济导报社、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会于2013年6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200多位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多家媒体参加了本届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宏观政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本文认为,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避免周期中的超常波动并缓和常规波动。为此,国家应当自觉掌握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文章讨论经济周期基本概念后,对建国以来40余年中的经济周期作了实证考察,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对我国经济周期形成的机理提出了综合性的分析和分阶段的表述。认为改革以来经济周期的发生机理已经变化为决策色彩有所消退、体制因素仍然不可忽视、再生产投资节律因素大为显化的新式多因素组合周期,其现象形态与市场经济下的通例起于靠拢;并考察了世界上它国经济周期因素对我国的影响。据此,文章提出了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包括实施积极合理的宏观调控,在总量调节上与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谢娟娟 安锦
本文对2001年以来我国居民食品消费者价格指数(RFCPI)进行趋势周期分解,并基于方差比度量了随机冲击对我国RFCPI波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研究发现我国RFCPI的变动主要受到以需求为代表的确定性趋势影响,周期性因素与随机冲击对RFCPI变动的影响并不大;2001年以来我国RFCPI共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波动周期,从2013年开始我国RFCPI开始进入第三轮价格上行期;我国RFCPI长期波动中约有30%源于随机冲击,并且这种冲击效应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因此,我国应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特别是充分利用与开发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优化我国食品消费的供给结构、消除食品供给的瓶颈,避免过度依赖市场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彭斯达 陈继勇
本文运用1990~2006年的GDP、农业产值、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固定资本投资、城镇就业人口、居民消费支出7组共13个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现阶段的协动性较弱,但显示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呈现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性质,并且显现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潜力高于美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低于美国、两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间的协动性程度不强的特征。
关键词:
中美经济周期 协动性 HP滤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梅冬州 赵晓军 张梦云
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的国际经济周期模型,分析不同类别的商品贸易对跨国经济协动性的影响。文章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表明,消费品贸易的规模越大,两国的经济协动性越低,消费品的替代弹性越大,在同样的消费品贸易规模变动下,经济的协动性下降幅度越大;生产品贸易的规模越大,两国的经济协同程度越高;进口的生产品与本国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越大,同样的生产品贸易规模变动下,经济的协动性上升越小。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和货币合作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
贸易品类别 经济协动度 货币合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程惠芳 岑丽君
本文分析国际贸易强度、外商直接投资(FDI)强度和产业结构变化与中国贸易伙伴经济周期协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递因素、传递效应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1990—2008年中国及其27个主要贸易伙伴的数据,用面板数据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发达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因素中,贸易强度的影响大于投资强度。对中国与发展中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检验结果是:双边贸易强度、FDI强度、产业结构相似性与GDP周期协动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研究同时表明,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靠国内劳动力和国内投资拉动,但双边贸易...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苏小湄 谭小芬
在当前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周期联动引发了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全球性冲击与外国经济波动的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渠道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归纳了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表现与驱动因素。通过梳理国家间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直接投资联系以及国际生产网络对各国经济周期协同变动的影响,总结了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宏观渠道。同时,立足于微观企业的国际联系与跨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周期联动中的角色,文章考察了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微观机制,分析了跨国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内部供应链以及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在特质冲击跨境传导并上升为宏观波动中的作用。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当前全球经济联动的趋势变化,文章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明侠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有关国际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为达到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并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目的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的政策行为。 战前,西方国家往往也共同采取一些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其国际协调的基本特点是特定性和临时性。并且在战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拥有各自的经济区域和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争斗甚于合作,国际协调的效果极其有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本文运用比较翔实的资料,在将2003年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与我国过去曾经发生的经济过热的状况比较的基础上,提出2003年出口、投资、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较快不能认为是经济已经过热,而是国民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常态,这预示我国新一轮经济波动上升的开始。但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行业重复建设、货币供应量偏多、消费增长依然缓慢的问题要给予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治理。2004年的宏观政策选择,从总体上应保护国民经济出现的良好态势,而同时又要遏制局部重复建设的势头,预防通货膨胀,所以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和连续性又要适度进行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