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95)
2023(5565)
2022(4601)
2021(4341)
2020(3647)
2019(7886)
2018(7846)
2017(13991)
2016(7266)
2015(8054)
2014(7195)
2013(7062)
2012(6677)
2011(5960)
2010(6228)
2009(5807)
2008(5433)
2007(4927)
2006(4278)
2005(3780)
作者
(19032)
(16106)
(15754)
(14792)
(10465)
(7689)
(7105)
(6023)
(6017)
(5696)
(5411)
(5287)
(5170)
(5153)
(4965)
(4741)
(4738)
(4630)
(4573)
(4502)
(3960)
(3832)
(3736)
(3640)
(3621)
(3605)
(3526)
(3478)
(3271)
(3137)
学科
(27065)
管理(25184)
(24776)
经济(24754)
(23993)
企业(23993)
技术(16045)
技术管理(11804)
中国(9438)
方法(7963)
业经(7214)
(7024)
金融(7024)
(6850)
地方(6634)
(6176)
(6143)
银行(6135)
(6012)
贸易(6007)
(5962)
理论(5857)
(5834)
数学(5716)
数学方法(5638)
(5490)
农业(4980)
(4717)
(4527)
(4462)
机构
学院(96134)
大学(95365)
(39881)
经济(39114)
管理(39078)
研究(33766)
理学(33226)
理学院(32849)
管理学(32482)
管理学院(32273)
中国(25960)
(20032)
科学(19248)
(18014)
(15976)
(15919)
(15698)
中心(15659)
研究所(14324)
财经(13739)
北京(12728)
(12634)
(12552)
师范(12527)
(12462)
(12421)
业大(12024)
技术(11653)
经济学(11563)
商学(11041)
基金
项目(64404)
科学(52688)
研究(50826)
基金(45698)
(39305)
国家(38951)
科学基金(34274)
社会(32344)
社会科(30739)
社会科学(30732)
(27268)
基金项目(24278)
教育(22952)
(22546)
(21108)
自然(20826)
自然科(20423)
自然科学(20415)
自然科学基金(20084)
编号(19912)
创新(18521)
成果(16496)
资助(16467)
(15074)
课题(14946)
重点(14752)
(14061)
(13641)
(13350)
国家社会(13282)
期刊
(45725)
经济(45725)
研究(31576)
中国(25918)
管理(18051)
教育(15549)
(13156)
科学(12943)
学报(11442)
(11379)
金融(11379)
(11246)
技术(10117)
科技(9954)
大学(9073)
学学(8240)
农业(7779)
业经(7434)
经济研究(7271)
(7232)
论坛(7232)
国际(7210)
财经(6378)
(6255)
技术经济(5987)
问题(5642)
(5520)
(5415)
图书(4950)
现代(4733)
共检索到155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赛飞  刘晓丽  
首先界定了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内涵;其次,分析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外部环境及基础条件,发现广州面临世界各大城市加快创新布局、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广东迈向中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的外部环境,具备较大的城市规模、较高的发展水平、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中等的研发投入强度等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应发挥的主要功能。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耘  
科技创新能力是世界城市影响力、控制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本质上是不断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与控制力的过程。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的核心是强化枢纽功能,是对北京科技体系在国际、国家科技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的概括。因此,强化北京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功能是推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和着力点。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姚宜  伍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为广州文化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广州要在已有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上,建设国际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国际文化资源配置中心、国际文化人才汇集港湾、国际城市文化外交平台和国际文化创新示范城市,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对外开放新枢纽。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永灿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水电站9.8万座,装机容量达3.5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拥有三峡、白鹤滩、溪洛渡、锦屏、双江口等世界级特大型水利水电枢纽。这些重大设施极大支撑了水能高效开发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持续并稳定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供给、防洪保障,为我国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做出重要贡献。大型水电枢纽的洞室群复杂、地下厂房跨度大、水力发电机组多,运行过程中面临大流量泄洪和高速水流消能的巨大挑战,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耐久性要求十分严苛。引水隧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小辉  过秀成  杜小川  巩建国  
在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与发展时期,综合客运枢纽是综合客运体系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文章分析了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以及此背景下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历程及演变影响因素,剖析了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中概念界定的问题及内涵,提出了综合客运枢纽的概念释义,并从外部影响和内在要求两个方面分析了综合客运枢纽的属性特征。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谭满益  刘奕伶  曹乾芳  李忠钢  罗润连  邓九蓉  程红  
全面梳理了现有文献对物流枢纽概念和内涵的研究现状,在剖析物流本质和物流枢纽建设初心的基础上,从层级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特色发展视角等出发,对物流枢纽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这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物流枢纽及物流枢纽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认知水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强  王汀汀  杜惠芬  
本文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历史沿革出发,围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性质与定位,进而详细探讨了它的准入包容性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业务体系灵活高效、综合成本低等独特特征和规范治理、价格发现、融资等市场功能,明确了新三板市场的重要价值,并在文章最后对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肖利平  戴文静  
本文利用2008—2018年的地市级高铁站点数据匹配上市公司研发数据,从地理同群效应的视角,研究高铁枢纽性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高铁枢纽性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抑制效应为主,且存在一定的效应动态性。第二,通过促进创新要素流动,高铁枢纽性增强了创新的地理同群效应,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抑制作用。第三,非国有企业和小型企业更易受到高铁完善与同群效应导致的竞争压力减小的抑制效应的影响。第四,高铁枢纽性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在中部地区、非省会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负向效应更显著,而在高创新城市则以促进作用为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剑平  
本文应用中枢网络结构理论分析了在IT产业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主枢纽网络结构体系重构问题。文章将城市对外公路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考虑,提出了一种公路主枢纽网络结构模式,该模式能提高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能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拥挤的局面、提高公路主枢纽市场化运营效率并提高其信息化管理程度。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国政  
枢纽经济是以枢纽为引擎衍生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这一现象在经济史中较早存在,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阶段有差异化表现,但本质都是通过优化资源要素的时空配置重塑产业体系,促进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提升和完善。功能聚疏性、空间开放性、多维融合性、形态多样性、迭代周期性是枢纽经济的基本特征,综合交通枢纽是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枢纽经济运行机制可分为动力机制、演进机制和调适机制。现阶段我国枢纽经济发展存在顶层设计不足、枢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枢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在新发展格局视野下需要进一步从国家视角完善枢纽经济规划体系,搭建枢纽经济运行平台,进一步优化培育枢纽产业,推进枢纽经济与城市高效协同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单建华  郗恩崇  
文章提出了以客运枢纽所包含站场个数、参与的运输方式、投资运营模式3种划分公路客运枢纽的分类方法;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客运枢纽的特点,将客运枢纽中的城市客运站定性为准公共产品;把公交场站、农村客运站(亭)等公益性更强的客运设施,定性为纯公共产品。论文对客运枢纽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客运枢纽创新与发展的建议,主要包括:提出关于客运枢纽规划的建议;关于客运枢纽筹资建设的建议;关于客运枢纽运营的建议;关于多站式客运枢纽运营体制改革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最后,作者选择了无锡、苏州、太仓客运枢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德斌  何舜辉  
文章在界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功能,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同时总结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五个显著特征:功能支配性、结构层次性、空间集聚性、产业高端性、文化包容性;最后分析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将其归纳为三个层次的多要素系统,其中人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大学、企业和政府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驱动要素,创新文化、创新资本、创新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等是构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环境要素。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明斗  李学思  
随着城市间创新联系的持续增强,城市创新网络的优化与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日益凸现。部分研究考察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城市创新网络特征的影响,但鲜有文献关注城市的网络节点特征对其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尤其缺乏相应的经验分析。本文认为,在城市创新网络中各个城市即网络中的节点,创新资源和活动在节点的聚集产生规模效应,创新资源和活动在节点间流动则带来溢出效应,两者都有利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因此,反映节点在网络联系中重要性的节点枢纽性和反映网络中不同节点聚集成团程度的节点聚集度提高,均有利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节点枢纽性的提高对城市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的路径促进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节点聚集度的提高为城市金融发展带来更多的需求和机会,因而可以通过增加创新投融资规模的路径促进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升。在城市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间的创新联系较便利,节点枢纽性提高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在城市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创新聚集的效率相对较高,节点聚集度提高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大。以2010—2018年中国279个城市为样本,通过引力模型构建城市创新网络,进而测度节点枢纽性和节点聚集度,分析发现:节点枢纽性和节点聚集度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在节点枢纽性促进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城市金融机构存款水平在节点聚集度促进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中具有显著的遮掩效应;节点枢纽性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减弱,而节点聚集度的促进效应依次增强。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一是从网络节点特征角度拓展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是从影响路径和区域异质性层面深化网络节点特征影响创新效率的机制研究,三是为通过改善网络节点特征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提供经验证据。本文揭示了城市创新网络进化(节点枢纽性与节点聚集度提高)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路径和区域异质性,有利于在新发展阶段通过优化城市网络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姜军  
通过总结郑州航空港现阶段的成功经验,借鉴国际航空物流业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与启示,分析郑州航空港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郑州加快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的策略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辜胜阻  王敏  
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引领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的重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努力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极、科技产业融资中心、知识型人才栖息地、产学研一体化的空间载体、制度创新示范区和创业创新的重要基地。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以增强区域创新的内生动力为重点,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激活各主体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